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一場高規格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次就“文化傳承發展”這一主題專門召開座談會。
在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再談“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特別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稱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何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謝茂松接受記者專訪,對此進行解答。
現將訪談記錄摘要如下:
問:為開好這次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您認為這樣的安排有何深意?
謝茂松:中國是文明大國,有著宏闊而博大精深的學術、知識體系與相應的大規模的文獻典籍,最看重文獻的記錄與典籍的保存。中國又一直是大一統國家,歷代都設有大規模藏書的館閣,今天的國家版本館正是接續、發揚光大這一文明傳統。
館閣除了國家藏書功能,還有研究歷史、文獻之功能。中國歷代皆設史館以修史,歷史書寫一方面提供文化認同、凝聚文明意識,另一方面保存歷史經驗,為當世、后世提供治亂興衰的歷史借鑒,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延續不斷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國家版本館與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深意,正在于其深厚的歷史文明意識。召開以“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文明意識的高度成熟。
問: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進行了重要論述。他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您認為該如何理解這一論述?
謝茂松:要從整體上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要理解連續性。連續性是最直觀,也是最緊要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文明,理解今天的中國,要全面、通貫地理解七十多年新中國史、百年黨史,還要理解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進而再往上理解兩千多年前的秦漢史、三千年前的西周禮樂文明;還要溯源而上理解五千多年前的中華文明,以至八千年前中華文明之起源,這就是通史之為通史的上下節節貫通的“通識”所在。今天的中國道路是從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傳統中來,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
中華文明保持連續性而沒有斷裂,今天的中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根本上在于其保持文明的主體性。也正是因為保持了文明的主體性,中華文明在保持連續性的同時具有創新性,唯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才能保持連續性,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也是中華文明為何能保持連續性的內在原因。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以大一統為常態,而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后就再也沒有一統,這是中西文明的巨大差異。大一統保證了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歷史上雖然一時有分裂,但統一是人心所向,所以分裂最終還是要走向統一。
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原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坤卦的大象辭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詮釋的是中華文明的包容與學習,而學習是在堅持主體性的前提下的學習,學習的同時又豐富了主體性。中國學習外來佛教并加以中國化就是典型例子。中華文明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神論,而深刻認識到陰、陽差異的存在并充分加以發自內在的尊重,所以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國歷史上不主動挑起戰爭,秉持和平性也正是中華文明能夠保持連續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安門城樓上同時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標語,這是家國天下一體的共同體意識以及“止于至善”之理想追求。
問: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維度進行系統闡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您怎么看這五個維度的表述?
謝茂松:“第二個結合”再一次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共同體意識以及對于歷史、實踐等的認識理解都是二者彼此契合之所在。
中國有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展的深厚文明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中華文明的大本大源,這也就是文明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所以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北宋理學家程頤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明體達用之學,中華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主體性,中華文明是大本大源之“體”,“第二個結合”正是溫故知新、固本開新、明體達用,最終化解、超越了古今之爭、中西之爭。
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應該怎么理解這一表述的深刻內涵?
謝茂松:“第二個結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關鍵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指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的寶貴資源。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本質就是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中國自己的路。
“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于高度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升到作為理論和制度創新的資源的高度,由此我們關于思想創新、制度創新的想象空間被極大打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深層文化積淀,在底層邏輯上作用于我們的思想創新、制度創新。而“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則是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這根本上是反求諸己的主體性自覺,是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自家寶藏的自我認識,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創新、制度創新中的位置由自在到自為、自覺的認識飛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積極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改革頂層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意味著新時代的全面創制與立國規模之弘遠。
問:此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作出集中部署。您怎么看待“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命題?它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對“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深刻認識存在哪些邏輯關系?
謝茂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命題,正是召開這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重中之重。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與創新性,古老的中華文明才能成功應對現代的挑戰與沖擊,在現代的創新中保持文明主體性、保持文明連續性,從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讓綿延不絕的悠久文明發揚光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作為文明大國的文明使命,“第二個結合”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發揮根本性作用,而這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又一文明意義。
“第二個結合”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三個“新高度”指向著中國之為中國在于中國文化,指向著新中國之為新中國在于中國新文化,指向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及作為文明的文化、制度的內外兩端,這也正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最根本、最整全的文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指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最后歸結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就是建設新文明、新道統,這些都具有開中國千年新局的文明意義。(完)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題:專訪謝茂松:為什么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記者 李京澤;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