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到這樣一則消息:
某高校的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活動展板,背景士兵的形象,不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也不是與志愿軍并肩作戰的朝鮮人民軍,而是兩者的死對頭,南朝鮮的“李偽軍”!
這一形象的來源是首爾戰爭紀念館前的韓國“國軍”雕塑。
這個錯誤不能說很大,但性質卻極嚴重。
我的感覺,有點像玻璃碎片在手指上劃出的傷口,是一種尖利的疼痛,并不斷地滲出鮮血。
如何來看呢?
第一,這個錯誤是對志愿軍老戰士感情的巨大傷害,也是對所有有著基本愛國情懷中國人的巨大傷害。
試想,如果一位志愿軍老戰士來到這塊展板前,看到當年被打得丟盔卸甲的“李偽軍”如此耀武揚威,甚至偽軍士兵的槍口還正指向兩位老戰士(見第一張圖片),他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第二,紀念活動的意義由此被完全消解了。無論主辦方事后如何申辯,參觀者所能感受到只是主辦方根本就沒有嚴肅地對待這件事,更談不上有絲毫的莊重態度。
沒有真實虔敬的紀念活動,還不如不搞。這樣馬馬虎虎,甚至心懷惡意的展板,又如何能夠感動大學生呢?
02
誤把偽軍當我軍,這不是一個偶然的失誤。
相對于志愿軍樸實無華的軍裝,李偽軍的軍裝似乎更“與國際接軌”、更“威武”,也更“美”。
如果我們將這件事放到了一個更大的文化背景上看,就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由審美權的變化所導致的情感、立場乾坤大挪移的軌跡。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路徑和形式。如果一個客體被認為是“美”的,那么,人們通常就會對其產生積極、正面的情感和評價。
對一個被認為是“美”的客體做出負面評價,并始終保持警惕,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做到。白骨精變成美女,只有孫悟空能看出來,從唐僧到沙僧都上當,更不要說好色的豬八戒了。
03
八十年代以來,審美方面的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凡是和中國革命有密切關系的一切,尤其是服裝,都被界定為“土氣”、“落后”,是不美的,而與之相對立的一切,才是美的。
當時,出了一大批反映“地下工作”的電影,如《藍色檔案》、《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保密局的槍聲》等等。
這些電影,“三觀”之正,是今天的柳云龍之流暗藏私貨的諜戰劇所難以望其項背的,但這些影片客觀上產生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后果,就是用“旗袍美女、西裝、美式軍裝、燈紅酒綠的上海灘”等重新裝飾了“吃人的舊社會”,行至今日,“民國范兒”已經大行其道,“夢回民國”喧囂一時,甚至公然在大銀幕上用青天白日旗挑戰五星紅旗的正當性……
抗美援朝電影已經在大銀幕和電視熒屏上斷檔多年了,年輕大學生可能還真不知道志愿軍的軍裝是什么樣的。
《集結號》
由于解放軍/志愿軍的軍裝被界定為“土氣”,所以導演們都盡量避免其出現。在2007上映的《集結號》中,解放軍基本都是穿著“國軍”軍裝出現的,待到谷子地作為志愿軍的一員到了朝鮮戰場,他們又穿上了“李偽軍”的軍裝。
為志愿軍“換裝”已經持續多年了,所以這所軍工名校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偶然的嗎?一點也不偶然。
04
相比較而言,曾經的對立陣營卻高度重視審美權的掌控。
還記得《太陽的后裔》曾經在中國所引發的騷動嗎?志愿軍的手下敗將已經以極“酷”、極“帥”的姿態在90后、00后的視野中重返。
美國就更是這樣了。 比如在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巴頓將軍》中,巴頓就像一個自戀的模特那樣換了一套又一套不同款式的軍裝,在那部令馮小剛一舉成名的賀歲片《甲方乙方》中,英達飾演的“巴頓迷”就折射了巴頓在中國的影響。
《甲方乙方》
好萊塢電影中,也有美軍特種部隊化妝深入敵后的橋段。我注意到,當他們穿上敵軍軍裝,比如德軍軍裝時,通常都不好好穿,或者敞著領口,或者歪戴著帽子,其直接的意圖就是避免避免把敵軍軍裝穿出威武雄壯的感覺。 反倒是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不太注意這一點。
前南斯拉夫的《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前蘇聯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前羅馬尼亞的《橡樹,十萬火急》中,都出現相當“有魅力”的納粹黨衛軍的形象,并非偶然的是,這些國家后來的劇變,首先也都是從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里開始的。
黨衛軍上校施季里茨,真實身份是蘇聯間諜。
現在網上流行一句話:顏值即正義。這句話極其直截了當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審美觀和價值觀之間有一條又短又直的快車道,審美觀的變化會瞬間導致價值評判的變化。
05
1974年,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映了。
現在有人吐槽說,影片中紅軍的軍裝太新,領章帽徽太鮮亮,并且當年也沒有金屬帽徽。 這樣的批評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想到身穿簇新的紅軍軍裝,十分神氣的小冬子給整整一代少年留下了關于紅軍的美好印象以及終身不變的對紅軍軍裝的眷戀,你就會意識到,這樣的“失實”是很值得的。
許多人忘記了一個基本原理: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確保符合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本質真實的情況下,對革命者、正面人物進行適度美化,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必要的。 按照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去還原每一個細節,不僅做不到,還會產生反效果。
所以,當前所應該警惕的傾向反而是在所謂“還原歷史”的幌子下,把正面人物表現得邋里邋遢、流里流氣,令人望而生厭,使觀眾從審美上的否定過渡到情感認同、政治認同上的否定,這才是危害最大的事。???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郭松民”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