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也談電影《八佰》】
電影描寫的上海四行倉庫之戰,主要是一場政治表演。與淞滬會戰其他戰斗相比,激烈程度低很多。
當初國民政府為什么要大肆宣傳?因為國府是把此事當作上海慘敗、首都淪陷后的一塊遮羞布。
而謝晉元部也是因為背靠洋租界,日軍害怕誤傷洋人等原因,才打得這么輕松。——戰爭中利用有利條件很正常,但要作為政治宣傳,利用洋人這一點能不提就不必提了,可惜這一點估計回避不了。——事實上據謝晉元的上司、88師參謀長的文章:謝晉元部撤入租界時,英軍炮火轟擊日軍進行掩護。
打了四天,謝晉元部陣亡9人,傷28人,陣亡率2%。謝帶著376人繳械退入洋租界后,因升旗而與租界民團發生沖突,傷亡111人。可嘆!最后“800壯士”中還出了4個漢奸,殺害了謝晉元。可恨!團附謝晉元中校被追授陸軍少將。
當年國府宣傳是事出有因,而今大陸為何要拍片宣傳呢?因為有賣點。而這類賣點的出現,不能不說和大陸整個輿論環境”病態化狂熱“宣傳國軍抗戰有關。
其他且不說,我們就看看從2001年到2016年,教育大陸年輕人15年的人教版中學歷史教科書。
這套歷史教科書從全面抗戰起,寫國軍正面戰場相關的篇幅達11個,寫共軍敵后戰場相關的篇幅4個;
介紹國軍平津抗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含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中國遠征軍作戰等會戰戰役8個;介紹共軍戰役戰斗2個:百團大戰、平型關戰斗(約80字);
寫了國軍司令李宗仁、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師長池峰城;團長吉星文、副團長謝晉元;營長金振中、營長姚子青;排長申仲明等9人。共軍寫了一人:彭德懷。
較大篇幅介紹了國軍犧牲的佟麟閣副軍長、趙登禹師長、姚子青營長、申仲明排長的事跡。寫共軍抗日犧牲者,為零!——連左權將軍,五壯士都沒有。
臺灣不少版本,介紹國軍正面戰場抗戰的篇幅不到大陸版零頭(一般只有1-2頁)。如三民書局版的中國史教材,對八年抗戰的描述僅僅一共用了16行、不足千字的篇幅。——大陸歷史教科書國軍抗戰相關篇幅,最高達臺灣教材的10倍!
至于介紹共軍敵后戰場抗戰,一個字也無!反而“黑”共軍:“擴張實力”、“偷襲摯肘”、“擾亂抗戰”。
而大陸中學歷史教科書,卻沒有哪怕一個字“黑”國軍!——沒有長沙大火;沒有花園口決堤;沒有中條山慘敗;也沒有豫湘桂大潰敗。
黨國副總裁和20多個中央委員投敵沒寫;至少99個國軍高級將領和五六十萬國軍成建制投敵沒寫;而共軍沒有一個高級將領或中央委員投敵,也找不到一個營、一個連成建制投敵的部隊也沒寫。。三次反共高潮沒寫。。皖南事變也沒寫。。
——大陸有如此歷史教科書,自然會培養出那么多的國粉(有些國粉還信口雌黃說“大陸教材不宣傳國軍抗戰”),自然就有了賣點和市場。
個人覺得相當部分網民對共產黨八路軍在抗戰中的作用不夠了解。
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確依靠國軍。八路軍才幾萬人,只能配合國軍作戰、開辟敵后戰場。但共產黨在抗戰初期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往往被忽視,那就是——迫使蔣介石政府不能投降,只能抗戰。
例如:抗戰初,德國在中日之間“調停”。1937年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致柏林德國外交部密電:“蔣介石告訴我,假如國民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國民政府就會被輿論浪潮所沖倒。中國會發生革命。”“結果就是共產黨將會在中國占優勢。這就意味著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因為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
到抗戰后期呢?國軍方面:“到1944年,讓重慶政府殘存而不將其摧毀,已成為日本的目標。”——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第十一章。
“日本與重慶之間暫時處于戰爭狀態,卻有能夠共存的性質。但是,日本與共產黨勢力之間則是不容許共存的。”“攻占重慶后,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占重慶就只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日本防衛廳戰史室《華北治安戰》下冊P96。
八路軍方面:1944年1月15日日本《朝日新聞》:“華北軍發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綜合戰果,充分說明過去以重慶軍為對手,在今天已完全轉變為以掃共戰為中心的事實。交戰15000次中,和共軍作戰占七成五。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都是共軍。我方所收容的十萬九千具敵尸中,共軍約占半數。但七萬四千俘虜中,共軍所占比率則只有三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共軍交戰意識的顯著昂揚”。
——官方說共軍抗戰后期“對抗約60%的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結合日方材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國軍抗戰戰役大多數都是敗仗。正如國軍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所言“日軍能攻占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沒占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
而國粉宣傳國軍抗戰,不是宣傳自己是否達到戰役目的,而是“比慘”“賣慘”。誰地盤丟得多,誰人死得多,誰慘誰就是“英雄”。
不可否認,盡管國軍高級軍官乃至蔣介石的指揮統帥能力受人詬病,但國軍低層士兵還是涌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跡。國民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日記明確記載“人人言,我國兵好官不好”。可蔣介石國民政府是怎么對待他們的呢?
——抗戰期間,國軍獲得國家至高榮譽的“國光勛章”者2人,蔣介石、傅作義。
宋美齡等170人獲“青天白日勛章”(沒有“網傳十大抗日名將張靈甫”)。以上172人中,將校以上文武官員占了97%。
將軍及省部級以上官員144人占84%。校官23人,占13.3%;尉官3人,占1.7%;軍士2人,占1%;抗戰陣亡最多的士兵,為0。
而共軍呢?抗日期間獲得最高榮譽“英模”稱號者183人。除4名營團職干部外,其余98%都是基層指戰員、民兵和抗日民眾。如炸死數百日偽軍的“爆破大王”馬立訓烈士;為掩護2000多老百姓突圍而犧牲的王殿元十烈士;民兵英雄“地雷大王”于化虎;“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等。
好啦,我想網友心里都有桿秤。不管怎么說,四行倉庫之戰是真實發生過的,即使《八佰》有一些藝術夸張也可理解。比起@中國國家話劇院 拿“國軍八百壯士集體跳黃河”這一虛構的、連國軍自己都不承認的“英勇事跡”(見圖五),來打造”紀念抗戰勝利”大戲,還是要靠譜一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