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2日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的發布,市場對鴻蒙的關注度迅速提升,本文將梳理關于鴻蒙的三大核心問題,以便于投資者更好的理解鴻蒙。
1
鴻蒙是什么?
首先鴻蒙不是一款單純的手機操作系統,而是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創造新的商業空間,在現有商業空間上去瓜分蛋糕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而創造新的商業空間,最核心就是要與產業轉型的機會配合好。
在過去PC互聯網時代,微軟Windows操作占據絕對的霸主地位,蘋果MacOS位居次席,截止2010Q4二者在PC操作系統的市占率分別是92.55%和6.17%,合計達到98%以上,截止最新的2021Q1二者市占率分別是74.3%和15.94%,合計依舊維持90%以上;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卻落伍了,谷歌Android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上份額不斷攀升,在2016 Q4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歷史最高值時其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占率首次突破70%,達到71.61%,蘋果則依靠在手機市場新推出的iOS操作系統拿下18.95%的份額,二者合計達到90%以上,此后二者的競爭格局幾乎定型,截止最新的2021Q1市占率合計達到99%以上;如果將PC、平板、智能手機放到一起綜合來看,谷歌Android也是在2017Q1第一次超越微軟Windows成為世界第一大操作系統,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戰略誤判影響不可謂不大。
我們復盤操作系統發展史,可以發現一旦某一賽道操作系統的市場格局確定之后,后來者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性。Android在手機端非常強勢,但他還是無法參與到PC市場的競爭中(即使少數筆記本支持安卓操作系統,也不會成為主流),因為后來者需要挑戰的是先行者整個行業生態,現在全球范圍內Android的開發者數量達到2000萬,iOS開發者數量達到2400萬,后來者想要革這幾千萬人的命,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微軟Windows Mobile、三星Bada、阿里Yun OS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放眼當下,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觸頂后連續4年下滑,在2015至2017年拼多多、抖音等APP上線以后,最近幾年幾乎已經沒有新的爆款APP再面世,這一切都意味著3G、4G通訊技術變革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走到頂點,但是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進程還會繼續發展,那下一步產業趨勢一定就是所有設備的智能化、互聯化,也就是萬物互聯的IoT時代的到來,如果有新的操作系統能夠把握住萬物互聯的機遇,降低軟硬件結合的門檻,那么就有可能培育出一系列基于邊緣硬件的爆款創新應用,從而把握住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行業生態話語權,而這正是鴻蒙所瞄準的市場。
但是手機依舊是實現萬物互聯最重要的一個拼圖,所以華為用1+8+N的戰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全場景覆蓋。2012年鴻蒙在華為中央軟件研究院內部提出來之后最開始的定位便是面向IoT的操作系統,首要目標是用一套系統彈性搭載在各種大大小小的IoT硬件設備上,實現各IoT設備的系統統一。
不過由于當時華為的工作重心仍在通訊設備上,最初鴻蒙操作系統在華為內部的優先級不夠高;隨著華為消費者業務體量的快速增長,特別是華為前幾年開始布局的智能手環、手表、音箱等IoT設備的快速增長,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高管層自然而然的開始關注更底層的分布式操作系統研發,以把握業務發展的根基;在中美科技對抗加劇、華為被納入實體清單內制裁后,華為“被迫”決定將鴻蒙系統快速應用于手機業務上。
同時從業務邏輯上來分析,手機也應該是各類IoT設備中優先級較高的一種設備,因為手機與人的交互頻度是分鐘級,智能手表通過持續消費習慣的培育與人的交互頻度也有顯著提升,平板、電視、車機等跟人的交互頻度是小時級的,相對較為高頻,而其他熱水器、料理機等泛IoT設備跟人的交互頻度可能是天級的,一天甚至多天才會使用一次。IoT設備與人的交互頻度決定了他的流量價值,決定了他與人的距離,因而手機始終是實現萬物互聯的最重要一塊拼圖,可以給整個萬物互聯時代的“超級終端”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和更自然更貼近于人的交互方式。
所以華為提出了1+8+N的戰略,這里1是便是智能手機這個主入口,8則是4個大屏入口-平板\車機\PC \智慧屏,以及4個非大屏入口-手表\耳機\AI音箱\ARVR眼鏡,N則是泛IoT硬件構成的華為HiLink生態,通過HuaweiShare實現各類設備互聯互通,作為一個硬件領先的科技巨頭公司,這其中1+8是華為會自己下場去做的,而N則是交給不同的硬件生態合作伙伴去開發生產。
在安卓已經成為手機這個中心城市市場事實標準的背景下,鴻蒙直接去做手機市場的意義不大,即使因為種種原因現在就得做手機的鴻蒙化也得先兼容安卓生態,因為現在的手機開發者是不希望再去開發第三套東西的。真正培育鴻蒙原生的應用生態,還是得先切入其他IoT硬件設備市場,引導開發者開發基于鴻蒙原生的IoT應用生態,最后在反哺手機鴻蒙原生生態,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幫助鴻蒙實現全場景覆蓋。
2
鴻蒙有哪些核心優勢?為什么是華為才能發揮出這些優勢?
