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提醒,中國拒絕了您的好友請求。”今天(26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
有網友看后調侃稱,此舉“揚眉吐氣”,報了當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的仇,讓你當初“愛答不理”,現在的我“高攀不起”。
甚至有人在評論區對起了對子,還挺押韻。
其實呢,這則新聞并不“新”,也不是網友猜測的為了“解氣”而不合作,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在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沒達標。
是的,真相就是如此簡單。拒絕你,是因為這次你真的不行。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
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范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準。”
另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我國空間站選項目,是有一套嚴格遴選標準的。
首先,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則。
第二,項目的科學意義要突出,能夠大幅帶動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進展,或能有效促進項目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第三,技術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實施性,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最后,能夠自行承擔項目研發經費。
所以,每一個入選的項目都得完全符合上述要求,才能搭上中國空間站的車。
要知道,中國的空間站不僅不會無理由拒絕項目申請,還非常歡迎與包括美方在內的所有國家進行航天合作,其中,尤其鼓勵發展中國家加入這趟“太空之旅”。
早在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就與聯合國外空司簽署了《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商定利用中國空間站為各國提供科學實驗機會,并在未來為他國航天員或載荷專家提供在軌飛行機會。
在談及中美航天領域合作前景時,林西強重申,中國愿意與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目的的國家和地區,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
“遺憾的是,美國國會出臺的有關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領域與我開展合作,嚴重阻礙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發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設性的法案,中美在載人航天領域是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空間站將為項目申請方提供免費的上行發射和空間站運行機會,以及測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務支持,研發經費則需要由項目申請方自行承擔。
中國投入這么多人力、財力建設的空間站,讓別國用咱們的地方上天做實驗,還不收錢,瞧瞧這胸懷。
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解釋稱,這是一種互利的合作,成果可以共享。科學研究很多都是面向重要的科學問題,不是面向商業的目的。有一個歐洲團隊提出研究腫瘤細胞在太空環境下生長的機制,這關系到人類健康。
中國空間站宣傳片截圖。
這一對比,又讓人想起了“中國曾被國際空間站拒之門外”的傳聞。
據央視《面對面》節目報道,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等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國際空間站。在籌劃建設時,中國曾經申請加入,但被拒絕。
這件事,一度成了很多國人的心結。
回憶起當年,周建平稱,中國是非常愿意參與國際合作的,但在航天技術方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對中國采取的是不允許合作。那個時候,中國的航天技術和現在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在國際合作中,有實力才有話語權。
但“被拒絕加入國際空間站”一事到底是否存在,仍有疑議。
2017年,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在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時,被問及“國際空間站是否拒絕過中國加入”時,明確給出了“沒有”的答案。
據朱樅鵬介紹,我國不僅沒有被拒絕過,實際上也沒有申請過。我國載人航天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要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
這個三步走,目前已經實現了兩步。
第一步實現航天員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六號已實現;
第二步全面突破發展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如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貨運補給、多人中長期生存,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圓滿完成;
第三步,也就是終極目標,建立大規模長期載人駐留的空間站。
目前,中國空間站研制建設工作正在有序開展,計劃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國空間站宣傳片
今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預計從2021年到2022年,我國擬通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后將高密度實施飛行任務,航天員將長期在軌駐留,還將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國際空間站不延長使用壽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無論如何,中國載人航天始終以開放的姿態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歡迎各國加入中國載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
(來源:“共青團中央”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