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滿不滿意、企業受不受益,是檢驗政務服務質量好不好、水平高不高的根本標準。一段時間以來,各地積極開展“政務服務體驗官”等活動,通過坐窗口、陪同辦、跟執法等方式,將自己代入辦事企業、群眾的角色,及時發現、解決難點堵點問題,持續推動制度優化、流程再造和服務提升,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易辦、快辦”轉變,走深走實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民辦事,就要多些換位思考和群眾視角。古人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為政者要多從百姓角度想問題、看問題。群眾來辦事,不妨把自己換作群眾,想一想自己的辦事態度、效率是否令人滿意;為群眾解難事,設身處地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現實困難和想法感受,想一想換作自己,遇到這樣的難處又該怎么辦;作決策或為群眾辦實事時,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干事情,多聽聽群眾的意見。現實中,有的感覺自己“很高明”,習慣坐在己方的“板凳”上想問題、作決策,把自己的想法當成群眾的意愿。有的“板凳”坐對了,但是與群眾說不到一塊兒、打不成一片,摸不清真實情況和群眾的真實意愿,結果自己干的事不是百姓盼的事;還有的開展工作,不設身處地考慮群眾的難處,不顧群眾感受等。這些,說到底還是群眾立場沒有站穩。
善于“換位”,才能擺正位,把工作做到位。現實中的一些優秀基層干部,也正是因為能夠始終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干事情,才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而習慣于大包大攬“替民做主”,或者不設身處地考慮群眾的真實需要,就容易好心辦壞事。比如,某地一村向上級爭取來美化街道項目后,要求村民一律清除家門口自發種植的“雜樹”,以便統一種植薔薇、月季等花木,引發群眾的不滿,問題出在哪?就是在作決策時,沒有多聽聽群眾意見、問問群眾樂意不樂意。在服務群眾、為民辦事中,多些換位思考和群眾視角,就能讓手中“干的事”與群眾“盼的事”精準對接,找準“不滿意的事”謀劃好“需要改進的事”,作出的決策也會更加符合群眾的意愿,進而把工作做好,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讓群眾滿意,不僅要思考換位,關鍵還要方法到位、落實到位。有的同志工作中也能站在群眾的角度,想群眾之所想、思群眾之所思,但要么是工作方法不對頭,面對難題心中無策、手中無招,要么是下的功夫不夠,在工作中務虛功、搞花架子,導致問題沒解決,群眾并沒有得到便利和實惠,引發群眾不滿。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既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不斷提升能力本領,更要真抓實干、久久為功,一門心思干好當前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持之以恒做好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為群眾創造實實在在的福祉。如此,才能以實績實效獲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贏得群眾的口碑。
作者:張景林;來源: 旗幟微平臺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