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史料 > 閱讀信息
寫下遺書、拍下生死照:驚心動魄的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
點擊:4602  作者:孫全有    來源:紅色文化網  發布時間:2024-11-13 14:48:55

 

1960年,我入海軍工程學院(現海軍工程大學)造船系潛艇設計監造專業學習。1967年,研究生班畢業,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駐431廠軍事代表室從事核潛艇研制工作。先后參加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監造、試驗、試航和交付工作。作為副總審圖師,完成了第二代核潛艇設計審查工作。1988年,海軍駐渤海造船廠軍事代表室的軍事代表霍文義、楊長松和我參加了核潛艇水下300米極限深潛試驗。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能夠經歷一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實在難以忘懷。

 

核潛艇水下300米試驗是為了考核核潛艇在設計的極限深度下的安全性,是核潛艇研制中最具挑戰性和風險性的試驗。在水下300米深度時,一張撲克牌大小的耐壓船體殼板就要承受1.5噸的海水壓力。也就是說,核潛艇耐壓船體任何一處材料、結構、焊縫、管道、閥門、波紋管、橡膠減震接管等都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壓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艇毀人亡的重大事故。1963年,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就是在進行極限深潛試驗時因為海水管路破損而沉沒,艇上129名官兵無一生還。這一事件凸顯了深潛試驗的極高風險。極限深度深潛試驗,不僅對設計、建造、檢驗驗收是個嚴格考核,同時,對參試人員的心理和生理也都是極大的考驗。

 

執行深潛試驗的“404”號核潛艇是1974年完成定型的第一艘核潛艇,也是海軍駐渤海造船廠軍事代表室監造驗收的第五艘核潛艇。該艇于1975年開工后,軍事代表室按照技術標準檢驗驗收了1129項交驗項目。1987年,我作為海軍駐渤海造船廠軍事代表室副總軍事代表、核潛艇工程辦公室總工程師,代表海軍莊重地在交船議定書上簽名,正式接收該艇列入海軍戰斗序列。

 

 

孫全有與執行深潛試驗的“404”號核潛艇合影。

 

 

19871027日“404”號核潛艇簽字交船后,孫全有()與丁秀勛廠長握手相互致賀。

 

國務院、中央軍委19871116日下達的“九八二”深水試驗任務。雖然“404”號核潛艇交付部隊了,但是第一代核潛艇還遺留三項深水試驗沒有完成,即:水下300米深潛、水下大深度發射魚雷和水下全速試驗。這些試驗需要特定的條件,必須到南海的深海區進行,海軍為此確定“404”號核潛艇擔當此重任。

 

水下300米深潛試驗是大深度發射魚雷試驗和水下全速航行試驗的先決條件,也是三項試驗中風險最大、最為關鍵的項目。核潛艇要第一次下潛到如此大的深度,大家都不免為之擔憂,試驗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987年還成立了以海軍副司令員張連忠為組長的深水試驗領導小組,我擔任領導小組下設的技術組副組長。

 

在極限深潛試驗前,各種疑慮不斷提出。有人擔心核潛艇耐壓液艙殼板存在穩定性問題,認為只能下潛到160米。對此,有關研究院、所做了大量工作證實耐壓液艙的設計符合規范要求;404”號艇艇員在潛艇操縱儀操練得出:當艇處于300米深度,在沒有事故停堆的情況下,艙內出現大約一二百毫米的破損進水,核潛艇就不能再浮上來。這雖然只是一個模擬結果,但也讓人心驚膽戰。鑒于試驗的危險程度高,參試人員中有人寫了遺書,以備不幸“光榮”;有人拍了“生死”照,以防萬一失敗后作為最后的留念。

 

參加試驗的176名人員中,除了王福山艇長帶領的110名艇員外,還有國防科工委、海軍、北海艦隊、中船總、七院、09總師辦等領導機關的領導,有潛艇基地司令員楊璽率領的基地各部門人員,有核潛艇總體設計所等相關研究所、渤海造船廠及駐廠軍事代表室的技術人員和工人。

 

在如此危險面前,所有參試人員都臨危不懼,充滿必勝的信心和高昂的革命斗志。他們為了中國核潛艇事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什么精神?這是為國奉獻、敢于向死而行的核潛艇精神!我作為親自驗收和接收這艘核潛艇的當事人,對這次試驗信心十足,也為能親自跟隨核潛艇深潛而非常激動。

 

19884281557,“404”號核潛艇載著176名英雄,帶著特殊使命離開碼頭,向深水試驗海區駛去。

 

4290902,核潛艇開始下潛,下潛過程中每個預定深度停留約2分鐘進行水密檢查和應變測量。0952核潛艇潛至60米左右,進行水密檢查和應變測量后,繼續向極限深度靠近。下潛的過程也是向危險逼近的過程,核潛艇越是往下潛,人們的心越是往上提。下潛深度200米、230米。隨著深度的加大,潛艇所承受的海水壓力也隨之增加。

 

1153,第三艙報告“聽到響聲”,緊接著,二艙報告“聽到響聲”,五艙報告“聽到響聲”,六艙報告“聽到響聲”……這“咔、咔”的響聲敲擊著每一個人的耳膜和心房,增添了一絲恐怖的氣氛。下潛深度240米、260米。

 

1207,下潛深度270米。第三艙再次報告“聽到響聲”;尾艙報告:失事信號浮標電纜孔噴射狀進水。人們的心都揪得緊緊的,空氣也似乎瞬間凝固了。

 

