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位叫微微一笑的網友發給老鐵一個視頻,希望老鐵分析下美國國會這事,說實話,這事真不是簡單的一次開會...
能夠打醒白日夢的,永遠是大巴掌。
近日,美國財長訪華的消息不脛而走。
有人說,這是美國向中國求和;
有人說,這是特朗普扛不住了;
還有人說,這是中國打敗美國的先兆。
然而,就在昨天,美國司法部正式啟動對華為的司法調查。
中美貿易戰,狼煙再起...
手腕滔天的美國財團
上面這個視頻,是美國國會關于制裁中興、華為的聽證會。美國兩大政黨代表、警界、軍界、商界100多名議員,在這場制裁華為中興的聽證會上,無一人表示反對。
沒有扯皮,沒有妥協。
全票通過,竭力支持。
這在以低效聞名的美國國會會議上簡直不可思議!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他們拋棄成見,上下一心搞中國?
答案只有一個——財團!
在今天,美國財團手中握有的財富總值占據了美國經濟的99%,就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在美國,所有人都是財團的員工,包括總統!”
而就在這次會議上,作為發言的關鍵人物,他們背后無不藏著美國財團的身影!他們在控制美國!
馬克沃納——波士頓財團的木偶
馬克沃納,曾任弗吉尼亞州州長,波士頓財團旗下的代言人之一。
在擔任州長期間,受波士頓財團的資助,沃納大力發展芯片和通訊產業,為后者帶來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財富。
不僅如此,波士頓財團還以每年高達14.6億美元的訂單支持,讓他從擁有3家公司的小老板變成70家科技公司的大boss,被譽為全美十大最富政界人士。
克里斯托弗·雷——摩根財團的學生
視頻中第二個發言的人,名叫克里斯托弗·雷。
他除了擁有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的身份之外,還有另一重身份——摩根財團的“打手”!
在雷的一生中,摩根財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讀耶魯,摩根財團資助的;
就任司法部長助理,摩根財團支持的;
擔任FBI局長,摩根財團舉薦的;
......
可以說,沒有摩根,就沒有今天的FBI局長。
邁克爾·羅杰斯——兩大財團的捍衛者
邁克爾·羅杰斯,美國國安局局長。
與上面兩位吃人嘴軟不同的是,羅杰斯之所以選擇與兩大財團步調一致,更多是基于下面這些考慮:
美國海軍的航母和戰機,全部由摩根財團旗下的格魯曼公司制造;美國海軍的雷達、導彈,幾乎由波士頓財團旗下的雷神公司制造;
毫不夸張的講,這兩家財團就是美國海軍的親爸爸。沒有他們,美國海軍將成為一堆廢鐵!
翻臉不認人的中國“老友”
今天,我希望大家認清一個事實:中國在美通訊領域這一塊,算是徹底沒戲了。
別看平時他們與中國“稱兄道弟”,在這個節骨眼,他們一定會搞死中國,什么兄弟情誼,什么戰略關系,都是狗屁!
不信?你們自己瞧瞧!
翻臉的波士頓
去年,波士頓旗下的威瑞森通訊幫助中興上位,成功擊垮華為在美業務,為前者帶來了300億美元的利潤。
當時的總裁麥克亞當親切的稱其為:一切都是為了朋友!
到了今天,威瑞森不僅第一時間宣布劃清與中興的界限,更是配合美國商務部調查,親手將中興送入了美國商務部貿易黑名單!
卑鄙的摩根
還是去年,摩根財團旗下的AT&T依靠與中國電信“聯姻”而獲取的先進網絡通信技術,終于扛住了威瑞森通訊的絞殺,勉強保住了1605億美元的國內市場。
然而,就是對于這樣的“救命恩人”,摩根財團卻攛掇著18名國會議員聯名制裁中國電信在美承包商——華為,對于母公司砍掉中國電信手腕的決策,AT&T在第一時間選擇“終止一切與華為的合作”。
為何都在“整”中國
今天,仍然有不少網友抱有僥幸,認為美國財團之間矛盾重重不會向中國動刀。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的確,正如網友所說,美國財團之間利益交錯,矛盾重重。比如上面的摩根和波士頓,那更是相愛相殺了半個世紀的老冤家。
當年波士頓財團將肯尼迪送上總統寶座,順手就把原本屬于摩根的軍事訂單一口吃下,據說后者還鬧到了白宮。
正是如此,后來的摩根財團寧愿將“帝國大廈”低價賣給日本人,也不愿賣給出價遠高于前者的波士頓,只能說是有錢任性。
但即便如此,積怨已久的他們仍然在面對重大危機之前承擔起“拯救美利堅”的責任。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全美上下陷入大崩盤,而美國政府卻只能拿出1500億美元救市。就在這個時候,摩根、波士頓率先站了出來,聯合美國其余幾大財團,集體向政府“注資”,最終湊出7000億美元巨款,成功挽救了美國。
所以,我們中國人必須明白一點,美國商人不是傻子,他們在面對國家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面前,態度是出奇的一致的。
別說是針對中國,就算換做是其它國家,看到下面這份報告,他們一樣要往死里整!
2009年,世界芯片設計50強,中國僅有1家,七年后,中國增長到11家;
2017年,中國國產集成電路銷售額5355.2億人民幣,成功奪回美國6大集成電路供應商占據的48%的中國市場;
2017年8月,寒武紀1號芯片僅5個月,銷售額突破12億人民幣,成功搶奪高通中國市場份額1.3%;
2017年,中國硅晶圓產值躍升40%,產值達8.71億美元,成功搶占世界硅晶圓市場份額10.8%,使北美產能萎縮13%
......
