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老品子
(So:精準扶貧,是當前各級黨政部門的“硬任務”。因為確實“過硬”,連縣委書記都感覺到了太多的形式主義。之前有媒體披露報表的問題,其實這只是其中之一,更深和更全的問題,該領導在本文也就是點了一個題,相信一線工作者,更有發言權。為了真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歡迎你下筆為文,回復本號或單獨發來。這是市縣領導參閱的2017篇文章)
自2013年11月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要求以來,已經有近4年時間了,但全國真正大力掀起精準扶貧熱潮,是在中央主要領導2015年6月貴州調研之后。
回想起來,時間已經過去了1年多。我們如何評估這1年多時間的精準扶貧工作呢?簡而言之,有成績,有問題。成績不講不會跑,問題不講不得了。所以,主要講問題。
一、歸納起來,主要問題有2個
第一是頂層設計倉促,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不強。
比如,年度脫貧人口問題。從國家層面考慮,必須要有年度計劃安排,這是由全國各省所處條件,和扶貧工作基礎的差異化決定的。
但一些地方,從省到村都有年度脫貧計劃,甚至具體到一個村哪幾戶是今年脫貧,哪幾戶是明年脫貧,這顯然是依樣畫葫蘆式的層層分解任務,背離實際甚遠。
又比如,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辨別問題。簡單以家庭收入來算賬,導致精準識別成為空話。拿年收入3100元這個標準來說,低于3100元的,就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于3100元的就不能納入。那么,3099元與3101元,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識別貧困不貧困,是綜合性的社會科學,不能簡單地用數學計算方式來取代。識別一個戶貧困不貧困,不僅要看收入,還要看支出,要看這個家庭每年的收支平衡狀況,要看這個家庭與眾不同的困難是什么,要看這個家庭在整個村莊中的相對生活水平,是什么,要看他面臨的難關,能不能靠自身的力量挺過去。總之,是綜合性的,而不是簡單做數學題。
再比如,醫療救助扶貧,是只針對貧困戶,還是應該針對全民?簡單的邏輯是,既然是扶貧,就只能針對貧困戶。那么,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民家庭,有人生了大病,花費了幾十萬元醫療費,變成貧困戶了。
那么,次年這個家庭因病返貧,可以按政策動態調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醫療扶貧政策,只能在建檔立卡之后才能享受,那這個農戶去年花費的高額醫療費怎么辦?可能他這個家庭,今年已不再需要花費什么醫療費了,就算是進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們又能享受到什么優惠政策?
有的地方采取了人性化操作,就是次年一季度可以報銷上一年的大額醫療費,那么這樣一來,這個政策就事實上,成為了針對全民的政策,還要去做建檔立卡那一套程序干什么?
還比如,考核驗收問題。抽樣要抽到50%的對象,科學否、可行否,都未曾細細考慮。扶貧本是一件十分具體、十分客觀的工作,衡量其實際成效時,是應該看重客觀變化,還是主觀感覺?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研究。
第二是虛功折騰太多,實質性工作做的太少。
比如對象識別,標準左右搖擺,上下一片混亂,折騰了一年多時間,多次反復調整,而今繼續在折騰。基層干部的主要精力,不是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建設基礎設施、發展致富產業、解決急難問題,而是日夜不停地修改數據、填報數據、比對數據。
再加上各種緊急的報表、材料等,致使基層干部深陷其中,難以抽身。各級干部的精力都花在應付上級、滿足上級需求、為上級服務上了,騰不出時間去為貧困村、貧困戶服務。
又比如,各類培訓眾多,但主要是培訓的什么?仍然是如何用系統、用何卡標準、如何糾正數據,歸根結底,仍然是在服務上級而不是服務群眾。
還比如說各種規劃,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做,做成汗牛充棟的文本,讀完都要花好幾天,如何去操作?
又比如說,對各種資料檔案的標準,細之又細、嚴之又嚴,工作本身成了次要內容,而檔案資料則成了重中之重,我們到底在怎樣導向我們的工作?
現在有一種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就是上級關注的事情,并不是群眾關心的事情;而群眾關心的事情,上級又往往不關注。從上到下的干部,都在搞自己的那一套,群眾壓根都弄不明不白:干部們累死累活忙的那些事情,與他們有什么關系。
工作之初出現問題,很正常,也不必驚慌。關鍵是,我們必須看到問題,必須阻止這些問題繼續存在、愈演愈烈。所以,有必要大喝一聲:停止一切折騰,將我們全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干實事上來。
二、實現精準脫貧,我們要辦的實事是什么?