本部分我們將總結一下鴻蒙相比其他操作系統具有哪些核心優勢,為什么是華為才能真正發揮這些優勢,里面可能涉及到一些專業技術詞匯,我們盡可能用通俗的語言和案例闡述其背后原理,便于投資者理解。
其一,鴻蒙“微內核”的模塊化設計思路更順應萬物互聯時代的需求。我們來看一下華為HDC大會上公布的鴻蒙操作系統架構圖的內核層級,當前階段鴻蒙的內核子系統是Linux宏內核、LiteOS內核、鴻蒙微內核等多個內核混合的設計,其中Linux宏內核同樣是Android OS的內核,這也是鴻蒙系統可以快速兼容安卓應用的主要原因(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鴻蒙總負責人王成錄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鴻蒙目前使用了部分AOSP開源代碼,成為外界質疑鴻蒙“套殼”安卓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AOSP社區也有不少代碼是非谷歌貢獻的,需要理性看待,在今年10月預計開源的鴻蒙3.0系統將幾乎看不到谷歌貢獻的AOSP代碼);LiteOS內核是華為專門針對IoT設備研發的輕量級、低功耗操作系統內核;鴻蒙微內核則是鴻蒙系統未來將主要采用的自研核心;鴻蒙操作系統可以針對其運行設備的不同,選用最適合的內核,為上層提供基礎操作系統能力。
從王成錄的表態來看,我們推測鴻蒙系統目前在手機等高算力設備上還是主要使用Linux內核,鴻蒙微內核作為正處于快速開發階段的備用內核未來可能逐步替換其他內核,這也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正常過程,不應過度神化或者妖魔化鴻蒙系統。
我們拓展一下對微內核的理解,簡單來說其核心思想就是盡可能簡化內核的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服務,如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將原先宏內核包含的不少系統服務(如文件系統、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放到用戶態應用,變成一個個服務,等待其他應用的請求。這樣的好處的系統服務模塊化、可插拔、易于拓展、安全性更高等等,且經過技術的長期發展目前微內核的性能表現已經不亞于宏內核。
此外鴻蒙把“微內核”的模塊化設計思路上升到系統服務層,系統服務層是操作系統核心能力的聚合,鴻蒙將其分為適用于各類設備的基礎能力以及面向特定設備的三類專有能力,根據不同設備形態的部署環境,后三類子系統集內部可以按子系統粒度裁剪,子系統內部還可按功能粒度進行裁剪,通過模塊化的設計,操作系統的量級可以自由變化,硬件開發商可以根據自身硬的件算力需求來選擇要使用哪些代碼,小到一個128KB內存的IoT模組,大到一個12GB內存的高端智能手機都可以采用這套核心系統,一個操作系統實現通吃。
而操作系統的模塊化是一個工作量非常巨大的任務,需要有能力且有決心的巨頭公司做投入。根據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副總裁楊海松在2021年12月的采訪信息,目前鴻蒙把操作系統用到的功能分拆成15000多個可組合的模塊,并根據不同的硬件配置和所需要的能力進行組合配置,確保無論設備內存大小、是否支持藍牙\Wi-Fi聯網等都可順利使用,這個工作量非常巨大,華為在鴻蒙系統上投入的研發人員近萬人,一般的科技公司無法支撐起這么大的投資。能支撐起這個級別投資的是谷歌和蘋果,谷歌在2016年啟動了微內核分布式操作系統Fuchsia的研發,蘋果在2020年WWDC發布會上也定義了未來蘋果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多設備底層的融合互聯,加碼IoT解決方案的布局。
