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烏鴉上尉。
最近澳洲山火肆虐引發全球關注,從去年9月份開始,山火已經肆虐了4個月,但火情似乎并沒能得到有效控制。
這次過火的面積有多夸張?
足足有1030萬公頃森林被燒成灰,過火面積相當于3個海南島那么大!
從地圖上看,一開始火災還是零星發生,但慢慢地就仿佛整個澳洲都身陷火海:
澳洲很多一線的消防員沒日沒夜地救災,人都累垮了,還有幾位消防員在救災中犧牲了。
森林都完蛋了,動物們也跟著遭殃,累計已經有5億只可愛的小動物因為山火而死亡。
在有著動物天堂之稱的“袋鼠島”上,有2萬只考拉被烈焰吞噬,令人心痛。
這些濃煙甚至一路漂洋過海,穿越12000公里,跑到了南美洲的智利等國,搞得南美洲那邊也出現了霧霾。
而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的總理卻在悠閑地度假。
社交媒體上曝光了澳洲總理的度假照片之后,澳洲人民都炸了,因為對比實在太扎眼了:
在輿論的一致聲討下,總理莫里森終于提前一天回國了。
莫里森去災區視察的時候,當地災民都不愿意跟他握手,總理只能自己主動“硬握”,說幾句客套話,場面極為尷尬。
還有民眾怒懟:“總理先生,我們的救災資金哪里去了?為什么只有4輛卡車保護我們的小鎮?”
“每次我們這里火災或者洪水,我們都一無所獲,如果我們是悉尼或者北海岸,我們早就被物資淹沒了。”
“這里不會有人給你投票的!”
“這里不歡迎你!”
山火為什么會燒到這個程度?
客觀因素當然是一部分,比如氣候原因,今年澳洲降水嚴重不足,氣候干燥,山火發作風險比往年高多了。
但是更多的是人禍。
消防滅火是要錢的,但是這屆澳洲政府有一個財政計劃,要把政府的財政扭虧為盈。
可是,澳大利亞自己工業能力差,原本是靠賣羊毛、牛奶,礦產等資源過活的農業國,全球經濟放緩,這種只能賣資源的國家經濟壓力都大。
澳洲也不能憑空變出錢來,想要盈余,總理莫里森選擇砍掉一些公共領域的預算。
這其中就包括消防預算。
而且,今天澳洲雖然比往年干旱,但是一線的消防人員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前任消防局局長早在2019年4月份,就對政府提出了警示,建議增加消防預算。
但是,澳大利亞政府不重視,以為頂多跟往年山火一樣,沒有在大旱年做好準備,反而削減消防預算。
從火災發生開始到現在4個月了,志愿消防員是不拿工資在救火的,直到最近,澳政府才宣布給志愿消防員每天300澳元的補貼。
直到輿論聲討一浪高過一浪之后,莫里森才開始提供救災款。
總之,這場災難有多方面的因素,的確有天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人禍。
澳洲的消防人員非常英勇,但澳大利亞政府難辭其咎。
那么問題來了,火災靠公眾捐款,削減了關鍵的消防預算,那澳大利亞政府的錢都花哪兒去了呢?
——買軍備。
近些年,澳大利亞軍費增長迅速,找美國交了很多錢買裝備。
我們普通人可能很難理解,澳大利亞一個孤島,孤零零的在南半球,他們增加軍備是要對付誰呢?
——中國。
大伙兒肯定更不理解了,我們明明跟澳大利亞遠隔重洋,相距萬里八竿子打不到,哪里威脅了澳大利亞?
但是,這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自己是威脅,但澳大利亞政府可不這么想。
最近澳大利亞除了山火,還有另外一件事。
昨天,根據《環球時報》的爆料,有上百名中國赴澳大利亞的博士研究生,在已經獲得澳洲名校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的情況下,簽證卻被毫無理由的拖延。
有的學生甚至被拖了1年,就是吊著你不給個說法,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業。
根據調查,這些學生申請的大部分都是計算機,生物,電子,航空航天,材料等工科領域的專業。
為什么呢?因為澳大利亞安全部門插手了中國學生的簽證問題,對中國學生尤其是理工科提高了門檻。
那些中國留學生迫于無奈組建了一個維權群,找到了國內的媒體幫忙。
皮尤研究中心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57%的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
澳大利亞媒體對中國報道的偏見程度比歐美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澳媒的描述中,中國留學生都成了“共產黨派來的間諜”,跑來竊取澳大利亞機密情報的。
但是實際上,中國留學生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財政來源。
中國赴澳洲的留學生占到了澳大利亞留學生總數的38.3%;中國留學生光是給悉尼大學就貢獻了5.34億澳元,占悉尼大學總收入的23%。
可以說,澳大利亞的教育產業就離不開中國留學生。
一邊離不開中國留學生,一邊卻刁難中國留學生,這是什么操作?
