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這首歌,叫《心酸的打工者》。我在微信群里看到的,聽到第三句時,我便眼已潤,接著一句更是讓我淚線崩斷,以致于不能自控到曲終。
聽完歌曲,我的大腦風云翻卷,那無奈的悲愴,那離別的酸楚,那斷腸的哭泣,形成了趕不跑的畫面,跳來閃去,令我難以釋懷。
我找來紙筆,要把這歌詞記下來。可我仍然跳不出情緒,再一聽那曲調,便鼻子酸酸,雙眼又模糊起來。
歌詞寫道:
過完了春節收拾行李,
離開了家鄉要去外地。
孩子拉著我手在哭泣,
哭喊著爸爸你不要去。
叫一聲孩子你別哭泣,
好好地聽話就待在家里,
在學校讀書專心地學習,
等到了年底我回來團聚。
啊!我的孩子呀,
媽媽生病你照顧她,
六歲你就要當家,
孩子真是難為你了,
哎嗨嗨......!
有家的地方沒有工打,
打工的地方我卻沒有家。
他鄉容不了我的靈魂啊!
故鄉安置不了我的肉身啊!
啊!我的命運呀,
注定一生把工打呀!
為了生活沒辦法,
誰又愿意離開家,
啊!我的人生呀!
長年累月把工打呀!
掙不到錢顧不了家,
我咋混得那么差。
掙不到錢,顧不了家,
我咋混得那么差,
哎嗨嗨......
這歌詞并非文采飛揚,但卻是活生生的真實。歌詞的標點是我加的。說實在的,加標點時我很是傷腦筋,覺得如何加,也難以表達歌曲的內涵和情感。
這首歌,是一位農民工改編演唱的。他叫大勇,初中學歷,在杭州一木制工廠打工。主持人說,一個初中生能寫出這么好的歌詞,真不簡單。我以為,那哪是什么寫出的歌詞,那分明是他無數次與家人短暫相聚而又分離的悲鳴,是他那客居他鄉思念家人而又重聚的喜泣!
是的,正是這樣。主持人問他,“為什么想起寫歌呢?”他說:“小孩在老家,經常給我打電話,問爸爸為什么老是不回家?我就想要把它寫下來,讓孩子大了以后明白父母為什么不在身邊,……”所以,這就有了那一次次的歌詞里的場景——“過完了春節收拾行李,離開了家鄉要去外地,孩子拉著我手在哭泣,哭喊著爸爸你不要去。”孩子拉手扯衣、哭哭啼啼,爸爸自然要安慰要囑咐,“叫一聲孩子你別哭泣,好好地聽話就待在家里,在學校讀書專心地學習,等到了年底我回來團聚。”這不正是他真實的歷經嗎?是,是印在他心里的一次次離別的直白。
《今日熱點》的主持人講,這首歌一經播出,便走紅網絡,一夜間瀏覽量超過千萬。
“這首歌為什么能走紅呢?”他說,“可能是很多人有共同的經歷吧!”
這話是沒錯的。但想想也不全是,如果這經歷是安平和愉悅的,會有一夜千萬級的瀏覽量嗎?恐怕未必。所以,這就絕不僅僅是共同的經歷所致。
那是什么呢?我想,是歌曲撥動了那無數漂泊人受了傷的心弦。一幕幕的別離,妻子含情目送,孩子依依不舍。客居他鄉的艱辛,晚間的孤影,無聊和凄楚。一曲悲鳴飄來,那不猶如泄了閘的江水?!上億的打工者啊!別妻離子的心酸,別土離鄉的無奈,伴隨著凄婉的曲調和高亢的喊訴,也就變成了傳播的網流。
我《走過六里橋》,見過那等待雇傭的打工者;我在避雨的大廈下,見過那在瓢潑大雨中騎行的外賣小哥;我在小區里空曠的地方,見過那幾十人不等的保安隊伍。他們,是一個個在城市里拼搏的農民。在寒風中等待,在大雨中疾行,在清晨中聽訓,他們心里清楚,“小孩哪哪都要花錢”,“掙不到錢就顧不了家呀”!
這首歌,那略帶西北方言的發音,那略帶西北風格的曲調,更是把農民工的凄苦表達的令人心碎。一聲“啊,哦(我)的孩子呀!”叫你隨著他的呼喚淌下淚珠;一聲“媽媽生病你照顧她,六歲你就要當家,孩子真是難為你了,哎嗨嗨......!”這作為父親的悲愴和愛憐,又叫人更加地淚眼連連。“有家的地方沒有工打,打工的地方我卻沒有家。他鄉容不了我的靈魂啊!故鄉安置不了我的肉身啊!”再把農民工的內心苦悶和彷徨呈現在你眼前。這與其說是歌,倒不如說是那農民工從心底飛出的哭訴。
這首歌,是成功的。因為他抓住了一個社會群體的真實生活。
這首歌,也令人開思,使我們更加嚴肅地思考 “三農”問題。
考察有知:農民,主體已成為農民工,這是廣大農村社會的真實寫照。農民工,是一個相當量級的群體。這個群體,是農村集體所有制改革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群體。農村,地分了,一家一戶,種地用不了那么多人力,也不賺錢,而在農村搞副業搞企業又不具備條件,富余的農民那就只有一條路,外出打工。一個打工者就是一個家庭,幾乎家家都有外出打工的,這就形成了廣大農村民生的一個基準面。
而外出打工,對于農民工來說,就是這樣的矛盾狀態:有家的地方沒有工打,打工的地方卻沒有家;他鄉容不了靈魂,故鄉卻安置不了肉身。
青壯年外出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基本就是老人、女人、殘疾人和無法帶走的小孩子。由此,不同程度的空心化農村產生了,遠處望去,村里一棟棟像樣的房子,走進村里卻十屋七八空。
地,留給了老人和女人,種好種壞不重要,反正也不賺錢,有一搭無一搭,無所謂。莊稼人,最不忍心的就是地荒著,那就種些樹,留一點地種些口糧自己吃。
孩子們走了,村子也就少有了往日的生氣。接著是學校富余了,那就小村的學校并到大村去,好的教育資源集中到了城鎮,農村的教育也就隨之失去了往日的熱鬧景象。怎么辦,再虧不能虧孩子,要讓孩子去城鎮上學,將來好奔個好前程。于是就貸款交首付,然后是拼命掙錢分期付款,從此孩子父母天各一方。錢掙到掙不到,因人而異,可失去了父母陪伴的孩子,學習不達標,心理問題多,教育和成長又留下了新的遺憾。
我接觸過不少打工者,他們很苦悶,也在時時拷問自己:“啊!我的命運呀,注定一生把工打呀!為了生活沒辦法,誰又愿意離開家?啊!我的人生呀!長年累月把工打呀!掙不到錢顧不了家,我咋混得那么差。掙不到錢,顧不了家,我咋混得那么差”。
嚴肅的“三農”問題,關乎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萬世基業。
問題如何消化?出路又何在?無疑,振興鄉村是光明大道。而振興鄉村,最可借鑒的歷史經驗,是新中國的集體化道路。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解放軍原后勤學院教授、博導,《毛澤東精神》作者,中國紅色管理研究專家;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