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后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被人用來說事兒,10年前建國60周年是一個高潮,今年又有很多人用數據想表達些想法,還引起爭議。貧道曾經搞過一段經濟運行研究,對數據應用的原則有些心得,這里給大家交流一下。
統計上有好幾個指標表現經濟增長情況,現在流行的指標是GDP(國內生產總值)。GDP分現價和不變價兩種GDP,現價是用當年價格計算的GDP,不變價是取某年的價格作基準,扣除價格變動因素,計算其他年份實際GDP(比如用1952年不變價計算的1979年GDP)。另外常用的是“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指數指標都是不變價計算出來的,說1979年GDP比上年增長7%,用的以上年為基準的不變價。
GDP作為統計指標也存在很多疑問,中國是1985年以后才開始使用的,此前用的是“工農業總產值”。這兩個指標最重要的差別是后者只統計增加的物質財富,沒統計服務業的所謂“增加值”(銷售—購進)。用GDP做指標,只要發生交易就產生“增加值”,比如賣淫。最讓人有疑問的是,1985年前的GDP是國家統計局后來補算的,計算結果是否受“崩潰邊緣”邏輯的影響?不清楚。
不同指標的用途不同,如果用混了會鬧笑話的。下面貧道用一批圖表進行一下分析。
現價GDP一般用來做什么呢?現價GDP一般用來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總量進行對比。由于各國幣值不同,對比前要把現價GDP按匯率折算為美元。更為準確的是把本國GDP折算為聯合國有關機構根據各國商品、資產和服務價格綜合計算出來的“國際元”,也叫“購買力評價法計算”出來的GDP。換算成美元或國際元后,可以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規模。
現價GDP能不能用來分析本國經濟增長情況呢?不能,因為現價GDP不考慮價格變動情況。資本和消費品的價格每年都要變動(大多數情況是上漲)。這就像你在1斤54度老白干里兌酒,兌進去的酒是54度還是42度,喝起來感覺是不同的。如果兌進去6斤4度的啤酒,還算不算白酒都難說了。
前些天有人用現價GDP做了一個1952-2018年中國GDP的圖。這個圖如果只用來說明中國GDP從世界很靠后的位置變成世界第二,完全可以。但他說“1979年是個拐點”,說從此經濟增速突然加快,這就有些問題了。見圖一(貧道用年鑒數據,應該差別不大):
圖一52-18年現價GDP (10億人民幣)
該圖確實顯示出1979年是個“拐點”,此前GDP基本是個水平線,此后迅速上升,是個指數曲線。圖的數據應該是準確的。既然說到拐點,意味著在比較拐點前后發展速度(1952-1978與1979-2018)。數據顯示,1952-1978年的26年中現價GDP年均增長6.7%,而1978-2018年的40年年均增長14.7%。后者比前者增速翻一番還多!2018年現價GDP是1978年的245倍!改革前中國經濟年均6.7%的增長說起來不算慢,但與改革后翻一番還多的增速一比就太可憐了,簡直算不上增長!不過,看了下圖感覺就不一樣了。見圖二:
圖二 52 -18年現價和1952年不變價的GDP(10萬億人民幣)
圖二中,虛線是按1952年不變價計算的歷年GDP。2018年GDP就不是90萬億而是12.8萬億,比1978年增長不是245倍而是35倍。1978-2018年年均增長率為9.2%而不是14.7%,比1952-1978年的6.7%的年均增速高出37.3%而不是驚人的119%。如果認真些會注意到,描述建國70周年的經濟發展情況,起點沒選1949年而選1952年,總是有些怪。1949年中國GDP總額是358億人民幣,1949-1978的29年年均增長8.1%。這樣算,改革后只比改革前增速高出13.6%。看到這樣的曲線,觀眾不會覺得吃驚。把GDP從90萬億減少到12.8萬億,只相當于原來的七分之一。這與1斤老白干兌進6斤4度啤酒感覺一樣!
一個國家自己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前后對比,只能用不變價或者指數進行計算,不能用絕對值進行計算,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道理!
那么,用現價計算的GDP在改革前與不變價差別很小,基本重合。改革后卻一騎絕塵,與不變價GDP越來越遠呢?一般認為主要是改革前計劃經濟物價控制,改革后物價不控制了,漲得太快。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見圖3
圖三 1952-1978年現價和不變價GDP
圖三顯示,中國在改革前現價和不變價兩個GDP曲線如影隨形,互相纏繞,很多年份甚至現價GDP比不變價GDP還低(意味著價格下跌)。經過 26年變動,到1978年,現價GDP只比不變價高出6%。而2018年現價GDP竟然高出1952年不變價605%!值得注意的是,現價比不變價GDP離開的速度在改革前幾年并不快,甚至大家感覺價格飛漲的1988年前后也不明顯。真正拉開倒是感覺物價漲的不快的上世紀末,最明顯的“拐點”是2005年,從此以后,不變價與現價GDP簡直是兩股道跑的車。見圖四。
圖四 79-18年現價和不變價GDP
實情況是,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對GPD注水作用是有限的,下圖顯示,CPI明顯上漲是在1984年到1997年。1995年最高達到24.8%,1997年就下降到2.8%。此后幾乎沒有超過5%的漲幅,世紀之交有4年CPI還是負數。
這就有些讓人想不通了:現價GDP之所以比不變價高是物價上漲造成的,同樣的東西今年比去年賣得貴了,自然虛增了GDP。為什么物價漲得快時現價偏離不變價還沒那么嚴重,等到物價不漲了,甚至是負值,現價GDP不僅照樣虛增,還幅度更大呢?比如2002年CP1比上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現價GDP比不變價虛增13個百分點,虛增的部分從哪里來的呢?
