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剛剛迎完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六年華誕,剛剛刷完最后一屏朋友圈……突然,新華社一則快訊報道:
我國于7月2日19時23分點火升空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看到這則消息,初次反應是看錯,再次反應是報錯,及至調出現場畫面,方知這是真的失利了。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雖說航天事業本就是高風險事業,雖說沒有人主觀上有意出現這樣的過錯,可我還是忍不住地心痛,忍不住地落淚,忍不住地自責。盡管我的所有行為都于事無補,即使有天大的責任,也輪不到一個科技界老兵、新聞界青瓜來承擔,但我仍然固執地自責。因為天下興亡,你我有責;因為祖國強大,你我有光。當然,天下有困,祖國有難,你我自然責無旁貸。
新華社能在第一時間點以快訊的方式向全世界發布這則信息,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這說明了什么呢?
其一,從科研環境角度看,中國政府寬容失敗,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的科研環境正在不斷優化。
眾人雖知科研活動的高失敗率是大數,而高成功率是小數,可中國的科研制度,在相當長時間內,對失敗的寬容幾近于零。于是,一些大路貨、低難度的科研項目、課題成為銷金主力,而那些高難度、大風險的科研任務常常乏人揭榜。這種違背科研規律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已經嚴重地傷害了中國科研人員的創造力。這次航天火箭發射失利,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但對其失利的公開、及時報道,則標志著中國科研環境的大幅度優化,更多有能力的科學家會更堅定地奔赴急難險重的科技前沿領域。
其二,從公眾關切角度看,人們更加理性地理解失利或失敗。
新華社快訊播出后,各大新聞網站,APP,以及自媒體、微信朋友圈,都迅速傳播、評論。截止本稿完稿時,幾乎都是惋惜、鼓勵的話,還有人引述聶榮臻在中國航天人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失敗后的講話(“既然是科學試驗,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我們就取得經驗;失敗了,我們就得到教訓!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我來負!”)來安慰科研人員。顯然,不僅政府理性成熟了,而公眾的成熟和包容更是大國國民的氣度。有此吾民,科技人員又怎能不“擼起袖子加油干”呢!
其三,從新聞報道視角看,新聞就是新聞,見不到新聞背后宣傳的影子。
航天是中國最引以為傲的少數世界領先領域之一,不僅國內關切度看,且國際關注度也非常大。以往我們的新聞報道,對成功之事多有渲染,對失敗之事多有淡化甚至不予報道。當然,這里面有考慮公眾承受能力問題,但也有粉飾宣傳的意味。以今次報道看,中國作為一個和平崛起、負責任的大國,正在踐行講信修睦,勇于擔當的承諾。此乃中國之幸,中國新聞人之幸也。
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信。失利了,我們還可以從頭再來,而失信了,一切社會規范、信任都將坍塌。一個泱泱大國,無論面對成功還是失敗,都能從容地以自身真面目呈現給世界,難道不是自信與他信的表達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