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學習“新文科”,特別是領會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樊麗明教授關于新文科的談話講話,深受啟發,并對“新文科”究竟“新”在哪里產生幾點看法,簡單總結,大致有八個方面,概括為“八化”并行,鑒于其文科之思想文化特質,將其功用概括為“人文化成”。這里重點闡述“八化”,其功用潛蘊其中,供諸位文科同仁深化討論參考。
第一,新文科之新“魂”——馬學化
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作用。新文科的“馬學化”,即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上,要凸顯近年來中央一直強調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對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領航作用,在思想方法和價值取向的深層次上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這在學術界叫做“馬學為魂”。這一點之所以“新”,乃是因為在過去好多年,中國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長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憲政民主論、歷史和文化虛無主義乃至形式化、抽象化、工具化等錯誤思潮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極大影響,出現了總書記所說的“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習總書記5·17講話)因此,新文科必須克服過去深藏于文科領域的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恢復并發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在新文科的學術研究、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切實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導意義。更何況,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習總書記5·17講話)所以新文科之“新”首先應該體現在它的“魂”是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學科對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領航作用落到實處。
第二,新文科之新“根”——中國化
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新文科的“中國化”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植根中國本土實踐,弘揚中華民族主體性,其方法論原則就是“中學為體”或“中學為根”。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的文科領域,大量地無批判無鑒別地引進西方的原版教材和學術專著,引進了西方數理化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建構等,這些東西看上去非常美,但很抽象,對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予以公式化的理解,而且隱藏著一些無需證實也不容置疑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相違背的理論預設,同時其論證的理論邏輯和結論也不符合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另一方面,相當多的學者言必稱希臘,研必頌美國,講必呲中國,教必贊西方等等,研究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但對學生的價值觀和立場造成嚴重誤導,更與中國人民的福祉、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與社會主義的前途等等了無關聯,甚而產生顯著的負面作用。這種狀況要求新時代隆重推出的新文科必須克服上述嚴重的不良傾向,必須切實研究中國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我們現在的文科學術卻不能夠解釋中國發展的成就,對黨的創新理論缺乏徹底的、有深度說服力的闡釋和深化,更對中國發展改革中的現實問題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論證,對于中國發展的未來也缺乏深謀遠慮的戰略預見,甚至對中國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也缺乏敏銳的感知和預測,更不用說提出什么有力的應對預案了。所以新文科之新更應該體現在中國化方面,真正做到以中學為體,立足中國本土實踐,建立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話語方式話語體系、學科學術體系、課程教材體系等,從而真正能夠解釋中國社會,推動中國社會健康發展、切實增進中國人民的福祉、鞏固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推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
第三,新文科之新“眼”——時代化
凸顯新文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視野及對各種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的關注。時代化就是新文科要把自己的眼光聚焦到新時代的問題上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等等,都是我們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習總書記5·17講話)新文科必須圍繞這些問題,面向新時代的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立足中國和世界的現實,面向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和闡發,使之不僅具有中國價值,更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之相對應,整個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根本問題也日益凸顯和緊迫起來,新文科要看得清楚、抓得準確、悟得深透、說得明白、理得順暢,要對新時代的新問題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和深刻的感知力,把相關的思想資源挖掘出來,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為新時代中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食糧、智慧啟迪、方向引導和行為規約,從而創造真正屬于新時代的中國文明,為世界增添積極能量,為人類開辟光明前景。