澳洲山火和澳大利亞卡中國留學生簽證這兩件事,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本質上,這些都是澳大利亞政府,在戰略和政策上自我矛盾導致的結果:
經濟上,澳大利亞是“西方國家”中地理位置和亞洲最近的,非常依賴和亞洲的貿易、生意,尤其是中國,中國是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
但是政治上,澳大利亞是個白人國家,是“五眼聯盟”的一員,被美國鉗制,需要依靠英美,美國一發話,澳大利亞不惜代價也要反華。
這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分裂,讓澳洲政府的行為極為矛盾:
他們的教育產業明明要靠中國留學生養活,卻處處歧視中國留學生;
國內的山火是更重要的民生問題,但是澳大利亞的總理卻不斷砍消防預算,減少各方面的支出;卻對擴充軍備、“抓間諜”漫天撒錢,表現得非常積極。
教育差錢、醫療差錢、消防差錢,唯獨擴軍備不差錢。
簡單來說就是:
澳大利亞政府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狀,很糾結。
而且,澳大利亞這種矛盾心態,也是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在面對中國崛起時心態的絕佳體現,他不過是癥狀最嚴重的那一個。
1
關于澳大利亞有個笑話。
說澳大利亞原本是用來關犯人的島,但是現在簽證卻要求來澳洲的沒有犯罪記錄。
這笑話雖然是調侃,但沒說錯,澳洲這個島,最早是1788年英國人開始殖民的。
英國人覺得這個地方離歐洲大陸相隔萬里,大洋茫茫,很適合當監獄,就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了一個“新南威爾士”,讓這些犯人來新大陸“勞動改造”。
而島上的土著人,慢慢被英國人的槍炮以及他們帶來的病菌殺光了。
這群英國人在沿海工作,定居之后,就逐漸擴大殖民地,向內陸進發。
他們慢慢發現,澳大利亞真是一個資源極其豐富的島:成片成片的優良牧場,很適合畜牧業,羊毛棉花源源不斷供應英國紡織業,島上的礦產資源也很多,可以給英國工業提供原料。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對外擴張的速度陡增,于是,那一年,英國不再往澳大利亞派囚犯了,而是送了很多自由民過來開發澳大利亞。
這塊本就資源豐富的地方,很快又發現了大量的金礦,一下子在英國國內掀起淘金熱,大量淘金者涌入澳大利亞。
在西方國家滿世界殖民的時代,全世界像澳大利亞這樣礦產資源多,工業水平差的國家,通通都被殖民者把資源掠奪一空,人口賣的賣,殺的殺,很多國家現在還在被帝國主義欺負。
但澳大利亞不同,島上不剩多少土著,也沒啥黑人奴隸,主體人口就是英國白人殖民者,所以英國人對澳大利亞這個親兒子格外優待,比美洲殖民地都親。
在英國支持下,澳大利亞沿海地區逐漸形成很多城市,還通了鐵路,經濟愈發繁榮。
于是,英國人慢慢把自治權給了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對宗主國英國也很滿意,父慈子孝,相當和諧。
每當英國要打仗時候,澳大利亞都自備干糧,出人出槍協助英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向德國宣戰。當時英國人還沒要求呢,澳大利亞就主動湊過來表示,“要為女王陛下效忠”。
時任澳大利亞總理安德魯•費舍爾留下了一句名言:“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支持英國,直到戰至最后一兵一卒,花光最后一個先令。”
澳大利亞總人口才500萬,但還是湊出了好幾萬人。
澳軍盡管缺乏作戰經驗,但打仗很勇猛。在登陸加里波利的戰役中,面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澳軍硬是頂著槍林彈雨往前沖。
這場戰役結束后澳軍損失慘重,8000多人喪生。
澳軍還參加了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一戰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組成的“澳新軍團”,被譽為協約國最優秀的部隊之一,比英國人自己的軍隊還忠心。
到二戰的時候,情況發生了點變化。
在跟德國的作戰中,英國的國力被快速消耗,逐漸龜縮在英倫三島上,外面的殖民地捉襟見肘。
北非那邊殖民地離得近,英國人還能管一管。
但亞洲這邊,日軍這邊為了獲取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等戰略資源,派遣了龐大的軍隊進入東南亞,英國就有心無力了。
東南亞幾次戰役,英軍及其仆從軍在日軍面前不堪一擊,投降速度僅次于法軍。
澳大利亞二戰還是跟著英國人混,但英國人實在太坑了。
1941年,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等國的軍隊跟著英軍一塊死守新加坡。
當時,英帝國聯軍有13萬人,日軍只有4萬人。
英軍統帥非常輕敵地放下狠話:“我們的大炮比蛋糕里的葡萄干還多,日本人敢攻進來就全殲他們!”