哪里來的?從土地上找吧。
經濟統計中,所謂居民消費品,是指居民日常消費品,包括消耗品和耐用品,甚至汽車都算,但不包括房子。房子屬于固定資產。而固定資產的價格只按年度計損耗,不計增值。但是,一個房地產公司賣出同樣的房子,如果第二年賣出的價格比第一年的漲了10%,在統計不變價時是要折算的。同樣的房子為什么會漲?房地產商說,成本上升了。房地產成本上升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大家都清楚,是土地價格。貧道90年代初曾經負責一家私營公司兼并事項,當時兼并一家市中心的中型國企,賬面上一畝只按3萬元計算。這樣的地塊10年后就500萬左右了,現在1000萬也買不到。九十年代初期就允許經營房地產了,但真正大量開發土地是在1998年以后。98年國家宣布取消分房制度,住房都靠市場了。同時,這一時期各地都開始大面積搞開發區,地方政府低成本征用農民集體用地搞各種名目的開發區,開發商(當時主要還是制造業)買到的價格就很高了。像鄭州在98年前后,就算優惠,一畝地也要20-30萬。由于這一時期大量基本建設,土地供應每年都高速增長,同時價格又翻翻地漲,基本建設和房地產的增加值都在虛增。開始每年幾千億,此后每年幾萬億。見圖六:
有人會想不通:增加值是賣出減購進,土地買入貴了,賣出也貴了,怎么會虛增呢?道理在于,計算GDP的單位不只是企業單位,政府也包括在內。政府開發的安置費和賣給開發商的錢之間差距很大。3萬元一畝的土地按30萬一畝賣,多出了27萬價值。這個價值既然市場承認,就算增值了。而且銀行必須增發相應貨幣以維持運行,現價經濟總量也增加了這個數。但對于統計來說,同樣的房子去年和今年的價格不能跟著變。這就形成1998年開始,雖然CPI價格從此不漲了,但現價GDP反而漲更瘋狂了的主要原因。還要注意,房價上漲后,二手房銷售也在創造注水的GDP,20萬買的房子賣了100萬,增值80萬,房還是那間房,GDP翻了幾番。
貧道覺得,數據不是不重要,不是不能說明問題。相反,說清楚經濟問題咋回事最好還是用數據。但統計數據的用法是有規矩的,貧道這些年的經驗是,用統計數據說瞎話比說實話還容易。原因是大部分吃瓜群眾對數據的口徑、來源以及運用方法是不清楚的。甚至同樣數據用不同的圖來表示,給出的感覺就不一樣。
下面說點輕松的:
前幾天有人在群里發文章說京上廣空氣質量比云貴差遠了,但人均壽命卻高很多,想活長點還是在大城市。得出這樣結論說明作者對“人均壽命”的含義。
統計上沒有“人均壽命”這個口徑,只有“某年齡段預期壽命”這個口徑。一般人所說的“人均壽命”通常是指“出生時預期壽命”這個指標。壽命還有比如30歲人口預期壽命等。某年齡段預期壽命是用一個人群(全國、省或其他)以該年齡段做起點一直到最大死亡年齡中各個年齡段的死亡數加權平均計算的。如果選出生年做起點,那么出生即死了的人要用其他很多高齡人的存活時間來填充,所以死一個嬰兒與死一個老人對差別是很大的。而嬰兒死亡率和嬰幼兒死亡率往往偏高(解放前達到30%),所以嬰幼兒死亡率對“出生預期壽命”的數值影響非常大。大城市嬰幼兒死亡率都很低,經常比起不發達的西南西北省份低一半。這才形成大城市“出生預期壽命”偏低。一個出生預期壽命低的地區,49歲的預期壽命不一定低。你已經40歲了,要用你所在地的“40歲預期壽命”與云貴比。高年齡段往往是山清水秀空氣好的地方預期壽命高。
今天有人發來文章分析香港為什么比日本人均壽命還低,也是說的不著邊際!
總之,統計數據的使用有很多限制,正因為如此,這個東西也經常被用來唬人。所以人們要小心。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