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和美國一起建立新的世界經濟秩序,以抗衡所謂中俄“威權主義力量”崛起?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5日在美國與美方官員的商討,以及他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次演講中,釋放了這個非常特殊的信號。日美商定擴大在“經濟安保”領域的合作,實際上就是將“國家安全”泛化到經貿和科技領域,打造“經濟安保同盟”。尤其是在芯片產業、供應鏈安全、生物技術等方面,日本方面正積極與美國推進合作。西村還聲稱“民主國家需要保護其工業實力,防止技術流失,特別是那些可能被轉用于軍事用途的技術”。正是在這種氛圍下,日本媒體稱,戴爾科技集團計劃到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并已告訴供應商減少其產品中其他中國制造的組件數量”。美國另一家個人電腦生產商惠普公司,據稱也已開始調查其供應商。日本正幫助美國,推動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新冷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經敲定訪美,并于1月13日在白宮會晤美國總統拜登。而在1月1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將在華盛頓,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和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共同主持2023年美日安全協商委員會會議(2+2會議)。目的也是為美日首腦會晤預熱。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5日表示,“我預計(美日)雙方將就中國帶來的挑戰進行討論”。
在這種背景下,西村康稔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舉行了會談,就擴大經濟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日媒稱,考慮到抗衡中國和俄羅斯,日美兩國將在半導體以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等整個重要新興技術領域展開合作。
在西村康稔與雷蒙多的會談中,日本主要企業出資、并力爭實現下一代半導體國產化的新公司“Rapidus”和美國IBM公司,這兩家公司的高管也在座。會談提出了,將為實現下一代半導體的日美國產化而加強新的合作。
圍繞之前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和荷蘭配合的半導體對華出口限制,西村表示已經與雷蒙多“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對話”,但沒有透露日方是否會遵從這一限制,只是強調將關注各國的限制動向,今后也繼續展開日美之間的磋商。
西村在會談后到CSIS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冷戰后的日美以及與中俄的關系,而外界關注到他最帶有“新冷戰”氣息的話語,是認為讓中國和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帶來了與當初預想相反的效果。
他宣稱,“民主大國”在二十多年前犯了一個錯誤,以為通過讓中俄加入世貿組織,經濟上相互依存會給世界帶來和平的想法“顯然是幻想”,“威權主義國家”憑借經濟增長增強軍事實力,提高了世界的風險,并強調過度依賴帶來了危險性。在美國時間6日,西村還將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本《讀賣新聞》表示,西村與戴琪將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建立一個新的機構,目的是清除國際供應鏈中所謂“人權侵犯”因素。
日本現在的對華立場出現重大轉變。2022年12月,日本內閣修改了國家安全戰略文件,將中國升級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西村還說,新制定的文件表明,日本“絕對不能容忍在東海和南海以武力單方面維持現狀的企圖”。
作為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的高市早苗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經濟安全非常重要,是“自己保護自己的國家”,而日本的現狀是“進入危機新時代”,必須展開應對。而且,高市早苗還想打造經濟版的保密法。
岸田政府強調經濟安保,并首次將經濟安保寫入國家戰略文件,已經為當前日本的系列動作奠定了基調。西村公開在演講中稱,日美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應該建立“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而這個秩序里,顯然不包括中俄。
西村是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下周訪問華盛頓之前發出這些信號的,而美日媒體稱,岸田文雄預計將就烏克蘭、朝鮮、臺海緊張局勢等問題與美方舉行會談。岸田也表示,他將在美國討論東京新的安全政策。
美國媒體稱,日本這個華盛頓的關鍵盟友在不久前公布了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軍事建設計劃,“對抗中國”色彩非常濃。
顯然,在美國的影響下,日本也在把安全因素灌輸到經貿、制造業供應鏈、半導體產業和先進技術領域。今年日本將成為G7集團的輪值主席國,G7成員領導人可能會在5月于廣島舉行會議時討論“如何應對經濟脅迫”。
