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340億商品征收25%的關稅,而中國予以對等反制之后,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升格成為貿易戰,基本上已經不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了。
對中國來說,一如俗語所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靠主觀美好愿望擋是擋不住的;也正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曾經說過的那樣,這是國際大氣候與國內小氣候共同作用的產物,躲是躲不過去的。
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觀察這一輪中美貿易戰,對理解未來中美關系的戰略走向,同樣是異常難能可貴的。從比較長的時段來看,這一次的貿易戰,可能只是中美關系進入新時期的開始,真正艱巨的考驗,還遠未到來。
作為一個國際關系的研究者,準備用一個系列的觀察心得,歸納總結一些個人的看法。如果能堅持下來,這會形成一個有趣的小系列。
第一篇,準備從2018年7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到訪華盛頓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發表共同聲明之后中國社交自媒體的48小時變遷說起:
7月25日美歐雙方就緩解貿易摩擦舉行會晤并發表共同聲明之后,主題為“美歐日/美歐握手言和達成零關稅自貿區中國遭遇空前孤立/面臨絕境”的貼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如一股清奇的泥石流席卷中國的自媒體社交平臺,并迅速蔓延到鳳凰網等傳統媒體的網絡平臺,24小時內幾乎已形成了炸平地球的洶涌氣勢;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達成協議的那一刻開始,歐美媒體就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保留、狐疑乃至消極或者是否認的態度,認為無論是產業結構、利益訴求、談判決策制度架構等各方面看,特朗普-容克聲明更多是一種象征性、原則性的政治表態,充滿了特朗普謀求個人國內政治聲望,以及容克犧牲歐盟其他成員國利益謀求德國汽車工業免稅的私貨。
如果認真解讀那些席卷社交自媒體平臺的奇文,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全文透出的核心意思是:敵人是如此強大,打也打不過,索性就從了吧,降了吧,慫了吧,一切就都天下太平了。換言之,與其說這是美國對華輿論戰的炮彈,不如說是部分國人某種認知的產物:中美這輪貿易戰,慫一慫就過去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某次和某洋溢著新自由主義-愛國主義氣息的經濟學教授同臺講座,他的ppt里面,非常認真地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對美戰略的精髓就是一個“慫”字,任何時候只要對美國提出的所有要求小心忍讓,最終中國就會一路“慫”成贏家。觀點雖頗為駭俗,但在表現形式、規范表達和學理邏輯方面,仍然是非常理論,非常科學,非常學術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述自媒體作者熱心直接替美日歐三方在24小時內簽署一個零關稅自貿區,并直接完成WTO規則升級,導致中國陷入絕境的背后,不過是在尋找一個體面投降的高尚理由罷了,而且還應該非常理直氣壯地站在為國家長期戰略利益考慮的高度,并能夠拿出各種系統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
在感知到這樣的群體場景時,不由想起了尼克松記錄的他和赫魯曉夫的一次對話:赫魯曉夫問尼克松,(美國)究竟想要什么?尼克松寫道,我本來想說和平,但是擔心赫魯曉夫接下來會說,向我投降,我可以給你和平,于是尼克松回答,我們要的是有尊嚴的和平。
從這一輪的中美貿易摩擦冒頭開始,部分人愛好和平的淳樸本性就始終在閃耀著令人感慨到無以名狀的光輝:
從措辭的選擇,比如極度謹慎的區分使用“貿易摩擦”和“貿易戰”這樣的詞匯,生怕授人以柄,導致在實利和聲望兩個方面均陷入被動;比如極為關注中美此前達成的任何積極的進展;
比如極為深刻地自我反省,深度挖掘是否由于某些視頻宣傳資料,或者某些穩健中的某些措辭,觸怒了雖遠在華盛頓但仍無所不知的美國大統領,導致其動了完全沒有必要的雷霆之怒;
比如非常辛苦地統計了中美商品貿易的總體口徑,然后從各個方面,引經據典,包括聯系到日本幕府錯誤應對導致美國黑船事件的慘痛教訓,論述放棄抵抗完全滿足美方要求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等。
認真說,這么良苦的用心,如此愛好和平,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但比較不幸的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這種試圖以認慫來解決問題的戰略,屬于美國學者杰維斯定義的“錯誤認知”,源自對歷史的錯誤學習和一廂情愿的思考模式,并不能真的解決問題。
這里的偏差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沒有認識到美國主動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和升格成為的貿易戰,具有顯著的預防性行動的性質,是霸權國家對其認定的挑戰者所采取的行動,并非純粹普通意義上的貿易摩擦。