但是這兩家公司都存在巨大的歷史包袱,谷歌有著海量的Android生態,安卓給谷歌帶來了太多的利益,Fuchsia每做一個功能就會顧及能不能避免對Android產生巨大的沖擊,龐大的利益集團在內部資源上制約著谷歌對Fuchsia的投入,所以其公開信息以來進展緩慢;蘋果則是已經有了非常出色的Mac OS及iOS操作系統,現在又要做一個IoT OS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所以蘋果選擇做了很多Kit工具,如HomeKit、ARKit等,想在過去的資產邊界上向前推進這件事(華為現在在基于安卓系統深度定制的EMUI系統框架下實際上也是用的ShareKit等工具賦予EMUI部分分布式能力)。華為相比蘋果和安卓,沒有歷史包袱,且在受制裁的情況下可以干凈利落的從底層推倒重做操作系統,畢竟Android并不是華為的,所以其在未來與競爭對手的發展差距可能逐漸拉開。
其二,“分布式”是鴻蒙系統設計的最大初衷,幫助鴻蒙跨越了單體硬件的邊界,多硬件互聯互通形成同一操作系統下的“超級終端”。過去的操作系統都是局限在一個硬件內部,PC的操作系統只負責PC內部、手機的操作系統只負責手機內部,他們只能直接調用本機的軟硬件功能(比如可以直接激活手機屏幕、打開手機麥克風),卻不能直接調用外界設備的能力(比如用智慧屏直接顯示手機內容、調用智能音箱播放音頻),外界能力通常需要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來接外設,這是一個復雜且痛苦的過程,主要體現在設備發現效率低、連接和響應速率的不穩定、能力調度差等問題上。為了實現業務流在不同終端上幾乎無感的不中斷的自由遷移,華為在鴻蒙操作系統內設計了分布式軟總線、分布式數據管理、分布式任務調度三大系統基本能力,每一個能力都可以拓展一章進行理解,受限于篇幅我們同樣只闡述其解決的核心痛點。
分布式軟總線技術解決各設備的發現與連接問題。傳統總線技術在計算機系統內部微觀層面是通過物理導線進行硬連接,在宏觀層面是商業級分布式計算系統通過光纖實現各地分散的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這些設備通常的算力、功能通常較為類似,從而構成一個“同構對稱式分布式系統”。鴻蒙則屬于面向民用需求的“異構非對稱式分布式系統”,在同一個分布式系統下連接的設備既有單核512MB內存的路由器,也有8核12GB內存的手機,也還有智能燈泡這種KB級內存的低算力IoT設備,且這些設備都需要靠藍牙/Wi-Fi等無線方式進行連接,不能進行物理連接,華為為解決這種連接需求推出了通過無線連接的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其核心包括異構融合網絡技術、自發現自組網技術、動態時延校準技術,具體到消費者的體驗上,只要兩個鴻蒙設備經過一次簡單的激活(如觸碰),后續就可以實現自動發現與連接,無需手動下載APP進行繁瑣的配置,如華為手機與華為智慧屏、華為筆記本的一碰投屏的連接方式,極大的改善用戶體驗。在鴻蒙2.0操作系統的手機使用體驗上,從右側下滑菜單欄則會直接顯示所有處于同一個分布式鴻蒙操作系統下的各個智能家居的狀態,單擊即可在不用下載獨立APP的情況下對各智能家居進行操作,降低APP發現和連接成本。
分布式數據管理解決的是數據傳輸效率的問題。其使得跨設備數據處理的效率和處理本機數據一樣快速,配合分布式軟總線技術,極大降低設備時延、提高帶寬吞吐量、降低丟包率,根據華為2020HDC大會官方披露的數據,鴻蒙2.0相比鴻蒙1.0,時延從20ms降低至10ms,帶寬從1.2G提高至2.4G,抗丟包率從25%提高到30%,分布式文件讀寫性能是微軟Samba系統的4倍,分布式數據庫OPS性能是安卓本地ContentProvider數據庫的1.3倍,分布式檢索性能是iOS Core Spotlight的1.2倍。從消費者使用體驗角度來看,目前搭載EMUI11系統的華為手機與智慧屏的實際投屏時延可以控制到30-90ms,基本接近于無感的體驗(一般來說時延低于200ms用戶體驗便比較良好),如果華為手機升級鴻蒙系統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時延表現。