結果日軍非常靈活,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在坦克無法開進的情況下,用自行車繞過重點防線成功登陸,打了英國一個措手不及。
眼看大勢不妙,英軍又一次發揚了賣隊友的優良傳統,把澳軍給賣了。
1941年9月22日,日軍向柔佛海峽堤道東面的海岸發起攻擊,守衛這里的澳大利亞軍隊依托優勢地形打得有聲有色。
結果,西線的英軍和三哥軍隊沒抗多久就倉皇撤退了。
澳大利亞第27步兵旅為了不陷入兩面夾攻,只能選擇跟著倉皇撤退。
日軍就這樣不斷“以少勝多”,攻陷了號稱“固若金湯”的新加坡。而英軍也創造了新紀錄:“英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成建制投降!”
日本人占了新加坡,眼看就要南下,面對勢大的日本人,澳大利亞知道英國爸爸保護不了他了,那找誰救命呢?
——美國。
美國在二戰中強勢崛起,還跟澳大利亞同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無疑是最粗的大腿。
澳大利亞自愿當美國的一個物資中轉站,順便提供鐵礦石,棉花,農產品等資源。
作為回報,美軍在這里建設了機場和港口,派兵保衛澳大利亞。
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后,澳大利亞果然遭到了日本人轟炸。
1942年,日軍突襲澳大利亞達爾文軍港。
成群的日軍轟炸機呼嘯而過,一共摧毀了23架飛機,擊沉了35艘軍艦或商船,造成盟軍700人傷亡,港口附近的軍事基地更是被摧毀殆盡。
澳大利亞承平日久,盡管世界大戰很亂,但自己孤懸大洋,本土很少經歷戰火。
這次日軍的轟炸,讓澳大利亞深深意識到了,自己沒有人保護會多慘,于是更加堅定地抱起了美國大腿。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兩強相爭的局面,澳大利亞盡管遠離美蘇博弈的前線,但對美國一直是鞍前馬后,積極加入情報組織“五眼聯盟”。
就像當年給大英帝國鞍前馬后一樣,澳大利亞為了向美國證明自己有用,也派兵跟在美軍的屁股后面鞍前馬后。
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對手“聯合國軍”里面,就有澳大利亞軍團。
后來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中,澳大利亞也是出兵最積極的那個,精忠報美。
澳大利亞甚至上演過“108勇士”:在越南一個叫龍潭的地方,一個連108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士兵被2000名越共部隊包圍。
澳新軍隊不僅沒跑,還成功守住陣地,等到了裝甲部隊的增援。
冷戰結束后的美國對外行動,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澳大利亞都一場不落的派兵參與,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澳大利亞也跟著美國派了艦隊過來。
如果說美國是“世界警察”,那澳大利亞就是那個最忠誠的協警。
澳大利亞之所以這么賣力,跟西方人心里固有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有關。
亨廷頓有一本在西方廣為流傳的書——《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書中的主要觀點是,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將不再是國家與國家,而是文明與文明之間的沖突。
各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
澳大利亞,恰恰處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沖突的最前線。
身份認同上,澳大利亞始終有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傲,對亞洲經濟伙伴很提防,以前是防日本,現在是防中國。