戰爭面前,中國絕不能有一絲僥幸
戰爭打到今天,中國能抱有僥幸心態嗎?絕對不能!
可笑的是,從一開始到現在,國內心懷僥幸、覺得美國快撐不住的聲音不絕于耳。
美國選民怒罵白宮,他們說美國要認慫了;特朗普推特示好,他們說美國認慫了;美國財長訪華,他們說美國認慫了;
活了大半輩子,這些心懷僥幸覺得美國快撐不住的人真是白活了。他們也不看看,美國是個什么貨色。從這個強盜坐上世界霸主開始,被美國假象蒙蔽的,沒一個有好下場!
僥幸,換來了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點很重要:與美國對抗時,心懷僥幸。
當時的蘇聯很慘,只能靠能源出口來維持經濟與外匯。但蘇聯在能源出口的一些關鍵技術上十分依賴日本和歐洲,比如節氣閥門和無縫管道技術。
美國果斷抓住機會,雙管齊下:
首先,星球大戰計劃逼得蘇聯把本就少得可憐的錢砸到核領域;然后等蘇聯經濟兜不住底時,美國人說“你把軍備削減了,我給你經濟支援”。
蘇聯人僥幸心態占據上風,居然信了!核彈頭、削;核潛艇,削,裝甲集群,削!
等蘇聯削得差不多了。美國突然發動貿易戰,脅迫日本和歐洲,對蘇聯進行技術管制。任何蘇聯必需的能源出口技術,一律不準出口!
沒有日本和歐洲的技術,蘇聯整個能源出口設備全部老化,很多產品無法繼續生產,讓本就很慘的蘇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間接推動了蘇聯的解體!
僥幸,換來了日本半導體的崩潰
美日貿易戰前夕,日本半導體產業稱霸世界。
1985年,經過十年“戰爭”,美國內存條全球市場從90%暴跌到20%。日本,卻搶占了半壁江山。在世界十大半導體企業中,日本一個國家就占了五席:NEC(1)、第二名東芝(2)、日立(3)、富士通(8)、三菱電機(9)。
商業交鋒,美國真的是被日本打怕了。于是,美國立馬籌備戰爭!
開戰之初,美國50家半導體公司聯合起來,結為同盟。日本這邊一收到消息當時就蒙了,這TM是要把我往死里干啊!
當時日本已被逼入絕境,《廣場協議》把日本大多數出口企業搞得半死不活,唯有半導體出口仍然堅挺。為了保住最后的陣地,日本六大財團歃血為盟,全力應付第二次半導體世界大戰。
戰爭初期,日本憑借內存條產量領先美國,而美國則靠著價格戰打壓日本利潤。但是,戰爭只是美國佯裝出的假象,他們想兵不血刃。
當日本因為市場被蠶食而深疲乏之際,美國也因利潤不足而缺乏后勁。此時美國商務部突然對日本“示弱”:咱倆怎么打下去始終不是辦法,怎么著你賺得也比我多。要不你給我一個保證,簽《美日半導體協議》,降低你出口份額,你答應我咱們就平分中國市場。
美國那邊剛放話,日本內閣就有人心存僥幸打起小算盤:,真打仗不一定要輸給美國,但遲早拖垮財團;但錢肯定是賺不到。平分市場吧,雖然沒以前賺得多,好歹能賺個上千億美元!行,簽吧。
1986年9月,日本通產省正式與美國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
在此后的二十年,由于協議的限制,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節節敗退。當時美日商量平分中國大陸市場,結果,高通英特爾用遠低于市場的價格把日本擠走,霸占了中國市場。
丟掉大陸市場后,日本半導體產業走上了滅亡的快車道。2017年,在世界十大半導體企業里,日本從五席銳減到一席,僅有東芝上榜。
年末,東芝出售旗下半導體產業,日本半導體產業宣告全面崩盤!
僥幸,僥幸,蘇聯僥幸換來了解體、日本僥幸來了半導體產業全軍覆滅!
前車之鑒,血淋漓的教訓還不夠嗎?
我看到現在很多人都抱有僥幸心態,以為這就是一場摩擦。你見過哪種摩擦要置人于死地?你見過哪場摩擦要砍掉一個國家的基礎?
這是一場戰爭。戰爭,沒有僥幸!
當年的國民黨,在貿易戰中求美國放過不要抬高銀價,結果整個金融體系被摧毀,法幣變成廢紙。
當年的俄羅斯,在改革中輕信美國的私有化政策,把國企拆分成盧布證券分給國民,結果盧布被美國做空,俄羅斯一夜間被洗劫28萬億美元。
當年的歐洲,在危機中求美國不要亂降低希臘評級,結果美國評級機構大肆唱衰希臘,整個歐元區差點被希臘債務危機給整崩潰!
歷史已經用無數樁慘案告訴我們,誰要在戰爭中抱有僥幸、誰敢在戰爭中與敵妥協,等待他的只有兩個字——滅亡!
毛主席說過: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這場戰爭,美國步步緊逼,國族興衰面前,中華民族已無路可退!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復興,我們唯有殊死一戰!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
中國人,絕不妥協!絕不僥幸,絕不后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