分布式任務調度可以實現系統級的跨設備軟硬件能力整合,真正打造超級終端。以安全能力為例,華為手機具備指紋識別、面部識別能力,華為耳機具備骨聲紋識別能力,如果他們在共同的網絡連接下接入同一個鴻蒙操作系統里,鴻蒙可以做到在系統級別實時調度三種安全能力進行風險識別。一旦各種硬件接入鴻蒙分布式系統里,他們便不再是單獨的硬件個體,而是成為分布式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他們的各項能力匯總形成一個能力資源池,就像一個超級終端一樣,系統可以靈活調用各種能力、發揮各類硬件的優勢。
例如在在線教育的場景下,學生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接入在線教育APP、通過電腦鍵盤和手機觸控屏操作輸入、通過智慧屏和AI音箱觀看教師講解過程并與教師進行互動,鴻蒙系統幫助將各種軟硬件的優勢整合到一起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在線教育方案。當然現在有很多終端廠商也可以通過APP實現跨設備的連接和調用,但 app 想在手機和電視等不同設備之間流轉,就要做針對性的適配修改,未來不管是手機升級,還是電視機升級或是 app 版本升級,都可能導致 app 在手機和電視之間流轉不起來,應用層打通這條路走下去的代價會越來越高,通用性和擴展性有較大限制。鴻蒙則是在底層系統上實現硬件模組的融合,上層 app 原來的業務邏輯幾乎不需要修改,就可以實現多設備間的流轉,通用性和擴展性更強。
分布式系統的核心是實現各硬件的互聯互通,實現各種設備通訊語言的統一,因而做通訊業務出身的華為在做分布式系統上具有降維打擊的優勢。目前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鏈接存在大量延遲、丟包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這背后的原因在于現在的網絡通訊標準協議是在一個低速網絡中創造出來的,我們現在所使用的 TCP/IP 等各種網絡協議都誕生于 20 世紀 70 年代,當時冷戰的時代背景帶來了許多來回握手協議,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會天然地有網絡帶寬延遲、丟包等問題,但也表示其有被大幅提升的空間。華為本身做通訊業務出身,其最精通通訊協議技術,目前的華為主推的HiLink、Share Kit協議已經對過去很多網絡通訊協議做了大幅修改,他們已經不再是標準的協議,這讓華為鴻蒙的通訊速度變得更快,所以華為在做分布式系統上可以說有降維打擊的優勢。
最后,“元程序”的設計理念也是鴻蒙的模塊化、分布式技術在應用開發層面的一個創新體現。基于鴻蒙系統原生的APP為HAP格式,一個HAP應用包含一個或多個FA/PA基本組成單元,FA有UI界面,PA無UI界面。例如,一個視頻通話應用,“視頻通話主界面FA”提供UI界面以便于用戶交互,PA1/PA2/PA3分別提供攝像頭視頻采集/美顏處理/超級夜景能力等,一個HAP應用在不同設備終端上可以按需下載、加載、運行FA/PA,繼續上述視頻通話應用,手機會下載全部的FA/PA模塊,而如果智慧屏硬件不支持美顏和超級夜景能力,他就只下載主界面FA和攝像頭視頻采集PA1即可,從而減小安裝包,提高程序的特定功能運行效率。給到一個更具體的應用場景下,假設我們在手機高德地圖上規劃了一個導航路線,希望在使用手機其他功能的同時在華為手表上追蹤導航路線,就需要把導航功能流轉到華為手表上,傳統安卓上高德地圖的安裝包達到150MB,除了導航功能以外其實還包含了很多打車、旅游、餐飲、機酒、公交等功能,造成軟件臃腫無比,上述數據全部流轉至手表上顯示是沒必要的,在鴻蒙HAP元程序的理念下,就可以做到只流轉導航功能PA及UI界面FA至手表上,提高流轉效率。