再加上有日本轟炸達爾文港的前車之鑒,澳大利亞對亞洲強勢的黃種人國家極為忌憚,他總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東亞文明圈子無論誰崛起了,都會打他。
這是由澳大利亞的人種和歷史決定的。
但悲劇的是,歐美傳統的白人世界離澳大利亞太遠,澳大利亞處在白人文明的邊緣地帶,卻和亞洲離得很近。
經濟上,澳大利亞必須跟中國,日本,韓國等等做生意,才可能繁榮。
這讓澳大利亞極其痛苦。
2
2017年10月20日,澳大利亞著名的汽車制造商霍頓(Holden),在生產出他們最后一輛轎車后宣布關門。
而這,也是澳大利亞本土生產的最后一輛汽車。
幾乎就在這個霍頓倒下的同期,另一個“霍頓”卻正在“崛起”。
澳大利亞國家游泳隊馬克·霍頓(Mack Horton),從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始,開啟了他逢孫楊便開懟的傳奇生涯……
從澳大利亞國寶級汽車牌子霍頓,到口嗨王者霍頓,就代表了二戰后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歷程。
汽車品牌霍頓創立于1856年,原本是馬具生產起家,1918年開始涉足汽車制造行業。
在二戰前,澳大利亞一直沒有誕生本土生產的整車,而是組裝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進口零件。
直到1948年,霍頓汽車公司才生產出澳大利亞第一輛本土自產的汽車。
那時,霍頓可是澳大利亞人的驕傲,時任澳總理本·奇弗利曾盛贊這輛“澳洲第一車”:
“她是一個美人!”
僅僅十年后的1958年,霍頓牌汽車就占領了澳大利亞50.3%的市場。
短短十年,從零到半壁江山,這不僅是汽車產業一家的現象,而是戰后澳大利亞工業化歷程的一個縮影。
在賣羊毛和賣煤鐵的“傳統藝能”之外,澳大利亞還真的有過一段想認認真真搞好工業化的燃情歲月。
二戰后,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推行全面進口替代政策。說白了,產業政策保護扶持本土的新興工業。
效果立竿見影,1945年至1964年,澳大利亞的制造業以6.2%的年平均增長率快速發育。工業產品的國內自給率大大提高,行業門類也趨于齊全。到1970年,澳大利亞已經可稱一個地地道道的工業國家。
然而,澳大利亞力推工業化只堅持了三十年。工業國的位置屁股還坐熱,澳大利亞就開始去工業化了。
這實在不能怪澳政府不愿做,非不為,實不能也,原因只有一個——澳大利亞人口太少了。
澳大利亞戰后發展工業的初衷,只是不想工業品全靠進口,自立自強。
但是,這個“國內市場”實在是很不給力。
澳大利亞的人口,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才達到1000萬,至今也不過2500萬。
戰后澳大利亞因為是白人,跟著英美忠心耿耿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開局就被送了“屠龍寶刀”:
相當水準的教育科研基礎、較高比例的高素質工業勞動力、歐美大腿隨便傍的國際關系格局,工業化從零到一簡直不要太輕松。
但就這么大點的國內市場,工業化發展一會就飽和了。加上超高的人力成本(澳最低工資幾乎是全球最高),想要進一步擴大工業規模,政府根本填不過來這個大坑。
在澳本土汽車停產前的十年中,澳洲汽車行業補貼高達五十多億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堪重負的澳政府面對不斷攀升的財政赤字,不得不最終停止了汽車行業補貼。
圖:澳大利亞汽車產量變化
失去政府扶持的澳洲汽車,比不過日本車比不過德國車,也比不過美國車,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
霍頓們被擠垮,就是一件注定的事。
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澳政府就逐漸放棄了對工業的保護政策,普遍降低關稅,讓國內產業培養“國際競爭力”。
那澳大利亞什么產業有國際競爭力呢?
還是賣資源。
澳洲的資源太豐富了,辛辛苦苦做汽車產業賺不到幾個錢,但在羊背上、礦山上“躺著賺錢”,就能維持澳洲人的高工資、高福利,躺著掙錢他不香嗎?