日本和美國媒體認為,日本設定這個話題,在經濟上針對中國的意思很明顯。西村更是在這次訪美期間稱,“我們可能需要做好準備,確定那些想要實施脅迫的國家的短板,然后在必要時采取反制措施”。日本成為響應美國科技對華“脫鉤”策略最積極的盟友,并不令人意外。拜登政府早在去年10月透露,計劃在短期內與盟國達成協議,讓他們加入美國全面的新規則,“遏制中國獲得先進的芯片制造工具,以減緩其技術和軍事進步”。
隨后,華盛頓給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伙伴施加壓力。而這種壓力,也已經向美國大型公司和一些國際公司滲透。
據《日本經濟新聞》5日報道,美國計算機制造商戴爾已設下目標,2024年前實現所有產品不再使用中國芯片。
報道稱,戴爾在2022年年底就告知供應商,公司目標是要“顯著減少在產品中使用中國制造芯片的數量,包括非中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到2024年,戴爾要實現其產品使用的所有芯片都在中國以外生產。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除芯片外,戴爾還要求電子模塊和印刷電路板等其他組件的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提高在中國以外國家的產能。另一個美國電腦品牌惠普也開始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查,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線遷出中國的可行性。分析人士對《日本經濟新聞》表示,戴爾公司這一目標非常激進,不僅涉及目前由中國芯片制造商生產的芯片,還涉及非中國供應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如果供應商沒有措施來應對戴爾的要求,戴爾最終可能會失去大量訂單。當被問及這項計劃時,戴爾回避了關鍵問題,只是表示,“我們不斷探索對客戶和業務有意義的全球供應鏈多樣化”。戴爾同時強調,“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我們有團隊成員和客戶為其服務”。此前,《華爾街日報》也曾報道稱,蘋果公司正在加速將iPhone的生產工作遷出中國,但目前尚不清楚將于何時完成這項計劃。目前iPhone的大部分生產都在中國境內完成。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些美國公司為拜登政府可能在半導體及科技領域出臺更嚴厲的對華限制做準備,尤其是在供應鏈多樣化方面。但是,建立這樣的供應鏈,這些公司將要付出非常大的成本代價。不過美國政府不在乎這些代價,他們想的是如何在政治上獲得收益,如何完成“制造業回歸美國”的目標,好讓那些政客在下一輪選舉中占據優勢。日本將在“混合戰爭”相關技術上投入更多資金,但是岸田政府真的能跟著美國一起,在經貿和科技領域掀起“新冷戰”,實現對中國和俄羅斯的“脫鉤”嗎?連西村康稔都承認,相關國家在經濟上都積累了巨大的力量,“完全脫鉤也已經不可能了。”以中日兩國貿易為例,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對華貿易占日本對外貿易的20%以上。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是兩國需要決定的,不是政客的政治意愿能夠左右的,而且這涉及日本大量國民的切身利益。毋庸置疑,日本正以“經濟安保”為由助力美國針對中國的高科技競爭,并與美西方合力在關鍵技術和供應鏈上排斥中國,在強化日美同盟以及緩解本國安全與經濟困境的同時,試圖以技術優勢延緩中國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迄今,中日已形成互補性很強的貿易結構,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21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17.1%,達到3714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繼續增長,實際利用金額達39.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全年在華新設企業998家(同比增長24.9%),截至2021年12月末,日本累計在華設立企業54631家,實際投資金額達1229.88億美元。日本的經濟安保舉措,勢必對中日經貿合作帶來難以預測的制度性損害。一位資深的日本問題專家告訴“補壹刀”,現在日本方面不斷強調經濟安保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美國方面頻繁施加壓力,在與日本的各層級會晤中都提到這一問題,拉著日本跟進美國政策。岸田政府其實很為難,如果跟進,日本企業就會受到損失,美國卻撈到了好處。調整產業鏈、供應鏈,企業需要進行重新的投資,成本很大,企業當然不愿意。如果不跟進的話,那就會面臨來自華盛頓的威脅。目前看,岸田政府還是選擇了向美國妥協,起碼對拜登政府有個回饋。但是是否能執行下去不好說。另一方面,日本政策部門,尤其是保守派一些勢力,對中國的發展有著非常復雜的心情。他們主張跟隨美國,在現階段展示對華強硬。他們認為,一旦有機會能夠抑制中國發展,特別是新興高科技領域能夠“卡住中國的脖子”,應該嘗試一下,因為這一直是他們想做而做不到的。美國這個時候出臺相關限制措施,剛好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這位專家認為,岸田政府對日本企業的影響力有限,即便日本主動調整供應鏈、產業鏈,這個規模也不會很大,對中日經貿不會產生大的沖擊日本中小企業才是中日經貿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多數產品都是中小企業生產的。日本政府如果跟著美國跑,出臺“對華科技脫鉤”政策,對雙方誰的沖擊更加嚴重,就要看誰家的政策更高明。如果我們站得高看得遠,將日方企業的競爭對手都看在視野里的話,我們就贏了。
(執筆:胡一刀;來源:昆侖策網【授權編發】,轉編自“補壹刀”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