這一部分我們詳細討論了鴻蒙操作系統具備的獨特技術優勢,一言以蔽之,鴻蒙系統通過分布式技術,將多個物理上相互隔離的設備融合成一個“超級終端”,按需調用、組合不同設備的軟硬件能力,為用戶帶來最適合其所在場景的智慧體驗,即使用戶切換場景,智慧體驗也能跨終端遷移,無縫流轉。
3
鴻蒙生態有哪些受益者和積極參與者?
做操作系統一定要解決生態參與者動力的問題,一定要能給生態的每個參與者帶來利益和價值,因而這一部分我們想討論一下鴻蒙對中間的系統供應方華為、對南向的設備制造廠家、對北向的應用開發者各有什么意義。
華為認為16%的市占率是操作系統生態繁榮的分水嶺。鴻蒙負責人王成錄在2021年1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分析了過去二十年 PC 產業和移動產業的生態發展,發現 16% 的市場占有量是一個分水嶺,超過 16% 的生態基本就成功了…所以今年我的工作目標是讓鴻蒙生態的市場份額達到16%,生態繁榮的分水嶺這道坎,一定要跨過去…保守估計到21年底搭載鴻蒙的設備是3億臺,其中包含2億臺華為自有手機,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3千萬臺以上”。為什么生態繁榮分水嶺是16%?實際上大家返回我們第一個問題下操作系統市場格局變動圖,在新生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上,行業第二的iOS的市占率一直保持在18.7%以上;在平板操作系統上行業第二安卓在2013年年的發展早期市占率剛好在16.57%,此后逐步上升;只有PC操作系統略微不同,在2019Q4時行業第二的Mac OS市占率才剛剛提高到16.36%;如果將三個平臺放到一起看,截止2021Q1全球前四大操作系統Android\Windows\iOS\MaOS的市占率為40.97%\31.47%\16.16%\6.75%,這些歷史數據也是對華為上述判斷的一個支撐。
我們分析認為今年華為在國內市場達到生態目標的概率較高,而在全球范圍內壓力較大。我們可以從IDC給到的出貨量數據做一個測算,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大約是30-33個月左右,考慮到2018年3月華為發售了歷史上最為暢銷的旗艦手機之一的P20,我們假設自2018年以來的華為手機新機用戶都尚未換機(平均來看是合理的),根據IDC數據測算目前華為在網智能手機數約為6.6億臺,同期全球在網智能手機數約為44.1億臺,華為的存量手機全球市占率約為15%;假設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替換周期一樣,我們測算華為的可穿戴設備目前全球存量余額額為9200萬個,市占率約為8.69%;考慮到部分老舊機型可能無法升級鴻蒙系統,華為目前只靠自有設備在全球范圍內達到16%滲透率的生態目標壓力較大。如果只考慮國內市場,目前華為在國內的存量智能手機數量約為4.57億臺(今年內計劃完成2億臺鴻蒙升級),市占率達到33%,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存量約為6300萬個(今年內計劃完成3000萬個鴻蒙升級),市占率約為22%,配合年內直接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華為新機發布以及第三方生態伙伴的參與,今年還是有較大的概率在國內市場達到16%滲透率的生態目標。