第四,新文科之新“器”——科技化
智能化高科技廣泛深度融入,關注并引導其背景下的社會變革。“器”就是器具、工具、手段方法、拐棍手杖等等。人類文明已經進入這樣的時代,即智能化高科技日益滲透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并引起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最為深刻的變革,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AI等等為核心的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等技術體系就是這個時代人類實踐方式的典型特征。這不僅提供了最為先進的生產、生活和思考研究問題的手段,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生存的基本技術-社會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文科人要學會運用這些最先進的手段、方法,用來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我們新文科在高度融合及聯動發展中來自社會結構和實踐方式革命性變化的整體性、戰略性問題。相對而言,現實的文科人的科技素養普遍是比較差的,但基于社會結構及其運動的高科技化及由此催生的新文科,其大發展客觀上要求我們文科人必須加強智能化高科技素養,否則就沒辦法推進新文科在這樣一個智能化高科技時代的交叉融合及其整體性、綜合化發展。
第五,新文科之新“質”——人性化
凸顯新文科研究導向和教育取向上的人文性、人性化。人文性不僅是人文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價值取向,在新文科的范疇內,它也應該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價值取向,借用愛因斯坦關于自然科學和人的關系的論斷,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和幸福,應該始終成為文科的最為重要的出發點和歸宿,成為文科發展的初心和使命。簡而言之,人性化的新文科主要是從人性系統的思維方式來考察與人有關的一切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人性系統就是現實的人在其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意識)屬性及其復雜的相互作用的辯證運動統一體。由此來思考我們新文科所面對的問題,它本身就應該是研究跨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高度一體化整合化之人性系統的學科,顯然它必須基于相應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及其深層的普遍聯系,要研究人的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及其深層的關聯性和整體性,探索人的自然發展、社會發展和精神發展及其整全性,推動整體的、現實的人的健康生存、文明享受和自由發展。更何況,在智能化高科技時代,人們最容易被種種高智能化的“物質體系”所奴役和捆縛,因而如何在這樣的物質體系中維護并提升人的自主性、自覺性和自由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實質性挑戰,新文科必須為此做出獨特的貢獻;否則新文科便無以“新”、無以存。因此,新文科在本質規定上必須體現“人性化”的特質,必須在完整的意義上提升人在高度智能化物質體系中的生存尊嚴和自覺自由,為此,在人性系統的構架內,在人性化的導向下,就非常有必要推動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的融合(這也許是新理科、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等的學術使命,但新文科要在其中起到一個人性化導向和整合的作用),推動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各自融合和相互融合及其與科學技術各學科的融合,實現它們之間人性化的整合提升和創新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自然界是關于人的科學的直接對象”,“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馬恩文集》第1卷P194)這樣我們才能在系統化整全化的層面上,形成新文科顯著區別于“舊文科”的特殊的質的規定性,即它的最根本的系統化、整全化的人性化價值取向,從而為高智能科技時代人的身心安頓尋找寄所、為生命意義尋到歸宿提供智慧的啟迪。
第六,新文科之新“核”——社會化
凸顯人的社會性本質并為人的社會化發展提供指南。在人性系統中,人的社會屬性居于核心和本質的決定性的地位,正是由于人的社會屬性(社會性),人的自然屬性才與其他動物的自然屬性區別開來了,人的自然屬性在人的生存實踐歷程中逐漸帶上了社會化(比如分工)的印記;人的精神意識屬性才有了最牢靠的物質根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人的意識作為社會性的意識總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如此,新文科在對人的理解上就要回歸對人的社會性和社會化存在與發展的深刻把握,而不能再用簡單的孤立的、抽象的人的人性惡或人性自私的理論預設來開展其一切公式化推導和理論模型建構,而應該將自己的觀點及其論證置于現實的、復雜的、活生生的社會人的生存發展方式及其社會化環境之中來把握。因此,當自然科學開始從原子主義世界觀和分析還原方法論逐漸走向整體主義世界觀和系統整合方法論的時候,我們的文科也必須緊緊跟上,將先進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和系統整合方法論轉化為“系統主義社會觀”和“社會主義方法論”,也就是說,新文科的世界觀(社會觀)必須是基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系統性社會化的,在方法論上必須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上必須是人民性和集體主義的,從而區別于“舊文科”原子主義的社會觀、個人主義的方法論、私利最大化的價值觀。通過社會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把哲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從而體現現代社會基于智能化高科技的系統性和功能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發展性和為人性,并對它的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以上關于新文科的人性化本質和社會化髓核的理解蘊含了新文科之學科融合化發展的兩個基本方向。
第七,新文科之新“懷”——國際化
