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達成協議不是談判的目標,維護自己的原則和利益才是談判的目標。”
01
—
歷時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其實是在兩個戰場上同時進行的。
一個戰場,是炮火連天的真實戰場;
另一個戰場,則是在開城、板門店的談判桌前唇槍舌劍的談判戰場。
這兩個戰場互為表里,互相配合,套用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叫“戰爭是流血的談判,談判是不流血的戰爭。”
最終,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這兩個戰場上同時取得了勝利。
當然,第一個戰場的勝利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勝利,有了第一個戰場的勝利,才有了第二個戰場的勝利。
02
—
朝鮮停戰談判勝利的意義是偉大的。
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撥開繁冗的談判細節,就會發現,對中國來說,朝鮮停戰談判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迫使美國承認了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安全邊界在北緯三十八度一線,而不是在鴨綠江、圖們江一線。
美國承諾不再染指三八線以北。
中國由此真正走出了近代史。
03
—
朝鮮停戰談判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和毛主席在談判開始前就確定了明確的談判指導方針有關。
1951年7月10日,也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九個月之后,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
在談判開始前一個月,即1951年6月3日,毛主席在北京接見了來訪的金日成將軍,分析了朝鮮戰局以及美國政府的態度,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同意進行停戰談判。
這條總方針,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卻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抓住了朝鮮戰場的主要矛盾,排除了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預示了未來談判斗爭的勝利。
在這條總方針中,很明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是和平談判的基礎,結束戰爭不是一廂情愿就能夠實現的,只有在能夠持久作戰的前提下,結束戰爭才是可能的。
04
—
毛主席把“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做為停戰談判的基礎,也并不是一廂情愿的,而是考慮到這樣幾個因素:
第一, 朝中方面進行的戰爭,是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能夠得到兩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第二, 美軍遠渡重洋到東北亞作戰,戰爭成本遠高于朝中方面;
第三, 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可能長期把三分之一的??哲娏α考性诔r半島。
正是基于我可以持久而敵不能持久的分析,毛主席才制定了在持久作戰基礎上爭取和談的方針,毛主席才會霸氣十足地說:美帝國主義愿意打多久,我們就陪他打多久,一直打到最后勝利!
05
—
在談判桌的另一面,美國方面想的是如何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在戰場上得不到東西。
1951年7月26日,當談判接觸到劃分軍事分界線的問題后,美方以“謀求海軍空軍優勢的補償”為借口,拒絕以三八線為界,要朝中方面后退數十公里,企圖不戰而獲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遭斷然拒絕后,美軍便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妄圖逼迫朝中方面在停戰談判中作出讓步。
毛主席致電在前線指揮談判的李克農,指示“必須不怕破裂,予以堅決回擊”,進而提出“暫時停開談判會議,以壓敵人氣焰”,志愿軍則“加緊準備迎接敵人可能的進攻”。
8月25日,毛主席又指示說,“代表團的任務是談判兼打文仗”,“進行有力地宣傳斗爭,沉著應變,主動作戰,以觀其變化”。
與此同時,在戰場上,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志愿軍采取了以打促談的方針,粉碎了美軍的夏、秋季攻勢,斃傷俘敵15萬余人,迫使美方回到談判桌上來。
1951年10月25日,停戰談判在板門店恢復。
06
—
談至1951年11月27日,歷時4個多月,經過18次正式會談,37次專門委員會會談,14次參謀會談,雙方終于就軍事分界線的劃定達成臨時協議。
誰知,美國方面再次出爾反爾,于1952年10月14日向上甘嶺高地進攻,陸續投入兵力達6萬余人,利用飛機大炮對上甘嶺狂轟濫炸,把高地削低整整2米。
志愿軍在43天的防御作戰中,依托坑道頑強抗擊,涌現出了38名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
上甘嶺陣地在與敵反復爭奪中巋然屹立,共殲敵2.5萬余人。
10月24日,毛澤東在給志愿軍的勝利賀電中指出:“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采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
07
—
1953年春,美軍又企圖利用海空優勢,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
毛主席指示志愿軍“只管打,不管談,不要松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
志愿軍實施了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嚴陣以待,絕不允許美軍重溫仁川登陸舊夢,迫使美軍的登陸計劃“胎死腹中”。
美軍無奈,只好低頭腆顏,重新回到談判桌前。
08
—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在板門店舉行。
與1951年11月27日談判開始時相比,志愿軍陣地凈向南擴展了332.6平方公里,美國拖延簽署訂停戰協定,等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美軍上將克拉克在簽字后說:“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09
—
朝鮮停戰談判的勝利,留給后人的遺產是豐厚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談判不是妥協的藝術,而是斗爭的藝術!
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把達成協議作為目標,而把通過談判維護自己的原則和利益作為目標,談判才能夠取得最后勝利。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自“高度一萬五千米”)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