2017年特朗普總統的前首席幕僚班農在日本有個演說,其中較為直白地解釋了特朗普政府通過發動特別301調查對中國采取行動的目的和意義:抓住一個3-8年的機遇期,對中國沖擊和挑戰美國霸權的行動作出系統的回應;這種沖擊和挑戰,是中國通過自身經濟長期成長,在可見的未來,從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產業發展、國民經濟體量等方面沖擊美元霸權,進而實質性的動搖和影響美國的整體霸權。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提出的各種技術層面的問題,是服從和服務于維護美國霸權,消除潛在戰略挑戰者的需求的,中國面臨的挑戰,就像那個大灰狼不斷就戴帽子或者不帶帽子為由,敲打兔子一樣,問題不在于帽子以及怎么帶,問題在于大灰狼的意圖。
認慫不會消除這種意圖,能夠消除這種意圖的行動,近似中國采取某種形式的自我了斷,遠遠不是認慫者主張的根據美方提出要求進行單方面有限度讓步就可以解決的。
其二,沒有認識到今天的美國已經不是歷史上和記憶中的那個想打誰就打誰且就能打倒誰的超級大國了。
基于對腦海中無敵超級大國的認知,所以沒法打,打不起,打不贏,只能“忍”,或者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國際社會,非常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選擇。
從中國自身的歷史進程來說,這個意義上的認慫解決論的再度出現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以及巨大的悲劇,尤其是對持有類似觀點的部分知識分子群體來說,更是如此:
20世紀30年代,在面臨日本的威脅和挑戰時,決策者最終將賭注放在了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組織的善意,以及對九國公約的善意上,效果如何,都看見過一遍了。
但顯然各種信息顯示,今天的美國已經不是那個對中國游刃有余甚至讓中國感到高攀不起的超級大國了,歐盟不買賬,國內各種撕,金發大統領在推特上公開玩推過就是做過,做過等于做成的游戲,貿易戰的后果,在美國國內引發的負面反應和不滿程度,大致相當或者顯著超過了中方自媒體對美國力量的認知和評估,形成了顯著的認知倒置:
最新的消息是美國共和黨的最大金主科赫已經明確表達了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滿,在周日出席的政治捐資者會議上公開表示,他可以支持持自由市場理念的民主黨人,而不是共和黨的保守主義。如果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他就可以與民主黨合作。
如何準確地通過這些信息認識當下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真實的美國,修正對美國的錯誤認知,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沒有認識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非常有趣的是,國內認為貿易順差國打不過貿易逆差國的研究,與美國總統貿易政策智囊納瓦羅的研究,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認知的貿易,基本都是貿易教科書上英國出口毛呢,葡萄牙出口葡萄酒的貿易。
現實是,開打貿易戰之后,受影響的企業采取的應對策略,是將生產線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工作機會,從美國轉移出去,被特朗普盛贊的哈雷摩托這么做了;寶馬也在考慮轉移生產的問題;美國國會更是悄悄地要通過立法程序,減免1660種在美國無法生產的商品面臨的被特朗普貿易戰提升的關稅,其中半數來自中國。
全球產業鏈,以及中國在其中基于比較優勢的深刻嵌入,從本質上就不是可以通過關稅政策扭曲的客觀進程。不認識到這一點的對策分析,終將得出相當程度上具有偏頗的結論。
其四,將認“慫”當成一種振振有詞的戰略,源于對總設計師韜晦戰略的碎片化隨意解讀。
如果做一個詞頻分析,大致可以發現,貿易摩擦至今,“韜光養晦”突然在很多地方成了民間國師解決中美關系的最愛。雖然對他們而言,有理由相信認真讀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不太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但普通民眾在看到總設計師也贊成“認慫”或者說“韜光養晦”時,多少還是有些說服力,或者迷惑性的。
不過,總設計師說的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絕不當頭。這里的頭,是取代前蘇聯的位置,去當冷戰時期陣營對抗的頭,不當頭,不扛旗,是指不要做和實力不相匹配的事,而不是任由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予取予求卻保持所謂的唾面自干,中美關系的發展,從來都遵循的是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的辯證邏輯,而非任由美方作威作福,中方照單全收。
修正上述基于認知偏差形成的扭曲的戰略偏好,是中美此次貿易摩擦-貿易戰過程中中國要接受的第一個檢驗,他檢驗的是中國,尤其是中國的不同階層,是否具備了必要的戰略意志,去迎接伴隨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區所必然承受的戰略壓力。
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也是穩健前行邁向新未來的開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