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訂“波茲坦公告”(8月蘇聯也參加簽署),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提出盟軍共同占領日本,待日本選出和平政府后撤出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積極策劃排斥其他同盟國,單獨占領日本。杜魯門總統正式批準了國務院提出的“對日占領與軍政府”備忘錄,明確規定“不搞多國家的分區占領”,“美國負有提供占領軍的主要責任,占領軍統帥及其屬下的主要司令官應是美國人”。同時,美國政府不和盟國進行任何協商,就準備自行任命代表盟國占領日本的最高統帥。蘇聯獲悉該消息后,積極要求參加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并向美國大使建議,在占領日本時,最高統帥可以包括2個人,由蘇、美將領華西列夫斯基和麥克阿瑟擔任,但遭到美方的拒絕。美方堅持駐日盟軍最高統帥由麥克阿瑟單獨擔任。
1945年8月13日,美國把發給日本政府的“總司令第一號”命令通知各盟國。其中規定,“日本、菲律賓以及朝鮮北緯38度以南,由美國太平洋陸軍部隊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受降”。
8月28日,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橫須賀登陸,接著15萬美軍占領了日本全境,開始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占領日本。從8月30日到9月6日,麥克阿瑟所率領的美軍共46萬人陸續進駐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由于蘇聯拒絕派遣軍隊接受麥克阿瑟指揮,中國國民黨政府忙于打內戰,根本顧不上派出占領部隊,只有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派出少量部隊參加了占領軍。9月7日,成立了“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以美方為主體,除了設有參謀部外,還下設民政、民間情報、經濟科學、天然資源等9個局,全面控制了日本的內政。
9月22日,美國在《占領初期美國對日政策》中明確宣布:“美國占領日本的最終目標是:(1)確保日本不再成為世界安全與和平的威脅。(2)最終建立一個和平與負責的政府,該政府應尊重其他國的權利,并應支持《聯合國憲章》的理想與原則中所顯示的美國目標。這表明維護美國的利益成了美國對日政策的最高標準。
1945年10月,美軍指揮部對日本各戰略要點實行了全面控制。整個國土被分成2個占領區;九州、四國和本州南半部劃為美第6集團軍的占領區,本州北半部和北海道由美第8集團軍占領。10月2日,根據麥克阿瑟指示成立了最高司令部,在司令部里,除了建立純軍事部門(偵察處,作戰處)外,還設立了管轄日本生活各領域的10個處,如經濟科學處、外交處、自然資源處等。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日本,麥克阿瑟接受了日本政府的請求,取消了軍事管制,并通過日本天皇、政府進行對日間接統治,從而取得完全控制日本的主動權,以便把它限制在自己利益的范圍內。
1945年12月,莫斯科3國外長會議決定在華盛頓設立由蘇、英、美、中、法、荷、加、澳、新、印、菲11國(后緬甸和巴基斯坦加入)代表組成的遠東委員會,作為制定占領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在東京設立由美、蘇、中、英4國代表組成的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但前者的決定必須通過美國政府向盟軍總司令部發布指令,后者是盟軍總司令的咨詢機關,但實際上一切事務都由“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和麥克阿瑟來定。所謂盟國對日本的共同占領,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實際上都不能限制美國對日本的單獨統治。
1945年8月~1947年底,美國對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徹底消除日本成為美國威脅的可能性。同時,也由于亞洲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要求鏟除軍國主義、實現民主主義的強烈愿望,美國解散了日本的軍隊及軍事機構,對日本政府亦接連發出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制定日本國憲法等非軍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軍國主義體制。
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初期,實行了一系列以限制日本為主的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措施,這對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然而,也不難看出,在這其中充滿了美國自身利益的因素,從這段歷史來看,同無條件投降的納粹德國相比,日本的所謂“無條件投降”是不徹底的,是有所保留的。德國被四大同盟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政府職能,納粹制度被徹底鏟除。而日本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后的“無條件投降”中,只是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它同德國的投降至少有三點不同。
第一,日本投降后,主權天皇制轉變為象征天皇制,但日本政治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卻被保存下來。天皇制的保留,成為美國結束戰爭并占領日本及日本統治集團重建日本的政治基礎,它對戰后日本保守政治體制的形成有著密切關系。
第二,日本投降后,日本政府成為美國占領軍的政策執行機構,作為統治國家的機器繼續運轉,因而沒有受到實質的改變。
第三,投降后的日本是由美國實行單獨占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四國分區占領,這就使美國有條件按照美國的意愿來重建日本。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在歐洲戰場上,蘇聯是正面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美、英對德戰爭中同蘇聯結為同盟,因此,在解決戰后德國問題上美國不可能置蘇聯于不顧獨斷專行,蘇聯在德國投降及處理戰后德國問題上具有無可抗拒的影響力。而在亞洲太平洋戰場,美國和中國是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國家,當時中國蔣介石政權在外交上全面依賴美國,所以,在亞洲,美國實際上壟斷著對日本的處理權。
其次,戰敗前的日本同投降前的德國在軍事實力上有很大不同。德國在無條件投降前夕,國土被盟軍占領,軍事上已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日本戰敗前,本土尚未遭到地面攻擊,在海外尚存有一百余萬軍隊。日本手中還保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因此,美國方面希望促使日本盡快投降,以減少美軍損失。為日本投降后保留并充分利用天皇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從一開始就具有兩重性,在打擊限制的同時,也隱藏著有朝一日將日本為美國所利用,成為美國工具的用意。1948年~1950年6月25日,隨著美國在全球推行“冷戰”政策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美國轉而希望日本成為遠東的“穩定”因素,成為美國的“遠東工廠”和“反共堡壘”。因此,美國加強了對日援助,加緊鎮壓和分裂日本的工農運動,解除對軍國主義者的整肅,并在日本強制實行“穩定經濟九原則”,把對日政策的重點移到重建日本經濟上來。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加速變日本為侵朝戰爭的基地。7月8日,命令日本政府新建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并動員日本企業界大力生產朝鮮和后來越南戰爭所需物資,使日本成了美軍的兵工廠。同時,加緊進行對日本單獨媾和的活動。1951年9月8日,美、英、法等國與日本簽訂片面的舊金山對日和約。這個合約除了允許美國在日本保留軍事基地外,對日本沒有任何軍事和經濟限制。更需要指出的是,該條約不僅沒有把日本1879年強占的琉球群島和釣魚島還給中國,而且還又轉手由美國托管。同日,美國、日本又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結束對日占領,但條約規定美軍繼續留駐日本,直到今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