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7 02:09:00 來源: 環球時報-環球網
原浙大校長林建華2月15日受命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這已是北大2008年至今迎來的第4位校長。用林建華就職演說的話說,北京大學從來不只是一所學校,而是人們心中的圖騰。中國全社會對北大寄予極高期望,它們既包括現實要求,也有大量理想主義的寄托。北大不易,做北大校長是份極具挑戰的工作。
近年來互聯網輿論對北大的負面議論不絕于耳。看北大以及看今天中國的大學,一些人有很重的兩個情結,一個是西方情結,一個是民國情結。中國學生大量赴西方留學支持了前一個情結,后一個情結則像是純粹的價值評價,是表達不滿的借題發揮。
中國一流大學綜合水平仍低于西方頂級名校,這應是一個事實。西方發達社會的科技水平仍高于中國,那里的人文學科積累了現代社會的更多經驗,大學的歷史也更悠久,因而西方一流大學必有值得中國大學參照學習之所長。中國大學一直也是這么做的。
圍繞大學的民國情結則有些半真半假。民國時期中國的大學和在校生人數都很少,1936年全中國大學的在校生總數只有41922人,還不到今天一所清華大學的在學學生人數。它們與今天的中國大學是不可比的,用贊民國的大學來否定今天的大學,有點像吵架中的市井之徒只顧宣泄情緒,不顧事實。
社會需要跳出西方和民國情結,今天的北大及所有中國大學,也需要在西方和民國這兩個坐標系之外,找準自己的時空位置,在此基礎上確定發展方向,不要陷入身份迷失或時空錯位。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問題上,大學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標桿。
大學師生特別是校長,應該對大學的時代使命有清醒而堅定的認識。當下中國大學首先要服務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要培養愛國的一流人才,要提供可推動社會發展的科技創新,以及先進積極的思想觀念,而不是一味標榜獨立性和思想自由,傳播、生產怨氣甚至戾氣。從知識界出口的意見已經很多了,但建設性的有質量的建議太少了。
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大學教育改革與知識體系的重構是關鍵。中國大學可以說清楚西方理論,卻講不清中國是怎么崛起的,講不清中國應當走什么路,為什么要走這樣的路。中國遇到的很多現實問題從西方經驗中已找不到答案,中國大學必須立足中國實際。
當年中國民窮國弱,四處受辱,以大學師生為代表的知識界,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共產黨隨之誕生,新中國亦由此建立。如今中國儼然世界大國,方向已定,復興在望,不少大學校園卻盛行強調“小我”的陰柔之風,報效祖國的陽剛之氣不振。這令人遺憾。
大學匯聚的都是知識精英,知識精英有學識有見地,但往往比較自負。如果沒有一個大目標將大家攏在一起,一群知識精英在一起,相互拆臺多,形成合力難。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大學校長的工作怎么做,要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
今天中國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北大?這是需要全社會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此之前,先請不要再拿哈佛和北大比,拿蔡元培和林建華比。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