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事件簡要回顧:3月21日14時50分,江蘇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鎮化工園區內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爆炸物質為苯,產生了大量有毒氣體。21日18時40分于爆點下風向3500米(海安集敏感點)監測結果,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濃度分別超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的57倍和348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濃度過高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若大量吸入會導致窒息。據鹽城官方透露,截至22日上午7時,本次爆炸事故已造成死亡44人,危重32人,重傷58人。爆炸區域附近有多處住宅區和學校,其中一所幼兒園離事故發生現場直線距離僅為1.1公里,爆炸已經導致部分孩子受傷。
事件分析:
1. 事故工廠一直存在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發生爆炸事故的天嘉宜化工廠成立于2007年,位于響水縣陳家港化工集中區,法人代表為陶在明,注冊資本9000萬元人民幣,是江蘇倪家巷集團下屬的間苯二胺、對苯二胺系列產品的精細化工企業,主要生產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例如表面活性劑、感光材料、液晶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環氧樹脂固化劑和石油添加劑,年生產能力2萬噸。多方證據顯示,從2017年到2018年,該公司曾因為環境問題多次被鹽城市環保局和響水縣環保局行政處罰,還曾被國家安監總局通報13項安全隱患,生產安全極度堪憂。
資料來源網絡,作者整理
2018年2月,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發布的《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督促整改安全隱患問題的函》中,列出了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存在的13項安全隱患,具體包括:
資料來源網絡,作者整理
可以看出,以上安全隱患均屬于重大安全隱患。蹲過化學實驗室的年輕朋友們都知道,有時化學實驗的步驟哪怕只有一步錯了,就會發生非常慘烈的安全事故(今年已經發生了幾起)。更何況大規模從事加工高危化學物質——苯的化工廠,如此疏于安全管理的天嘉宜此次發生爆炸事故絕不是偶然。
另外據一家南京的環保組織綠石環境保護中心的負責人透露,天嘉宜的安全生產許可證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證均已在2016年過期,延期換證的信息未能查到。企業申請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OHSAS認證(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體系標準),但這些證件都已被撤銷,OHSAS認證撤銷時間正是3月21日爆炸當日。
可知,這家企業光是“從事生產”就已經屬于“嚴重違規”了,然而確有一股力量在暗中支持著它直到悲劇發生。我們都知道社會現象的發生從來都不是“一枝獨秀”,而天嘉宜的爆炸事故更多只是暴露了問題的冰山一角。除了天嘉宜,原安監總局通報的其他公司中,距天嘉宜僅800米的響水縣鯤鵬化工有限公司、1.3公里的江蘇永太科技有限公司也分別有15項和9項安全隱患問題。
2. 經濟發展以環境為代價——安全事故屢發的陳家港生態化工園
事故化工廠所在的城鎮叫陳家港,一個6.8萬人口的蘇北小鎮,一個建設中的“江蘇東部沿海第一鎮”。地處江蘇省灌河以南,而灌河被譽為“蘇北黃浦江”。據南方周末記者報道,2018年11月,灌河東西兩側密集分布了多家化工企業,集中于三大化工園區內。2005年以來,三大化工園區相繼建立,相隔只有十公里左右。
據相關人士透露,此前,灌河口的三大工業園區是支撐蘇北灌南、灌云和響水三縣的經濟支柱,以灌南為例,一個化工園區的稅收8億元左右,占全縣一半以上。而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建成于2002年,據陳家港園區規劃環評,園區的產業定位為新材料、新醫藥、石油化工產業區,以生產丙烯酸以及酯類、染料、醫藥、農藥、橡塑助劑為主的精細化工集中區。該工業園是江蘇省級化工園,也是響水縣的納稅大戶,其納稅一度占到縣財政收入的1/6左右。
十多年來,灌河口附近的化工園區安全事故和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其中,陳家港化工園區屢屢因為發生安全事故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2007年11月27日,陳家港化工集中區某車間發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2010年11月23日,陳家港化工園區內發生氯氣泄漏,導致30多人中毒。