1208,下潛深度275米,二艙報告“聽到響聲”;下潛深度285米,五倉報告“聽到響聲”。

 

121052,下潛深度終于安全到達300米的目標。第二艙的深度計指針指到極限深度并略有超出。我們終于成功了!人們興奮地擊掌慶賀。

 

在下潛過程中,潛艇共發生了大約12次響聲,我認為響聲是非耐壓艇體產生裂紋的聲音,不是耐壓殼體發出來的,對安全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在強大的深水壓力作用下,指揮艙中層保護1.8米天線升降裝置腹管輸水管的L20X20X2角鋼發生了明顯的變形,艇員指著角鋼相互間驚訝地說,“你看你看!都壓彎了!”整個耐壓艇體由圓形被壓成了上下為短軸的橢圓形。由于艇體變形,艙室內有些門打不開或關不上……

 

可見在深海中,核潛艇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外部壓力呀。艇上404個通舷外孔洞有的滴水,有的漏水成線,七艙失事信號浮標孔洞下潛270米到302米再上浮至270米間共接了6桶漏進來的海水。漏水問題經過現場處理及時給予了解決。另外,潛艇的焊縫和通海系統的抗壓能力經受住了最直接的考核。

 

1232,各就浮起崗位,深度10米,準備低壓氣排水。1233開始排水、停車、停止排水、浮起。300米深潛試驗實際用時1小時21分鐘,加上與指揮艦聯絡中斷耽誤的時間2小時10分鐘,整個試驗用時3小時31分鐘。

 

在深潛試驗航次中,共設置了4個測試站:2個安全監測站,2個變形測量站。艙室緊密性監測427個部位中,24個部位有泄漏現象,其中滴漏19處,成線4處,噴射1處。上浮后,除鋪板變形、角鋼彎曲、裝飾板開裂外,均恢復原狀。

 

 

完成極限深度下潛試驗后,孫全有(前左)和吳廷國(前右)登舷梯下艇。

 

參加深水試驗的海軍機關和軍事代表室的戰友合影,前排左起:劉衛國、張志連(后任海裝沈陽局局長)、王志本、于健(后任沈陽局總工程師)、海裝機關李善昌、沈陽局騰亞力、楊長松(后任沈陽局局長);后排左起:李家錫、海軍駐431廠總軍事代表姚念令、沈辦副主任宿林生、副總軍事代表孫全有、張福榮、徐小明(后任總代表)

 

極限深潛試驗表明,艇體強度是有保證的;耐壓液艙結構是安全可靠的;主循環水系統、付循環水系統、海水系統及通徑550毫米金屬波紋管、橡膠減震接管等工作安全可靠,耐壓船體緊密性良好,核動力裝置、全船機械設備、裝置、系統運轉正常。總之,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核潛艇的設計是成功的,建造、驗收質量是優良的,滿足設計要求。這次深潛試驗的成功,也標志著我國潛艇史上誕生了一個潛深的新記錄,潛艇的作戰性能里程碑式的提高了。

 

北海艦隊副參謀長王守仁、第二任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核潛艇工程總師辦公室主任吳廷國和核潛艇基地司令員楊璽等領導親臨現場,跟隨核潛艇下潛到極限深度,鼓舞了士氣。在海上領導們的正確組織指揮下,深潛試驗中,艇員隊操作準確、指揮果斷正確,安全圓滿地完成了深潛試驗的操艇任務。海軍在賀電中寫道“300米深潛試驗的成功,在海軍史上譜寫了嶄新的一頁”。

 

1988513404號核潛艇進行了“水下全速航行試驗”,我和楊長松隨指揮艦出海。參加試驗人員190人。其中404艇員110人,核潛艇基地11人,海軍機關3人,海裝試驗四區4人,七院20人,核動力一院9人,駐一院軍代表一人,43127人,駐431廠軍代表5人。在全體參試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整個試驗非常順利,沒有出現一次燈光警鈴報警,預想的故障無一出現,圓滿地完成了水下全速航行試驗任務。

 

525日,404艇成功地完成了水下150米大深度發射魚-3魚雷試驗。至此,404號核潛艇安全順利、圓滿成功的完成了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的“九八二”深水試驗任務。我為在中國核潛艇建造試驗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而自豪。

 

 

1988517日于湛江,南海深水試驗的合影,前排左起:吳廷國、船總軍工局副局長李毓林、中船總大連地區公司總經理李占一、南海深水試驗任務431廠負責人王道桐廠長助理、海裝孫振山、黃旭華、張盛鐸、海裝沈陽軍代表辦事處副主任宿林生、海軍09辦主任張惠言;中排:海軍駐431廠副總軍事代表孫全有、431廠李煥坤、海軍駐431廠總軍事代表姚念令、中船總0九處處長李林斌、431廠李鐵民、431廠董有經、431廠徐勇、海司潛艇部王金福、國防科工委魏蘭、中船總0九處副處長依青;后排:431廠工會主席劉程遠、431廠高魯軍、XXX、李善昌、孟昭玉、參謀張舒。

 

 

2018429日于江蘇泰州,中國海軍核潛艇首次深水試驗三十周年紀念合影。

 

20241111

 

(作者系海軍原駐431廠軍事代表室副總軍事代表、09工程辦公室總工程師;來源:紅色文化網)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