首先是要做好讓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文章。
第一件事情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通硬化公路、解決安全飲水、整治河流溝渠、改造農村電網、開通移動4G和寬帶網絡等。
一些地方的領導,對此事不太重視,抑或誤以為這些東西已解決得很好了,不是我們精準扶貧的重點任務了。這是對農村現狀缺乏調查研究的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很要不得。
當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之后,一些地方及領導就都一哄而起地成天喊產業,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艱巨任務,拋之腦后。試問:沒有水電路,群眾怎么富?這些設施建好了,既可以讓農民的產品順利銷出去,又可以大大節約他們的生產生活成本,是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并舉,是為農村發展進步,辦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必須倍加重視。
第二件事情是:發展特色產業。所謂特色產業,就是既有特色,又形成了產業。有特色,就是與眾不同,是我所特有;形成產業,就需要一定的規模,否則就只能是盆景,是試驗田。
發展特色產業,必須立足于自身的農業資源優勢,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選品種,不要貪大求洋圖新奇,弄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稀奇玩藝,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是作秀的花架子。
發展特色產業,要堅持走“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道路,使特色產品形成規模,產生效益,成長為真正的產業。要注意堅持選對品種、開展全程綠色化生產、創建品牌、建立倉儲物流系統、實現加工轉化等,系統化全程謀劃的思維,這樣才能更快地打造出成熟產業。
還要注意遵循市場規律,不搞行政命令和簡單補助、干部包戶等行政方式,必須依靠市場主體,以扶持政策支持市場主體,靠市場主體聯結市場和貧困戶,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發動和組織貧困戶跟著市場主體干,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圍繞市場主體轉,這樣,才會走出一條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產業扶貧之路。
否則,一定會好心辦壞事,產生因為行政干預,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導致貧困戶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個好價錢的惡果。
發展特色產業不要性急,要穩扎穩打推進,一些領導要求今年著手,明年大發展,后年大見效,這些思維和套路,不是不懂農村農業,就是習慣性官僚主義作怪。
我們要靜下心來,組織好各方力量,慎重地選,穩妥地干,不懈地努力,長久地堅持。一定要避免一哄而起,短期行為,交差了事,待脫貧驗收之后,農村山河依舊、貧困戶面貌不改。如果是這樣,我們都是罪人。
第三件事情是:盤活貧困戶住房、土地、山林等資產。這3樣東西,就是農民生存發展的基本資料。當下農村,一方面農民沒有什么收入;另一方面,大面積的房屋、土地、山林閑置拋荒。
我們要想方設法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把這些閑置的資產組織起來、經營起來,讓農民產生資產性收入。要借助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的機遇,深入地研究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這些生產資料的模式和途徑,讓農村的所有資產資源,都動起來、轉起來、活起來,推動貧困戶富起來。
第四件事情是:增加勞動務工收入。這里所說的務工,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就地為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務工。有些貧困戶缺乏的,是算計、持家能力,但卻有的是力氣。如果安排他們長年累月地為本村的市場主體務工,每年收入2—3萬元勞務收入,完全沒有問題。
第五件事情是:提高兜底政策保障標準。農村現有的貧困戶,有相當一部分是自身沒有勞動能力的。比如各種重度殘疾、五保對象和常年重病患者。他們已經不可能靠自己的勤勞來致富了,只能依靠國家的兜底保障政策,來維持生活。
所以,在五保、低保、臨時救助等政策方面,要逐步提高標準,保證這部分人能夠擺脫貧困、同步進入小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簡單地看:一個地方脫貧人口中,兜底保障人數占多大比例,或者人為地限制比例,或者把他們列入未脫貧對象之中。我們要看這個地方總貧困人口中,這類人員本身,占多大比例。