2011年5月18、7月26日,園區內的南方化工廠兩度發生重大火災。
2013年12月30日,園區一化工廠發生火災,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時隔六年之后,災難又一次從天而降。
化工企業投資短、見效快,對于經濟相對落后、急需招商引資的蘇北小鎮來說的確是個難以拒絕的誘惑。而蘇北的化工基礎薄弱,但是這些企業對當地經濟又有比較大的支撐,所以盡管居民以及環保人士多方努力也無法扭轉整體局勢。2000年以后,有江蘇發展洼地之稱的蘇北,成為承接蘇南和浙江化工企業產業轉移的新基地,一時間各縣市化工園區遍地開花,截至2007年,鹽城市各類化工企業一度多達730家。然而分散的化工園區伴生的隨處爆發的污染風險,亦屢屢讓主政者左右為難。2009年鹽城就發生了震驚全國的“2·20特大水污染事件”,當地的明星企業標新化工廠是致使二十萬人一時無水可吃的始作俑者,隨后,圍繞該市水源地周邊而建的三十多家化工企業被或關閉,或轉移至其他縣區。
南方周末在2011年3月31日刊發的《黃海之濱:舊疾未愈,新傷又來》等報道,正是關注鹽城、連云港的化工園區污染問題。據南方周末,2010年,在近海監控點“灌云化工園區排污口”(連云港)和“王港排污口”(鹽城)的水質狀況都為劣四類,黃海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竟為“極差”。
“化工區集聚了,風車架起了,灘涂圍墾了,港口動工了…”
“大海死了”,漁民上岸了,虎頭鯨消失了,丹頂鶴不回來了…”
地方政府和企業追求GDP的同時,給當地居民工廠工人帶去的安全隱患,以及對該地區長期的環境破壞是無法估量的。
3. 權力與資本“共舞”——消息封鎖,禁止采訪
一位央企化工安全專家認為,安全事故頻發必然與地方政府疏于管理有關。
“企業有沒有落實整改,相關部門有沒有復查?這些很可能就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糊弄過去了。”然而,真實的情況確不止于此。
地方權力和資本的勾結,才是問題的根本。
此次事故的發生,讓一篇題為《沉著應對突發事件 全力做好輿論引導——響水“11·27”事故新聞協調工作的主要做法》的文章在網上流傳。2007年發布與于響水爆炸事故發生之后,署名為響水縣委宣傳部。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當地政府如何阻撓全國新聞媒體記者采訪的“先進經驗”。作者節選了第一部分,供諸君一樂。
針對此事,參與此次采訪的中青報記者李潤文撰文回憶說,當時響水縣政府采取各種手段阻攔媒體采訪,軟硬兼施,甚至試圖安排按摩小姐為前來采訪的記者提供性服務。李潤文表示,新華社記者也受到同樣的“待遇”。
以下引用來自網絡。
“ 2007年11月27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化工集中區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發生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具體死亡數字不詳,真相至今不明。該爆炸事故發生后,江蘇省鹽城市的市委宣傳部及響水縣的縣委宣傳部,迅速啟動所謂突發事件新聞宣傳工作應急預案,全力掩蓋真相,阻止記者,并且是在該市及縣兩級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下,以及市縣事故處理指揮部及警方的全力配合下,在事發后的十多天時間內,先后阻止了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社、新華日報、江蘇法制報、揚子晚報、中央電視臺數字頻道《安全在線》、江蘇電視臺等21家各類新聞媒體的69名新聞記者,至于如何阻止,除了給記者每人1000元紅包外——記者無法推辭,還給記者的房間多次送按摩小姐。最后該地宣傳部該寫下總結報告,稱他們'由于反應敏捷、措施得當、協調到位,特別是在市內主要媒體的大力支持下,整個協調工作平穩有序,正面輿論引導有力,主流聲音突出,有效抑制了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和避免了不實報道和媒體炒作,維護了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為妥善處理事故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其實這都是一派胡言,為了掩蓋真相,當地宣傳部居然一點廉恥也不姑,用金錢和色相收買記者,警察居然也來幫助宣傳部掩蓋真相,仿佛財稅的百姓血汗錢任由他們揮霍,公權力任由私權力左右,仿佛他們黨委政府及宣傳部領導是開妓院的老板……”
由于這次嚴重的安全事故,天嘉宜必倒無疑。然而還有千百個“天嘉宜”在地方權力的庇佑之下逃過大眾的視野,繼續無視千萬工人的生命安危疏于安全管理,繼續排放重污染。直到安全事故發生時,才被曝光。然而是逝去的生命可貴,造成的嚴重后果已然無法挽回。
我們應該關注的從來不是某一個單獨事件本身,而是要看到其問題背后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