轟轟烈烈苦練三十年工業化“內功”,最終澳洲還是認了命。
而且,澳大利亞的運氣非常好,二戰后工業快速發展的國家,幾乎全在鄰近的亞洲。
澳洲自己沒什么工業,礦用不上,但是西太平洋的伙計們都是嗷嗷待哺。
先是日本,再是“亞洲四小龍”,然后是超大規模的、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大陸。
澳大利亞的資源從不缺少買家,而且買家一個比一個體量大。
到2018年,澳大利亞經濟連續27年增長,這在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絕無僅有!什么亞洲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破裂、次貸危機,似乎都影響不了澳大利亞。
從2009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了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
2017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3.1%。澳大利亞也是中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換言之,是全世界通過外貿賺中國錢最多的國家之一。
可以說,澳大利亞中國工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這種格局下,中國越發展,澳大利亞越得益;如果中國陷入發展停滯、對外資源需求萎縮的話,澳大利亞的經濟也難免遭受致命的打擊。
照理說,澳大利亞應該是生怕中國發展不快的那一個。
但是,政治上,澳大利亞卻被美國牢牢鉗制。
這就導致,澳大利亞面對這個數十年來最大的貿易伙伴,越來越敵視,越來越對著干。
明明遏制中國發展對他沒有半點好處,但是澳大利亞就是針對中國懟個不停。
一個又一個矛盾的“霍頓”誕生了。
霍頓(Holden)們的倒掉,把澳大利亞從經濟上愈加推向中國;而霍頓(Horton)們的崛起,則反而把澳大利亞從政治上推離中國。
一場又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對抗”開始了。
3
2016年7月,所謂的“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后,澳大利亞隨即伙同美、日發表聯合聲明,公開譴責中國的南海行為主張,要求中國確保南海水域“航行自由”,遵守“南海仲裁庭”的最終仲裁結果。
當時就有很多人奇怪:澳大利亞一個跟南海八竿子打不著的國家,實力跟美日英相比也完全不夠看,瞎攪和什么?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澳大利亞這個1931年才結束殖民地身份的“孤島”,居然還有著自認為的“勢力范圍”。
澳大利亞人把東、西澳大利亞海視作“澳大利亞的海”,勉強還算可以理解。
但澳大利亞自認的“勢力范圍”遠不只自己的周邊,更延伸到澳大利亞到東南亞間的廣大區域,乃至于南海它也想控制。
比如在澳大利亞2013國防白皮書里所列的“三大戰略國防目標”中,就有一條是:
為保障東南亞航運安全并支持巴布新幾內亞、東帝汶和太平洋島國政府建立并加強其安全做出有效的軍事貢獻。
澳大利亞相當霸道地將東南亞的航運看做與本土同等的“核心利益”,“不容他人染指”。
澳大利亞雖然1901年才成為英聯邦自治領、1931才獲得獨立,但長期作為英法,尤其是英國的仆從,他也有和英國人一樣的傲慢。
1971年,英國宣布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永遠撤軍”,從此退出在東南亞的軍事干預。
而澳大利亞認為,英國人撤走后,東南亞這邊的事情應該由他來管。
對于全國只有六萬兵的澳大利亞來說,這胃口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明明怎么看也輪不到它,可澳大利亞為什么這么敢想?
因為他們是白人。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詹森·威爾遜曾撰文毫不客氣地指出:
“回顧澳大利亞的立國史,排外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本身就是該國的立國教條!”
這話說的一點不夸張,1901年澳大利亞立國(成為英聯邦自治領),就把“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正式訂立為基本國策,只準白人移居,對在澳有色人種的歧視如家常便飯,甚至連白人也要分個“純度”,南歐裔白人因為“不夠白”甚至也會受到澳大利亞“純白人”的歧視和攻擊。
直到1972年,澳大利亞工黨政府才取消了這項惡名昭著的“白澳政策”。
然而,它帶來的影響在今天的澳大利亞也仍未散去。
二戰后崛起的日本和“四小龍”,要么在地緣政治上與澳大利亞自認的“勢力范圍”交接很少,或者在實力上對澳大利亞并沒有優勢。
直到中國上線了。
澳大利亞覺得這次是有人動自己的蛋糕。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神分裂”的澳大利亞。
就在中國正式成為自己最大貿易合作伙伴的2009年,澳大利亞也開始正式從政治軍事上公開敵視中國。
在2009國防白皮書中,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次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
可把中國作為對手,澳大利亞的實力不允許啊。想要在區域爭雄,只能靠美國。
剛好,美國人也想遏制中國。
2012年,不少美軍指揮官及戰略分析家紛紛公開批評澳大利亞國防預算太少了,要求澳政府把國防預算占GDP比重至少提高到“北約標準”——2%。
其實,2013年以前,澳大利亞的軍費占GDP比重總體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離美國的2%的期望是越來越遠的。
但就以2013年為拐點,澳大利亞的軍費開始連年上漲,并在2016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提出:
將在10年內把軍費增加300億澳元。
相當于10年內把軍費提高80%!