我們還要明白,任何社會即使是十分發達的西方社會,都一定有政策兜底的對象。貧困不僅僅是一個絕對概念,它還是一個相對概念,反映同一個時代人們生活水平的相對懸殊。弄清了這點,那么兜底對象到底算不算脫貧對象,就根本不是問題,我們萬萬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政策左右搖擺,混淆視聽,把干部們弄得無所適從。
再退一步講,如果兜底對象不該算脫貧對象,那么中央文件中政策兜底脫貧一批,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次,是要做好保證貧困戶減少支出的文章。
在農村,最令農民恐懼的支出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看病。
在農村,再好的家庭,只要出現一個重病號,這個家庭就會瞬間坍塌,陷入貧困。當前,各地基本都建立起來了醫療保障體系,對貧困戶的政策更加優惠。
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新農合報銷多少比例為——農民看病自費最高限制,讓農民看病絕對少出錢,而不是相對少出錢;改先交錢后看病為——先看病后交錢;改農民出院后到各部門跑報銷為——醫院一次結算、政策性報銷政府內部運轉。
除此以外,還要建立常年服藥的慢性病患者的保障制度,還要防止醫院追逐利益,而出現過度診療。如果把各種針對農民患病的政策加以整合,針對全民出臺高水平保障的統一政策,就更進步一層了。
第二件事情是減少教育支出。教育支出中,大頭是高中和大學階段。一些地方把政策著力點放在小學、初中階段,是假裝糊涂、假愛群眾、假政績。
我見過很多農民家庭,孩子高考前,全家人都擔心孩子考不上大學;一旦孩子考上了,全家人又陷入另一種擔憂,學費、生活費從哪里來?我們應該出臺全民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免費教育政策,還要出臺貧困戶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期間的學費減免和生活費補貼制度。我們不能把助學貸款的效用看的過高,貸款是要還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減輕貧困戶的孩子上大學的負擔,而且這個政策,在貧困戶身上落實起來,本身就很困難。
三、精準扶貧最需要和最缺的:是埋頭苦干
一是埋頭苦干需要科學精神。
比如,精準識別,應該允許有適當的誤差存在,總共有10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一兩千人沒有搞到十分精確,并不影響大局,我們完全可以邊干邊修正。
這里面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真正舉步維艱的農戶,卡在了政策的門外。如果在一個村子里,不是貧困戶的農戶比已納入建檔立卡對象的農戶日子過得還艱難,那識別就是出了大問題。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對象識別的絕對準確,那就注定了一直到2020年我們都還會在數字上反復折騰,各級的注意力長期被這一問題吸引,而忽視真正該做的事情。
二是埋頭苦干,需要各司其職。
上層干什么、中層干什么、基層干什么,必須要有合理分工。現在時興“一竿子插到底”,很多人誤以為一竿子插到底,是作風扎實,一些人只看到它的好處,看不到它的壞處。
事實上,工作是要講方法的,領導更需要科學,如果上層非要去把基層該管的事情,拿到自己手上來管,不僅管不好,還會制造出很多矛盾和后患癥。管到人頭,從來都只有基層做得到。上級原本就不該操太細的心,試圖把一家一戶的情況了如指掌,事實證明,這樣抓工作,最終只會瞎折騰。
上層應該把功夫,花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怎樣把政策制定得更科學、更符合實際,才是真正要做的大事。
中層主要是指導、檢查、督辦、考核、追責等。
基層主要是把工作落實到千家萬戶。
現在的情況是:政策制定時不用功,憑想當然地出些條款,另外卻又花很多精力,去做些本不該由上層做而且也做不好的事情。一些政策出臺后,基層無法執行:如果嚴格按政策辦,又不符合基層實際;如果按實際需要辦,又違背了政策,這其中又帶來了無盡的折騰。
所以,制定政策的層級及其人員,務必要多調查、會研究,務必要深入基層、扎根群眾,否則自己尚且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三是埋頭苦干,必須依靠基層干。
工作應該是這樣一種局面:上層支持中層,中層支持基層,基層支持群眾;上層服務中層,中層服務基層,基層服務群眾。如今,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是弄反了的,如果基層的絕大多數精力,都耗費在為上級服務上,那么誰來服務群眾?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常常半夜接到指令,要把這情況摸清楚,那情況摸清楚,一年到頭反復地摸這情況那情況,最后回過頭來看,上面需要的那些情況,與貧困群眾有多大關系?與基層埋頭苦干有多大關系?說到底,這些都是領導的需要,不是群眾的需要。
所以,大家都要把那些想當然的東西放下,撲下身子到群眾中去。萬一自己沒有精力到群眾中去,也一定要把基層干部的精力騰出來,放手讓他們到群眾中去,這樣,扶貧才有意義,脫貧才有希望。畢竟,脫貧是干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統出來的、說出來的,更不是寫出來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