在美國制裁下,今年很可能成為華為達成鴻蒙生態目標的最后窗口期,因而鴻蒙正式在手機端公測也是必須做的事情。美國對華為有兩次大的制裁,第一次是2019年5月15日華為被納入實體清單,隨后谷歌GMS宣布斷供華為;第二次發生在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禁止使用任何美國技術的芯片代工廠為華為代工。我們來看IDC的一組手機出貨市占率數據,2019Q2華為手機的全球出貨市占率為17.71%,位居全球第二,被納入實體清單并未顯著影響華為整體市場表現,之后幾個季度華為的市占率及排名并未有明顯波動,甚至受益于國內疫情的率先管控以及提前備貨,在2020Q2華為的全球出貨市占率達到20.04%,排名首次登頂;但自2020Q3開始,芯片代工禁令的市場效應開始快速顯現,華為的全球市占率快速下降,在2021Q1市占率跌至僅有6.92%,市場排名跌至第6,淪為“Others”;華為在海外市場的市占率也自2020Q2的9.85%跌至2021Q1的2.05%;國內市場表現也同樣相當殘酷,在2021Q1國內手機總出貨量同比增長30%的情況下,華為出貨量同比下降35%,市占率出現腰斬,市場排名跌至第三。
隨著缺芯缺機的加劇,我們推算2021年全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可能下滑70%以上,我們前文已經討論了手機作為華為構建萬物互聯“超級終端”中的重要流量入口的作用,所以華為手機終端在今年就公測鴻蒙系統(即使鴻蒙微內核尚未準備充分)成為必須做的事情,且宜早不宜晚,如果拖遲到下半年再公測,則可能有更多的存量華為老舊手機用戶流失,實現生態目標的難度會不斷加大,這也是華為在6月2日便在手機端實現公測的核心原因,今年很可能是華為達成鴻蒙生態目標的最后窗口期,要用一年時間走完其他系統五年的路。而如果鴻蒙公測后在手機端用戶評價良好,則可能吸引更多華為用戶留存于華為手機體系,如果在未來一至兩年內華為在芯片代工或者消費級云手機上取得技術突破,手機硬件業務也存在再次回暖的可能性。
鴻蒙之于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短期而言是救命稻草,長期而言則是戰略轉型的起點。2015年至2019年間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營收占比自31.69%提升至54.41%,營收的年復合增速達到39%;2020年面對疫情及美國制裁的沖擊,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同比仍增長3.34%,營收占比依舊保持在54.18%的高位,因而消費者業務的波動將對未來華為公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021Q1華為整體實現營收1500.57億元,同比下滑16.92%,缺芯對消費者業務進而對公司整體的負面影響開始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鴻蒙在短期內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救命稻草,一方面是可能將更多用戶留存在華為手機及IoT硬件體系內部,延續生機,另一方面則可能推動華為手機+IoT業務的商業模式向軟件服務收費轉型,即像微軟及谷歌一樣,即使不生產自有品牌硬件,也可以通過深度定制的軟件授權及渠道傭金獲得持續的收入。
從長期來看,鴻蒙將推動華為加速實現從“硬件先進公司”轉型為“軟件先進公司”,隨著鴻蒙承擔起國產分布式操作系統的重任,未來華為勢必會在數據庫、編譯器乃至編程語言等更多基礎軟件層面投入更多力量,成為中國軟件產業進程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參與者。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國軟件廠商已經錯過了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話語權,此次鴻蒙如果發展順利,可能會首次出現由一家中國軟件廠商掌握整個物聯網時代核心話語權的局面,從根上保障未來物聯網應用生態的安全與繁榮。
