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在革命過程中(局部地區執政)和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民族獨立和快速發展經濟文化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
具體地說,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奠立了人民共和國的國體;以同這一國體相適應的、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權組織形式;根據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特點和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根據中國國情和各族人民共同意愿,實行單一制國家內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通過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這些體現人民民主的制度,為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奠定了牢固根基,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它是新中國歷史發展中兩個不同時期相聯結的根本紐帶,充分體現了它們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國體、政體和人民的民主權利,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選擇和要求,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長期奮斗的制度性結晶。它們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在毛主席時代,我們在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能否定和抹殺的。從1953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1.4%,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7%。這個增長速度不但是舊中國無法比擬的,而且與當時世界其他各國相比也是快速的。
一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黨和國家經歷了重大挫折,經濟建設也受到嚴重損失。但應該看到,在這一歷史時期,由于毛澤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彪、“四人幫”的破壞活動,特別是在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苦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第四個五年計劃,建成了一批大型項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三線建設取得成就,使經濟建設在總體上也得到一定發展。
二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196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國先后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從而打破了國際上的核壟斷。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69年9月,首次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建成并試航成功。對于這個時期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科技進步,鄧小平在1988年就明確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79頁)這反映了當時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四是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蕩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五是在外交上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為鞏固我國革命勝利成果,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事實無可置疑地表明,新中國頭30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是不容抹殺和否定的。如果沒有上述成就作為基礎,今天的成就是難以設想的。
歷史虛無主義者不顧事實,無限夸大我們黨那個時期在經濟工作中所犯的錯誤,抹殺我們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極不嚴肅的,違背了學術研究中必須尊重事實的道德原則。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通過對歷史背景和大量數據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毛澤東時期的現代化,以依靠中國人民的自己力量為特點,是人類現代化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臺灣大學教授顏元叔在臺灣《海峽評論》上撰文指出:
“中國的前途在大陸,在那十一億心含‘鴉片戰爭’之恥,心含‘八年抗戰’之恨的中國人身上!他們衣衫襤褸地制造出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他們蹲茅坑卻射出長征火箭,他們以捏泥巴的雙手舉破世界紀錄,他們磨破屁股包辦12面亞運劃船金獎,他們重建唐山而成為聯合國的世界模范市”,他們“把大慶油田打出來,把北大荒開墾出來,把葛洲壩攔江筑起來”。
“大陸的人說,他們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痛心的話,悲痛的話,卻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話。試問:不是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一輩子怎得兩輩子甚至三輩子的成就?”
誠哉斯言!
節選自《梁柱: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巨大成就不容抹殺》(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來源:紅旗文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