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黨史、國史的現實借鑒意義和育人作用,他特別強調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新中國70年的歷史。他指出: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1]
這就科學地指明了兩個不同發展時期的內在的辯證統一關系。這對于那些企圖通過否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特別是對蓄意通過“非毛化”的罪惡活動,來達到他們私有化、西化的政治訴求,是一個有力的回擊。
因此,正確說明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的主線和主體,維護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尊嚴,才能更好地發揮國史的資政育人作用。
維護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尊嚴,就是維護人民革命的偉大成果。我們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新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正是對人民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義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滿懷深情地展望了人民共和國未來的發展,他說:
“中國人民將會看到,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滌蕩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2]
這是創造歷史奇跡的時代。
這里以毛澤東領導時期為例,只要比較一下舊中國,我們在這個時期取得的是歷史性的偉大成就,是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總體上帶給人民的是福利而不是災難。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遠在美國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對友人感嘆:
我們不能不服氣,我們搞了20多年連一輛像樣的單車(自行車)都造不出來,不能不服氣呀!
這就是舊中國的現實,新中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的。
只有深刻理解新中國經濟建設面臨的巨大困難,才會真切體會到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何等的可貴。
比如,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多數超過解放前最高年份(1936年)。正如陳云所說:
“三年恢復,趕上蔣介石二十二年。”
創造了二次大戰結束后醫治長期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奇跡。
從1956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在這期間發生過像“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失誤,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能否定的。
從1953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1.4%,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7%。這個增長速度不但是舊中國無法比擬的,而且與當時世界各國相比也是不低的。在這期間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農田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
這里還要指出,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標志性的重要指標。毛澤東領導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這些成就,都為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歷史事實。
維護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尊嚴,就是尊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新國家的歷史主動精神。這種歷史主動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凝聚力,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一盤散沙、任人欺凌的悲慘局面。這是值得中國人珍惜的偉大的精神財富,是不容許任何人加以褻瀆和抹煞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廣大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和干部中涌現出千千萬萬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是我們民族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事跡已成為激勵人們建設新國家的巨大精神力量。
這里,著重介紹“兩彈一星”這個英雄集體。他們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懷著強烈的報國之志,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鄧稼先、于敏等“銷聲匿跡”將近30年,完全同個人的名與利絕緣。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麗史詩。他們的奉獻和獻身精神,是感天動地的。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在任何時候都是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奮戰在第一線,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在70年代的一次核試驗中出現事故,發射的核彈不知去向。鄧稼先不顧許多同志反對,親自去現場察看,終于一塊碎彈片被他找到,高度的責任心竟使他忘記了起碼的科學常識,用雙手捧起含有極強放射物的碎彈片察看,確定核彈沒有爆炸后才放心。幾天之后,體檢的結果是:他的尿里有很強的放射性,幾乎所有的化驗指標都不正常。1985年,他患癌癥并明顯加快轉移。他在治療期間,把病房變成工作室,以極大的毅力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抓緊工作,包括和于敏聯合署名寫成了一份給中央的關于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建議書。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終因全身大出血而與世長辭,他用生命踐行了他在接受研制原子彈任務時說過的話:
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繼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后,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鄧小平指出: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3]
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又滿懷深情地說:
“我要感謝科技工作者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和爭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4]
197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第一次訪問中國,他見到闊別20多年的老同學鄧稼先時,特別問他是不是寒春(在華美國友人、核專家)曾參加中國原子彈工作,像美國謠言所說的那樣。鄧稼先表示他覺得沒有,但會去證實一下再做肯定回答。楊振寧寫道,1971年8月16日,是我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的前夕,上海市領導人在上海大廈請我吃飯。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證實了,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臺灣學者黃爾尊(筆名:惜時老人)寫了一本《向太空要和平——中國核工業史話》,他向筆者贈書時表達了寫作過程的激動心情。寫到氫彈試驗成功時,他說,當時,氫彈的理論設計,是在江南的一個小縣城里完成的。為了“慶功”,這批不分晝夜都在工作的年輕人,走進了一家小飯館,每人吃了兩角人民幣的“大肉面”,錢是由于敏付的。他禁不住老淚縱橫,難以自己。是的,愛國之心,人皆有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親愛的讀者,當你們讀到這個情節時,“慶功”僅僅是一碗兩角人民幣的“大肉面”,是覺得他們太“貧窮”、寒磣呢,還是為這種體現著崇高理想、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而震撼和激動呢?!這值得我們好好地想一想。
注 釋:
[1]中央黨史研究室:《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人民日報》2013年11月8日。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頁。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頁。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作者系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來源:察網,本文原載《毛澤東研究》2016年第1期,察網發布時略有改動)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