凸顯新文科的人類胸懷、世界視野、國際理念、天下情懷。亦可稱為“世界化”、“人類化”、“天下化”等。相對于前面馬學為魂、中學為體(根),這里就是“西學為用”或“外學為用”。這要求我們新文科在發展過程中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胸懷天下、情系人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做出應有的貢獻。所以在新文科的學術研究上要縱橫捭闔、通遍全球、胸懷天下蒼生,培養人才方面要立足于世界發展制高點,以國際化眼光培養具有國際化思維方式與和合天下之價值取向的通性人才,這樣才能夠使新文科形成一種戰略性的思維、理念和方案,從而產生普適全世界惠及全人類的戰略智慧,真正從根本上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及人類的健康幸福生存和文明永續發展。
第八,新文科之新“用”——思政化
挖掘新文科的思政教育資源、凸顯其思政教育價值。“思政化”并不是說要把新文科普遍做成思政課,似乎在彰顯思政課“霸權”,而在于凸顯新文科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即其思政教育之“功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在我們一般的理解中,作為大學生必修的思政課由于具有公共性,也被納入通識課程的范疇,不過被視為通識核心課程,要求學生必修;目前強調“課程思政”,好像也與通識課程及其教育勾連起來,只是用通識教育的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來看待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其實它們是有很大差別的。思政課目前被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并以此為學科支撐;而在實質內容上涉及很多學科,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至少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甚至世界近現代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至少涉及政治學、倫理學、人生哲學、法學、社會學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至少涉及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生態學、國際關系學、軍事學等多個學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至少涉及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史等;加上現在強調通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老師還得具備深厚的國學素養,否則難以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的研究和教育,也難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果聯系各個不同專業學習的實際,還會涉及到更多的學科。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學科本身就天然具有顯著的學科融合性質,在實踐上思政課研究與教學本身也具有高度的跨學科性質,其教學難度及對教師的綜合素養絕不亞于任何專業課程,甚至還在其上。
另一方面是“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本質上不僅是指具有思政性質的體現人文價值取向或特定政治立場的一些通識課程或專業課程,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或精髓,是指各種專業課程里邊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的挖掘和整合、思政教育價值的培育和弘揚。各種專業課甚至科學技術專業課之所以具有思政價值,就是因為,從客觀上說,任何一門課程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工具性,也就是知識性、真理性,二是它的價值性,亦即其人文性、政治性等。這樣,如果從單純的工具性角度去講這門課,那它就是典型的專業課,只是傳授知識、培訓技能、培養專業素質;但如果是從價值性角度來講這門課,那么它就應該成為思政課或具有思政教育的實際價值了,這就是所謂的“課程思政”。所以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其實也是一種跨學科、融合化的新文科的理解。我們要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希望學校能夠在頂層設計上有一個專門在新文科的視野之內去探討研究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研究機構,以它來統籌全校各個學院各門課程的思政資源和價值的挖掘與整合問題。
新文科的發展從戰略上講不宜一哄而上,也不宜各自為政,而需要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特色發展、優勢互補、共建共贏、服務中國、惠及世界。以山東大學為例,它應該能夠充分發揮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學科特色和位于儒家思想發源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建構跨校區、跨學院、跨學科的的專題性“課程思政”。比如設立“文化中國”系列專題,整合山東大學所有相關學院相關課程,將中華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為一體,將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工具性文化和價值性文化統籌起來,通過“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的比較與融通,以文化自信來支撐我們大學生的“四個自信”;這樣的課程既具有深厚的學術含量,又有強大的思政價值,既可僅面向國內在校學生,也可面向社會大眾甚至留學生,所以是值得探討研究和開設推廣的。但是這需要學校在頂層設計上建立相關的協調統籌機構,整合全校各種相關資源來做這件事,做好了便可成為一種頗具山東大學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另外在思政范疇之內,還可以考慮一些跨越性的課程建設,比如說網絡思政、美育(藝術)思政、哲學思政、歷史(大歷史、寬歷史)思政、文化思政、科技思政等等,可以成立相應的課程工作室,推動新文科中相關思政教育的課程群建設。
如此“八化”并行,從自覺確立“馬學化”之魂和“中國化”根基入手,以“時代化”之眼,運用“科技化”之器,彰顯“人性化”之質和“社會化”之核,闊張“國際化”之胸襟(懷),透顯出“思政化”(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之大用,此之謂新文科之“新”還是要“人文化成”,即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胸懷人類、創造未來而回歸“物我同體”“人文化成”“參贊化育”“天人合一”之本根原道上來。
(作者系馬克思主義學者;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