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船編輯部從李特特家屬處獲悉,中共領導人李富春與蔡暢夫婦的獨生女李特特于2021年2月16日22時21分逝世,享年97歲。據悉,李特特追悼會時間尚未確定。
李特特,1924年4月25日出生于法國巴黎。由于父母都在法國勤工儉學并準備赴蘇聯莫斯科學習,無暇照顧幼小的女兒。其外婆葛健豪便主動承擔起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還給她起了個“特特”名字。在法語里這是“蔡蔡”的意思。顯然,葛健豪是取其母姓的疊音。
李特特歸國后,有時跟外婆住長沙,有時跟父母在武漢、上海等地住中央機關。大革命失敗后,隨外婆回到永豐隱居鄉下,同表姐劉昂、表弟蔡博等住在鄉下,斷斷續續讀完了小學、初中。至1938年4月底,才離開湖南雙峰前往蘇聯。抵達莫斯科時,已是1938年底了。
1939年秋,李特特入莫尼諾國際兒童院,開始了她在蘇聯的學習生活。在這里她的俄文名字叫羅莎,她的媽媽也叫羅莎。人們只好在媽媽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在她的名字前面加個“小”字以示區別。羅莎在俄語里是“玫瑰花”的意思。正是這朵小“玫瑰花”先后加入了少先隊和共青團組織,與蘇聯人民一道經歷了激烈的衛國戰爭。1940年夏,李特特進入伊萬諾沃第一國際兒童院和蔡妮、蔡博、蔡轉一起學習。衛國戰爭的爆發,結束了她在兒童院平靜的生活,每天或上山伐木備燃料,或進工廠勞動。時年17歲的李特特,就和國際兒童院的其他大孩子開始軍訓,還要進行全副武裝的行軍鍛煉。由于她能吃苦,軍訓任務完成出色,曾獲得“輕機關槍手”證書的獎勵。
1941年底,德國占領了蘇聯許多城市,傷病員不斷送往后方。于是,李特特前往戰地醫院從事護理工作,每天與傷病員吃住在一起。盡管生活艱苦,醫療條件很差,但她覺得那些傷員“可敬可愛,就是自己的親人”,因而干得很出色。
1944年,李特特考入了莫斯科鮑曼工程技術學院。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后,由于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被調到蘇聯廣播電視臺做校對、播音等工作。1947年轉入莫斯科吉米遼謝夫農學院學農業,至1952年畢業歸國。
回國后,李特特長期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她最先分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1953年,蘇聯準備幫助我國在北大荒建立一座現代化農場,急需學農業的人才。她覺得自己應該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便主動報名去了北大荒。1954年,她帶著出生不久的二兒李堅來到位于黑龍江省集賢縣的友誼農場。
李特特在蘇聯學習的專業是植物生理。50年代后期,原子能的應用已從軍事領域擴展到工業、采礦、醫學、農業諸方面。中國農科院成立了原子能應用研究所,研究核輻射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農業中的應用,這樣就把李特特從北大荒調回了北京。
李特特運用她豐富的俄語知識,廣泛收集蘇聯原子能應用的研究成果和世界各地在這方面的資料,為農科院建立了資料庫。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她為核效應研究,到新疆戈壁灘上工作了好幾年。在1958年至1960年間,她還參與主持了6期同位素培訓班,為國家培養的100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成為各省、市同位素研究實驗室的骨干。
1978年李特特又被調到中國農科院農業科學研究委員會做科研管理工作。1980年由她組織的“核輻射對農作物的生物效應”課題,獲得了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科研進步二等獎”。另外,她還選編了《國外農業》、《國外農業科技》等參考書。
1988年,李特特離職休養。但她只是辦了離休手續,并未就此休息養老。曾有人動員她去特區辦公司,也有人請她做公司的名譽董事長,她都婉言謝絕了。相反,她心系貧困山區人民,全身心地投入了義務扶貧工作。
1989年3月,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她毛遂自薦,參加扶貧基金會工作?;饡呐谱舆€沒有掛起來,她就第一個帶頭捐款,并走門串戶,籌集扶貧資金,僅在1998年就爭取到了三四百萬元扶貧捐款。
多年來,李特特不顧年事已高,先后到陜西、甘肅、江西、湖南、云南、貴州、四川、廣東、福建等十幾個省區的老、少、邊、窮地區作調查。她提出的“以工代賑扶貧”方式、“異地開發扶貧”等都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0年,李特特作為第一批被國家民委授予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而受到表彰。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俄羅斯政府向當年的老戰士頒發了由總統葉利欽親筆簽名的紀念獎章,李特特是18名中國獲獎者之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