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羅尼·林斯(Ronnie Lins) 作者/供圖
從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及時調整規劃,確保各地區各部門的發展目標與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戰略目標保持高度一致。我相信,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國特色治理模式帶領人民克服結構性和實際性挑戰,定會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面對不確定性的確定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始終把中國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高質量的國家規劃體系讓中國獲得了一系列令全球矚目的發展成就。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展規劃的目標和實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并根據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上,人民代表反映群眾心聲和民生難題,并為規劃貢獻建設性意見。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展現了中國科學發展規劃的決策過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從內外部環境出發,確立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遵循的道路。考慮到內外部環境經常發生變化,在關鍵時刻,中國有必要對先前確立的行動方案做出調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任務包括審查、確定政策調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確保政府高質量完成規劃目標和任務。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目前,全球面臨著復雜敏感的國際局勢、日益棘手的環境問題和艱巨繁重的技術轉型任務。面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轉向尋找自身發展的“確定性”。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進入新時代,中國圍繞多個方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還向國際社會展示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發展目標和行動方案。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將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以來,中國在維護民生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促進共同繁榮。例如,持續跟蹤全國購買力變化情況,鞏固減貧成果。中國政府還意識到,國家發展不僅需要改善貧困人口的經濟社會狀況,還要全方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因此,完善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至關重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包括完善個稅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以及保障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等。無論一個國家處于什么發展時期或發展階段,健康的人民始終是國家強盛的根基。對此,中國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具體措施包括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優化疫情防控舉措和治療體系等。高質量發展旨在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就業促進機制、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穩定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就業崗位等,都讓民眾從中受益。長期來看,中國的就業機會和質量將穩步提高,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中國將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有助于讓人民適應新時代的深刻變革。目前,全世界都在為突破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期積極尋求創新方案。成功的教育創新將在產業轉型的背景下提供完善的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讓年輕人掌握的專業技能盡可能滿足崗位需求。中國自始至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具體來看,中國通過整合教育和科技資源、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改進科學教育來提升下一代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發展。筆者認為,“融合”是應對未來教育挑戰的切入點。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地區,提高教學質量都至關重要。政府應當系統性地跟蹤評估教學人員的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確保其充分適應科技的飛速發展和隨之而來的社會變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新時代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出號召,“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由此可見,文化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途徑。增強中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需要國家制定全面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繁榮計劃,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激發全民的文化創造力。此外,探索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形態,能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經濟繁榮,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
與人類共享美好未來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國將采取有力的行動戰勝一切困難,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中國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一定會通過具有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的高質量發展予以實現。具體來看,中國政府出臺了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深化國有企業、金融業以及服務業綜合改革。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正在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五個方面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尤其體現在各國的科技創新過程當中。為追趕世界科技前沿,中國將解決關鍵領域的技術難題,在強化內部市場的同時用創新驅動來提高社會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系統地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污染防治、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對中國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事業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政府對調整能源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給予高度重視,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不僅是為了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更是要徹底改善人居環境。為了給下一代創造一個繁榮且可持續的世界,中國將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優先推進水、大氣和土壤污染治理。這就需要國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在最大限度減少環境破壞的基礎上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對分裂行徑時刻保持警惕。在當今世界,只有和平發展才是實現發展目標最有效的手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力量體系來保障國家主權。不幸的是,一些國家尚未意識到該體系是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的前提條件。相比之下,中國一方面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自身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另一方面,中國將繼續推動國際和平合作,倡導各方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解決爭議,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作出更大貢獻。面對當前全球治理的“混沌狀態”,各國之間需要進行真誠、認真的外交對話,攜手維護和平穩定。中國政府在2023年2月21日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中正確有力地闡述了這一真理。
新時代以來,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歷程。筆者對中國克服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佩服不已,對中國在不遠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信不疑。這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并制定出明確的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發展。中國還有廣大人民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和發展進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作貢獻,為中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強國而奮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不但利國利民,更是普惠世界。中國人民愿與全人類共享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未來。
作者:[巴西]羅尼·林斯(Ronnie Lins)/文 劉雨微/譯
作者系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特約研究專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