對于南向的設備制造廠商而言,國產家電廠商將會是鴻蒙生態的直接受益者。因為家電廠商現在都有很強的智能化需求,而他們普遍會面臨“偽智能化”的窘境。如果采用傳統安卓系統下各智能硬件在軟件應用層的互聯,其應用發現和連接成本非常高,以美的為例,其具備Wi-Fi功能的各智能家居在過去用戶聯網率僅有10%,美的為了提高聯網率采用的措施是每位智能家居安裝師傅安裝后如果幫助客戶實現家居聯網則獎勵100元提成,從而將聯網率提高到30%;但聯網僅僅是第一步,還要鼓勵用戶使用線上功能從而留存數據,這需要用戶下載使用“美的家居”APP進行操作,聯網用戶中只有30%的人能夠下載APP,安裝過APP的用戶里可能又只有30%的人會選擇經常使用APP進行線上操作,而且每次操作前還需要先尋找“美的家居”APP,這些過程中都存在巨大的用戶損耗,算下來可能只有3-5%的智能家居裝機用戶在真正使用線上功能,這便是之前智能家居硬件在國內發展緩慢、體驗差的核心原因。
而現在智能硬件接入分布式的鴻蒙系統后,用戶可以通過下滑菜單欄的方式直接發現周圍兼容鴻蒙系統的設備,使用外界設備就像使用本機手電筒一樣便捷,用戶使用智能硬件的操作步驟每簡化一步,智能家居的用戶數量、用戶時長都會有質的提升,其意義不亞于抖音模式對視頻行業的沖擊(抖音用戶只要刷一下就能看到算法推薦的符合用戶口味的視頻,減少用戶自己搜索發現的過程,從而實現用戶數、用戶時長的指數級的提升)。
此外家電廠商接入鴻蒙生態后可以從一個賣貨的公司升級為賣服務的公司,所有的服務都是可以升級的,從而帶來更高的額外價值,例如一個智能料理機可以結合同一個鴻蒙系統下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獲得的用戶身體信息為用戶推送針對性的食譜,在訂閱服務中變現。所以美的從開始談判到最終拍板,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便決定其全部智能家居接入鴻蒙生態。
目前幾乎國內所有的家電廠商都已經完成了與華為鴻蒙的談判或正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家電制造能力,“中國制造+華為鴻蒙”的模式也將成為未來鴻蒙參與IoT時代核心操作系統競爭的有力助手。
而對于其他國產智能手機廠商來說,現在加入鴻蒙生態還存在較大的難度。一方面有谷歌威脅曾計劃首發阿里YunOS的手機廠商宏碁在谷歌GMS與YunOS二選一的先例,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在華為無法使用GMS讓渡出海外市場后都摩拳擦掌,試圖提高海外市場份額,自然會擔心加入鴻蒙生態后也受到谷歌GMS禁令對海外市場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鴻蒙系統目前對第三方手機廠商的渠道傭金分成模式和廣告態度尚不明確,也成為一個阻力。不過我們認為未來隨著鴻蒙傭金政策的清晰化以及分布式操作系統獨特優勢的強化下,第三方手機廠商依舊存在加入鴻蒙生態的可能性。
對于軟件開發者來說,熱衷于軟硬件結合創新的開發者將會積極擁抱鴻蒙,并享受早期發展紅利。純軟的開發者轉身鴻蒙的動力是不足的,因為Android有更大的生態在做這件事,轉型鴻蒙的話頭部的開發者還能有所收益,但其他人不一定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還是會以Android做為第一戰場。目前鴻蒙跟中國應用市場下載排名前200的廠家一個一個溝通,也只有70%的廠家已經確定要做鴻蒙版解決方案,體現了純軟開發者轉型的難度。
但隨著純軟APP戰場逐漸消停,軟硬件結合的應用開發會迎來一個爆發期,更多懂軟件開發、有創新想法的極客會在分布式的鴻蒙系統下將軟件和硬件結合到一起,開發出許多基于邊緣硬件的創新應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加入鴻蒙生態,適合做創新應用開發的場景將不斷豐富,越早進入的創新應用開發者越有望享受市場快速發展的紅利。
作者:信創胖哥
來源:計算機文藝復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