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臘月,歲末十二月之雅稱,
古韻悠長,文化底蘊深厚。
其名之由來,
兼涉歷史、民俗、文化諸多方面,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
臘月的由來
一、祭祀祖先神靈的傳統
在古代,“臘” 最初是一種祭祀儀式的名稱。人們在歲末時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以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說文解字》中記載:“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 意思是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要進行祭祀眾神的活動。這種祭祀活動非常隆重,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二、臘祭與 “臘” 字的含義
“臘” 字本身有 “干肉” 的意思。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干肉是重要的祭品。人們會將打獵獲取的野獸(如野豬、野兔等)風干制成臘肉,用于祭祀。這些臘肉的制作通常在農歷十二月進行,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寒冷,肉類容易保存,便于為祭祀活動準備祭品。
從這個角度理解,農歷十二月也就被稱為 “臘月”,因為這個月與 “臘祭” 以及臘肉制作緊密相關。
三、歷史演變與文化傳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祭祀的日期和方式在不同朝代可能有所變化,但農歷十二月作為祭祀之月的觀念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漢時期,臘祭的日期逐漸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也被稱為 “臘日”。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后,“臘日” 與佛教的 “臘八節” 融合,人們在這一天會吃臘八粥等習俗流傳至今。
在民間文化中,臘月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
臘月習俗知多少
臘月里有諸多傳統習俗,這些習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臘月習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后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
喝臘八粥
臘八,是臘月里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民間自古以來,每逢臘八,家家戶戶都會熬煮“臘八粥”,祈福來年五谷豐登,萬事"粥"全,濃濃的年味,從這碗粥開始便蔓延開來。
灶王吃糖瓜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老百姓都在這晚送灶神,吃灶糖。以往老百姓的灶間會設“灶王爺”神位。在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在灶君上天之前都會好好款待他,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撣塵掃房子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因“塵和”陳”諧音,所以有“辭舊迎新”的寓意,圖的是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達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掃推磨做豆腐
豆腐價廉味美,營養價值高,是尋常百姓都喜愛的家常菜。過年了,年夜飯里有盤豆腐,這年味才純正,且“豆腐”與“頭富”諧音,承載著人們祈禱富貴平安的心愿。
殺豬割年肉
以往生活條件有限,每逢這一天,辛苦養了一年的豬才舍得殺掉打打牙祭,沒養豬的人家也會在這一天去街上買一點肉吃一碗“年肉”,諭示著老百姓對來年生活富足的企盼。
宰雞趕大集
過年吃雞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因為“雞”和“吉”諧音。雖然在二十七就把雞殺好了,但是人們不會在這天把雞吃完,而是留到除夕年夜飯的時候再食用。這一天的集市街巷到處都是置辦年貨的人,非常熱鬧。
打糕蒸饃貼花花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能"蒸饅頭"的,因為"蒸"和"爭"同音為了讓來年的日子和和睦睦,民間老百姓會在這一天提前發面,早點準備好過年的主食。
戶戶蒸饅頭、上墳請祖上大供
臘月二十九,又叫“小除夕"。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熬一宿,爆竹聲聲驅年獸
大年三十即為除夕夜,古代關于除夕有一個傳說。年獸在年末時,都要出來搗亂,但是人們知道它怕爆竹,于是家家戶戶放爆竹來驅趕年獸。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要吃年夜飯,放爆竹,守歲等等。
“ 進了臘月門,轉眼就是年”臘月每過一天年的味道就濃烈一分,臘月種種年俗雖然繁雜但過年的儀式感最不可輕怠,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深藏在傳統節日里的浪漫。
來源:北京豐臺長城醫院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