按照這個發展趨勢,澳大利亞2018至2019財年軍費將增加到365億澳元,2019至2020財年增至392億澳元,2020至2021財年最終達到426億澳元,那時澳大利亞軍費將達到美國要求的2%的標準。
這么大一筆錢,澳軍要干啥呢?說出來嚇死你: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將添置——12艘潛艇、9艘護衛艦、12艘近海巡邏艦。
怎么樣,怕了吧?
其實,澳軍的采購計劃也是有些硬貨的,比如70架F-35,但這些顯然無法幫助澳大利亞達成它“區域霸主”的目標。
對于自己沒有生產能力的農業國來說,面對工業國,選擇不斷買裝備“保護”自己,就跟洞房花燭夜一樣,做什么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澳大利亞政府還是一個接一個買。
最尷尬的是,就算買來的裝備再好,也是不能用的。
為什么?
澳大利亞有個議員說“中國威脅論”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戰略目標,是保護澳洲貿易航線不被中國海軍切斷。”
結果一查,澳洲這些船都是運來和中國貿易的……
等于這句話是在說——“澳洲海軍的戰略目標是保護澳洲和中國的貿易航線不被中國切斷。”
中國:“我吃飽了撐的嗎?切斷我自己的貿易航線?”
事實也是如此,澳大利亞對外貿易有54%要途徑南海,有30%多的出口都是出口到中國,中國打自己的客戶做什么呢?和和氣氣賺錢不好嗎?
澳大利亞妄想的激烈沖突,只是自己在和空氣斗智斗勇罷了。
這種無奈與割裂誕生了澳洲種種荒誕的現實:
一邊是在2016國防白皮書中,澳大利亞就有人指出,澳大利亞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取決于中美關系。
另一邊又是澳防務領域專家說:中國的崛起不直接威脅我們,但會影響美國世界第一的位置。所以,這對我們有威脅。
一邊是澳洲和中國的貿易多,但另一邊他又聽美國的放棄華為的5G,轉而和諾基亞合作。
一邊是澳洲的中央政府表現得極為反華,前段時間澳媒炒作的所謂“間諜案”,都成了一個笑話。
但另一邊卻是2018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政府就繞過了中央政府,和中國談一帶一路,因為州長知道和中國合作對經濟有好處。
澳洲中央政府對此很不滿,說不符合國家利益,但是維州州長安德魯斯很剛,表示和中國不僅是客戶,更是朋友。
澳媒ABC中文網關于此事的報道
澳大利亞的這個問題,也是現在眾多西方國家普遍碰到的問題,因為自己祖上強了以后去欺負別人,干過種族滅絕的事,就覺得中國人也會這么做。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澳大利亞以前生產“霍頓”,現在盛產“霍頓”。
只要這種心病不治好,澳大利亞這種“精分”的狀態,就還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
只要這種心病不治好,這種寧愿花錢買軍備,也不好好重民生做消防的怪事,就還會不斷地發生。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脫歐入亞”才是澳大利亞的唯一出路,與其砸錢買軍艦抓間諜,不如多花點錢買消防飛機。
與其“對抗”妄想出來的“威脅”,不如多花點心思在自己的老百姓身上。
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只要好好做生意,我們對誰都友好。
哪怕你們存在感刷得再多,我們也是真的不care。
一個注定要華山論劍的絕頂高手,去毆打一只只會“小拳拳捶你胸口”的袋鼠做什么呢?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衛星拍澳大利亞山火,可怕
海外網:澳大利亞總理海外度假被游客發現:喝著雞尾酒回了這么一句話
俠客島:澳大利亞山火肆虐4個月,到底禍起何處?
瘋狗愛麗絲:中國網友號召為澳大利亞火災捐錢?他們的總理是這樣做的…
環球時報:2年過去了,澳大利亞政府仍在這么坑害中國學子!
鐵血網:新加坡二戰時陷落:英軍歷史上最大規模投降
王宇博:戰后澳大利亞后工業化社會初探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陶短房:澳大利亞的遠與近——一個模糊又清楚的國度 世界博覽
楊小輝:“中等強國”澳大利亞的海軍政策與實力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