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何新:一段銘心記憶
【一則剪報,一段記憶】
(2019-07-23)
文后的圖片,是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于第一版發表我的一篇長篇文章的截圖。
在此文中,我破天荒地斗膽提出一個逆天之論。
80年代的國內主流經濟學理論,均信奉匈牙利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認為中國亦屬于“短缺經濟”,認為物價上漲原因是商品“供不應求”,即所謂“總需求大于總供給”。
這個觀點自1988年以來一直寫入國務院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普遍共識。
但是我在1988、1989兩年,為研究通貨膨脹問題而研究了財政部的有關經濟報表。我發現許多企業之所以發生資金周轉困難,還債難,三角債等問題,是由于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庫存積壓連年上升。
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都把這種現象看作個別性問題,即所謂結構問題,產銷不對路問題云爾。
但我則意識到,這其實是個普遍性問題,產品積壓導致流動性困難和債務連鎖,就是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所說——由于生產過剩,導致市場不足而引爆金融危機的問題。
此問題的解決之道,一是必須控制投資,減少過剩生產力,二是必須開拓新市場。
于是我借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這篇文章,公開發表了這種獨特的新認知。
然而此論出后,可以想象,在經濟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我似乎成為了公敵,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嘲罵何新胡說八道,沒有資格亂說,完全不懂經濟基本常識!
但是,1991年1月、5月及9月,國務院領導李總曾經數次約談我,我得以面陳關于過剩問題之理論及各國經驗。
我遂斗膽而言:當前經濟問題,我認為并非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而是恰恰相反,可能是生產過剩及產能過剩——供給大于需求。(當時人們都認為,中國是個窮國,此論實在逆天。)
所以我建議:須抑制投資過剩,加速資金融通及回籠,大力開拓海外市場云云。
李總聞之,并不為我的逆見所忤,始終虛懷若谷,和顏悅色,認真聽取,且不時有所摘記。
當時我僅是新進的一名政協委員,入政協前原職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研究員。在經濟學方面,我純粹屬于一個非專業的”民科”(民間科學家)。且至今亦然。
我的有關謬見亦于內刊刊登。其后,得到陳云、宋平等高層領導的關注,或派員聆聽或親自召見。
此后一些有關理論及建議乃被國務院所采納,政府工作報告不再提什么“總需求大于總供給”。
有關限產壓庫,鼓勵出口,抑制過剩產能,鼓勵開拓海外市場等一系列新政策相繼出臺,幾年以后,收效顯著,經濟乃漸次擺脫困境。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擴張為外向型經濟,中國快速走上了富裕強大之路。
回顧往事,此乃余平生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之經歷,以個人之獨見抗衡國內外主流經濟學界,而竟披靡、折沖之。
但是,此實非個人之能。如果沒有卓越領導人的真知銳見,破格用人,從善如流,則以我一介布衣,人微言輕,不過渺如微粟,又何有絲毫之能為也?
今日老而重病,神疲目衰,多病纏身,百無一能?;厥浊皦m往事,不禁蒼涼而憮然,倍加感思而懷念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