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這是26日下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蘋果園同老鄉們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發展“三農”事業,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提出,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要聚焦到黨的十九大以來的重大成就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上。從農業農村領域來看,只有科學把握新時代十年來農業農村偉大變革,才能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局面。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十年來,我國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緊抓種子和耕地“兩大要害”,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十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此同時,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突出,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十年前,中國仍有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高原、沙漠和荒漠等艱苦邊遠地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將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以“七個堅持”為核心要義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百年夙愿得以實現。
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重大成就
“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么建設鄉村”,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回顧建黨一百多年歷程,中國共產黨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責任。黨在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帶領億萬農民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之路,歷史經驗彌足珍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出發,在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自2017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至今,經過五年持續奮斗,我國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重大成就。其中,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文旅融合業態、鄉村特色產業、農村電商等產業實現加快發展。鄉村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鄉村文化風貌展新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踐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煥發新氣象,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農民生活富裕邁出堅實步伐,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持續健全,生產生活設施條件不斷完善,農村居民生活保障更加完備。
農村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
改革是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十年來,我國農業農村領域著力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釋放“三農”發展新動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兩億多農戶領到了證書。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破解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的矛盾。經過持續改革,實現農產品結構不斷調優,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據農業農村部消息,2021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0%,2022年全國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到38.5%,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7%以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歸屬更為明確,農民財產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十年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確認。清查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65.5億畝,農村集體資產7.7萬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億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約96萬個,集體產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產權利更多。
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明顯進展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動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鄉村振興要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十年來,我國著力建立健全支持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體系,持續拓寬農村農民增收渠道,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明顯進展。據統計,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長125.7%;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5.9%下降至2021年的32.7%,生活品質不斷提高。持續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依托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活力等綜合舉措,帶動農民群眾提升發展能力,共享發展成果。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認定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多家,累計培育家庭農場390萬個、農民合作社222萬家,這些主體通過豐富多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小農戶合作共贏、抱團發展。十年來,我國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完善農村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斷改善農村群眾生活、增進民生福祉。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奮力書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
作者:曹哲 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市城鄉產業融合實驗室特約研究員;來源:宣講家網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