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鐵夫醫生工作認真負責、愛崗敬業、樂于助人、富有責任感。
聽聞他離世的消息,患者在網頁上留言:
“此刻讓我太震驚和難過,2017年端午節的時候,我愛人在市第一醫院做甲狀腺結節手術,主刀大夫就是于鐵夫醫生,手術很成功,幾次復查都很好。我們在醫院與于醫生相處了10天,他人很隨和,但也看到他的工作很忙,晚上值班遇到急診手術的時候,第二天也不能及時休息,他太累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的敬業精神,時刻隨叫隨到的狀態” 。
“于醫生是個閑不住的人,數年前我在第一醫院做手術就是在他的科里,雖不是我的主管醫生,但是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的同事和援綏隊員留言道:
“我們126人一起去支援牡丹江,一起回到齊齊哈爾市,我們還要一起走出隔離的酒店!我們闖過一道道難關,核酸、抗體檢測全部合格,不日可以回家, 說好126人全不掉隊, 你怎么自己先走啦”。
2016年,一張醫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術室的照片迅速“躥紅”朋友圈,無數人點贊,接力傳遞正能量。照片中的主人公,便是于鐵夫。
彼時,他值夜班的凌晨,來了一個外傷患者需要做手術,上午還有一臺手術,不能下夜班,只能連軸轉了。于鐵夫一夜沒合眼,兩臺手術之間,手術區待消毒時,正好有近半小時的時間,他得空坐在地上靠墻打個盹,也許并未睡實,因為還有一臺手術等著他。這一幕被同事用手機拍了下來,不知情的于鐵夫,一夜之間“紅”遍朋友圈。
當記者采訪到他時,他說:“我只是眾多醫護人員的一個縮影,身穿這身白服,每天都在經歷這些,是很平常的事。選擇醫生,就是選擇奉獻;選擇普外,就是選擇辛苦!”。
在普外科工作12年時間,他極少能顧家,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很有限,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工作。他曾說“在家的時候,最怕接電話,尤其是陌生號,但還必須得接,只要有急診手術,必須隨叫隨到”。他曾經因為一臺手術,36個小時連軸轉、不合眼。此時,他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再也無法睜開。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于鐵夫連續多日奮戰在防控救治一線。醫院實行“病房全封閉“管理時,他主動請纓,留守在科里,同時擔任第一醫院北院區隔離病區1號樓負責人,按照醫院的工作目標,在科室內建立了一個有序的工作流程;他協同病區護士每天堅持照顧病人的日常生活,并承擔起病區的消殺工作。他帶領留守的醫護人員積極開展封閉管理患者的心理疏導,和患者共同面對疫情,積極做好日常救治工作。
有的患者因對新冠病毒充滿未知恐懼,對封閉管理不理解,在病區大吵大鬧,他便從專業角度反復給患者和家屬講解,做解釋工作,苦口婆心地勸,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慢慢地,理解和配合的患者越來越多,病區工作也得到了更好的開展。在疫情緊張,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時期,有需要采集核酸操作,他總是第一個沖在前,把風險留給自己,保護同事安全。
平日的工作里,一次次“我先來”,一句句“干就完了”,成了他嘴邊常說的口頭禪。這樣永遠“自告奮勇”的于鐵夫,幾乎活躍在科室各項日常工作的全過程,他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無私且無畏......
今年4月25日,第一醫院緊急選派126名醫護人員組成抗擊綏芬河口岸輸入性疫情醫療隊,奔赴牡丹江紅旗醫院,于鐵夫光榮地成為其中一員。在于鐵夫看來,這次不僅是來支援,更是想為年僅5歲的寶貝女兒做個榜樣,讓她為這名參加戰“疫”的英雄爸爸驕傲、點贊。
他曾跟隊友們說“來到這兒后,特別想姑娘,想的不行了,這次回去一定要帶姑娘好好玩玩“可沒想到,就在六一兒童節的這天,他帶著對女兒的無限愧疚和眷戀走了。同時,牡丹江是他的家鄉,他的父母、弟弟都生活在那里,他經常跟醫療隊員們指向不遠處的家,說想去看一看年邁的老母親,哪怕是看一眼也行,但他不能,因為身上的責任讓他必須暫時放下骨肉親情。他還向大家講述這個四面環山的小城,講述這次援綏抗疫的家鄉情結………但這次特殊的“回家之旅”,“過家門而不入”的于鐵夫卻沒有告訴住在當地的父母,因怕老人擔心,他選擇了隱瞞,選擇了沉默,在牡丹江的一個月時間里,父母和弟弟全然不知他們的兒子、哥哥就奮戰在家鄉抗擊疫情最前沿。直到返回齊齊哈爾的當天早晨,在大巴車上,他才把電話撥給了母親,電話的兩端,母子倆早已泣不成聲……
在牡丹江期間,于鐵夫作為醫療隊臨時成立的三級醫師查房的責任主治醫之一,除了完成日常查房工作,他還主動放棄每個休息日,檢查病歷質量,發現問題及時修改;每次進倉,他要把所有的患者全部查看一遍,幫助管床醫生采集患者病史,還承擔了所在病區所有患者的核酸標本采集任務。對于患者提出的咨詢問題,他總是和藹可親地細心解答。那段日子里,他經常是從隔離病房回到酒店洗漱完畢后,又再次返回當地醫院工作區完善病歷、辦理出院事宜。他常說“工作是大家的,我們是一個集體,我能多做就多做一些。”醫療隊成立核酸采集小組,他率先報名,踴躍參戰,每次有任務,只要不在房班值病,他一定會踴躍領任務,進病房采集核酸標本。雖然組內實行輪班制,但他一個人能完成的操作絕對不會再叫其他人,他說“這個事危險,能少一個人去,就少一個人去,保護好我們隊員”。他主動當起了醫療隊員的“保健醫”,還打趣地與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隊員約定好,解除隔離后幫助他們進行手術……
生活中的于鐵夫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是患者的好醫生,同事的好榜樣。對于入院患者,他總是能夠憑著一股天生的幽默感為他們帶去歡聲笑語;對于新來的同事,他經常積極幫助大家解決面臨的困難,協助他們度過“新手期”;即便是與他還不完全熟悉的人,跟他相處后,都會被他的積極向上感染和帶動。在牡丹江期間,第一次進倉是在凌晨,進倉前他給隊員準備了巧克力,告訴大家出來時務必全吃掉,以防虛脫,進倉后他幫助大家檢查防護服穿戴是否到位,帶領大家熟悉病區的情況,每進入紅區都囑咐同事早點出來,而他一個人留守到最后。恰逢一名紅旗醫院護士的孩子過生日,當天他與當地工作人員一起準備了祝福視頻,組織大家整齊劃一地喊出祝??谔枺幾尯⒆拥纳粘錆M溫情、不留遺憾。他說,自己也是一名父親,希望看見孩子的笑臉,不要哭泣,不要失望。
剛回到齊齊哈爾到達隔離點時,他跟隊友說“這輩子這種經歷很難得,我覺得還沒干夠,要是再需要回去,咱還要接著干”。隔離休整還沒有完全結束,放在背包里準備給女兒的六一禮物還沒有送出去,親愛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擁抱,于鐵夫便帶著太多的不舍和遺憾離開了這片他曾經戰斗過的熱土,但卻將最美笑容留在了人間。
恪盡職守,擔當奉獻。于鐵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醫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來源:“健康報”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華春瑩:美航母艦長因“求救信”被撤職,他是英雄,不該被懲戒吧?
2020-04-06任正非接受CNBC專訪:如果(孟晚舟)返航了,她可能就是英雄!
2019-04-1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