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么時候成為全球GDP第一?這個問題實際已經不重要。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早在3年前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如果按匯率計算,那還要等幾年。十年還是十幾年,都不是彈指之間。而且,當前的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強調用新理念引領經濟發展,致力于實現由高速度增長型向高質量發展型轉變,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什么時候在匯率名義下超過美國,已經不是什么急迫的事情。否則的話,只要我們把人民幣升值1/3,今天就可以成為GDP世界第一。
除名義GDP外,中國已經有許多個第一。其中的每個第一,都值得我們自豪。因為,這些第一無一是別人恩賜的,無一不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無一不預示著中國在某個領域的歷史性進步。重要的是,“中國第一”這個籃子里的花朵,每時每刻都在增加。比如高鐵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全球第一;比如北京是全球第一科創城市;比如4G基站數量全球第一;年度專利數量和商標注冊數量等等。
從今年起,中國又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這個第一比以前的第一不同,這個屬于高科技領域,這就是中國航天年度發射次數世界第一。
2018年度的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是多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截至目前的發射次數應該是36次,比居于第二位的美國的30次多6次,多20%。36次當中,最近的三次發射分別是:12月7日,中國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將兩枚沙特衛星和10枚國產小衛星發射升空;12月8日,中國用長征三號乙將嫦娥四號發射升空,直奔月球背面;12月22日,中國用長征11號運載火箭將虹云工程首星發射升空,開啟由156顆衛星組成的天基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建設。如此高密度的發射,意味著10天就要發射一次,這對于運載火箭的研制、發射塔臺的控制、發射窗口的選擇、測控系統的完備等,都是嚴峻挑戰。但是,中國做到了。而且除了一次民營小衛星發射失敗外,其他堪稱完美。
別小看這個第一。在此前幾十年,發射第一幾乎都由美國把持。中國登頂第一,打破了美國對這項第一的長期壟斷,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個重要里程碑;對世界航天事業是個重大歷史轉折。它意味著一個強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能力與最大的發達國家在航天領域一較高低。
更重要的是,這個第一的含金量很高。它里邊還有若干個第一:一是第一次奔向月球背面。月球背面不僅距離地球遠,而且長期背陰,測控困難,所以是月球探測的“珠穆朗瑪峰”。此次嫦娥4號發 射,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為此,中國于2018年4月24日,也就是中國航天日那天,向地月系統拉格朗日—2點發射了一顆名為“鵲橋”的通訊中繼衛星,為嫦娥4號提供通訊支持。
二是第一次民間發射。10月27日,中國首枚由民營科技公司研制的火箭朱雀一號發射升空,但由于第三級火箭發生故障導致衛星入軌失敗。這是一次失敗的發射,卻是一次成功的突破。它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體制的重大變革。我們不僅有了體制內為主,也有了體制外為輔。民營科技企業進入航天發射領域,不僅可以拓展經費來源、促進航天民用 ,而且對于航天領域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了第一次的失敗,也就有了無數次的成功。
三是北斗三號全面布局。在今年的航天發射中,北斗三號占比很大。發射數量達17顆,其中有數次是“一箭雙星”。現在,北斗系統在軌數量達到43顆,其中北斗三號19顆,已經實現對“一帶一路”地區全覆蓋。北斗三號不是第三顆衛星,而是第三代系統,兼容GPS和格羅納斯系統,具多個獨門武功,其定位精度、授時精度及延時微度,均可滿足無人駕駛、精準農業的需求。
四是航天科技商用邁出新步伐。這就是著名的“虹云工程”。構建天基移動互聯網,可以彌補地基覆蓋不足的界限,實現無盲區無縫隙互聯。這對于克服數字鴻溝、擺脫互聯網的“馬六甲困局”都具有戰略意義。
所以,這個第一不得了、了不起。希望有更多的如此這般的世界第一,且不驕不躁,不斷鞏固和拓展“第一”的質量和水平,讓世界刮目相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武志:透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發展——衛興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回顧》簡評
2018-12-25美國經濟付出昂貴損失后,外媒:美國商家正囤積空前數量的中國商品
2018-12-2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