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5億打造上山電梯,讓老人和小孩登山觀景輕松實現,今年國慶期間,一位朋友微信給我發來某地實現“無痛爬山”的短視頻。
看到這樣的視頻,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種爬山不適合黃山之類知名景區,因為其對山體和景觀破壞太大。當然,這種敢想敢干的拼勁某種程度上還是值得點贊。
事實上,還有比這“無痛爬山”更早的。比如湖南郴州也有類似的上山電梯。而最早的,且不說張家界風景區內有完全裸露于山體之外、因為與自然景觀格格不入而飽受詬病的垂直電梯,單說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就有七八公里的超長索道,游客乘這樣的索道輕松從市區經郊區到景區;這還不算,最奢侈的是,天門洞內還建有扶手電梯,游客下了索道即乘電梯,整個過程幾乎用不著行走一步。
“無痛爬山”,輕松則輕松矣,卻也引起質疑。有人就評論,說這樣的爬山,只有感官刺激,而缺乏身心體驗和心靈感悟,越來越失去人文精神,正所謂欲登山速則不達身心體驗和心靈感悟等人文精神滿足。
幾乎同時,有位朋友還微信發來一張黑白照片,畫面中,毛主席微笑著站立講話(身后只有一張放茶杯的小茶幾和一把藤椅),臺下是4排聚精會神坐著聽講的解放軍指戰員(那時可不興“解放軍官兵”的稱謂)。
朋友發來這張照片的同時,緊接著還發來一句感言------“擱現在,起碼要備主席臺、話筒、打印好的講稿……”
筆者不禁聯想起那段“無痛爬山”的視頻。
當“起碼要備主席臺、話筒、打印好的講稿”等習慣興起后,不少廢話官話套話卻屏蔽了深刻與實在。這與科技過于發達以致于人們爬山喪失了身心體驗和心靈感悟等人文精神滿足、有買櫝還珠之嫌的弊端同理。
“當大部分人問起應該怎樣在世上生活的時候,只是在要求換一個牢籠。”正所謂“凡事生一利必生一弊”。似乎注定逃不脫“能量守恒”的魔咒,實在是“沒奈何”的事。
只是,我們必須明白,人生中許多“痛”注定無法回避。當我們盡享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能不能盡量在頭腦中繃緊一根弦:不因身心的怠惰辜負主席臺、話筒、打印好的講稿等科技進步,適當兼顧爬山過程中的人文精神滿足呢?這也算是一種“不忘初心”。
(作者: 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