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陸章流:農村旱改水應直面的問題
點擊:  作者:陸章流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4-01-06 10:16:02

 

1.jpg

 

當前農村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工作,其中,正如火如荼實施旱地改水田(下稱旱改水)熱潮。而對于旱改水問題應經試驗取得成效后再實施不遲,只從理論上推論就大面積實施值得商榷。從現實情況看,旱改水存在如下幾個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

1. 旱地與水田耕作層的生態條件和土壤性狀不甚相同,適宜生長的作物也不同。水田常年積水,耕作層長期處于厭氧狀態,只適合種植水稻等作物;旱地耕作層通透性好,適于種植旱地經濟作物。而經過多年的耕作層改良,適應種植水稻的一直都在作水田用,適宜種植旱作物的一直都在種植經濟作物,經長期生產實踐和實際經驗的選擇,各地水田與旱地比基本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也就是說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基本趨于穩定。但是,最近十多年來,由于受到利益驅動,特別是種植糧食比較效益低,人們才紛紛把水田改種經濟效益高的水果、苗木等經濟作物,可以說高經濟作物的水果、苗木、花卉、觀光農業等是占用良田的大戶,也是導致糧食作物逐年縮減和威脅糧食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各地都在實施大面積旱改水,勢必縮減往后的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甘蔗等旱作物種植面積,這些農產品產量減少價格自然會上漲,而玉米、大豆、甘蔗、蔬菜等經濟作物同樣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可以預言,不久的時日,受市場價值規律作用,農民又會返回頭“水改旱”。這樣的折騰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因水田長期漬水,還原物質多,排干水后土壤板結,不適宜旱作物的生長,即使用水田改種旱作物,品質和產量也難提高。

2. 打散、降低耕作層土質結構和營養成分。土質不同適宜種植的作物也就不同。旱地多屬沙壤土,通氣透水好,利于旱作物扎根生長;水田多屬粘性土,保水保肥力強,利于水稻等水生作物生長。不論是旱地或水田,耕作層土壤粒子結構和屬性是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同的耕種方式而形成的。即平時所說的熟土,包括固有的微生物群、腐殖質、酸堿性、NPK營養含量、微量元素等,大面積人工配比合成適宜的耕作層土壤,工程量龐大,投資成本高,得不償失,甚至勞民傷財。旱地改水田要經開挖土坡、推高填低,破壞了原有耕作層結構和加大土壤養分流失,然后再反復壓實底土層,最后再挖掘生土回填,才平整出水田來。盡管都是聲稱保留原耕作層的表土回填,但那只是雞毛蒜皮。推土機在場地上翻來復去,舊土新土豈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不混合)。別開頭幾年種植的作物生長收成比不上熟土高產不講,不知種植多少年才能變成熟土?回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建新房制磚瓦,因為取土源地缺少,只能在生產隊的田地里挖土,然后再用塘泥回填,又大量放用堆肥、農家肥等有機肥,但挖過土的田地怎么的加肥加水,幾十年后種植作物都難以恢復原狀。到分田到戶時,為了公平,凡取土的農田家家戶都要分配一點,大塊變成了小塊,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事例。最明顯的事例,如平果鋁礦山第一期復墾地,好多是從別處挖肥泥回填(塘泥、河邊堆積土等),至今已恢復種植農作物有十余年了,但種植的作物不論是長勢還是生產效益,與原狀耕地生產效益不講是差一大段距離,而是一個很明顯的差距。

3. 難以造出原有厚實的犁底層。田地的犁底層既要防止水肥滲漏和流失,又要具有一定的滲水性,才能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而“一定的滲水性”是關鍵。田地原有的犁底層是經過數百年的耕作和水土自然沉降,經受過犁頭上上下下的穿扎而形成的,是隨犁頭的受力形成波浪式的四五十公分以上的厚實底層,可經受犁頭作用力大小不等的犁翻,不易受損壞,不但厚質堅固,而且具有一定的滲透性。水稻栽培耕作層有一句專業術語叫“爽水”田。水田自然形成的犁底層既有一個較堅實的底層結構性,賴以保水保肥,又可適度滲透水,使耕層不漬水,叫做“爽水”田。一般來說,“爽水”田日滲透量以5~10毫米為好,通過水分滲透,把溶解于灌溉水中的氧帶入耕作層,更新土壤環境,釋放和排除過多的還原物質;滲透性過大的為漏水田,養分易流失;滲漏性過小的為“囊水田”,土壤中還原物質日積月累沉積,毒害禾苗,產生僵苗,植株矮小,產量低。而旱改水從理論上說,雖然有技術壓實犁底層保證不漏水,但它是平整直線,厚度固定,而往后的耕作犁頭是隨牽引力的大小上下犁波動的,且目前大多是用機械耕作,犁頭作用力大扎入土層深,平直的犁底層經歷日后持續不斷、天長日久的翻犁,人造的犁底層會受到犁頭穿插的破損,而新的(自然)犁底層又尚未形成,極易造成漏水漏肥,那又變成低產田地了。由于受到技術限制,目前人工造田要么是“囊水”田,要么是漏水田,很難造出經數百年耕作過的自然形成的“爽水”田。退一步說,即使到時再改回耕種旱作物,前期投入的大量資金打水漂、表面積減少了不說,耕作層的土質熟化度低,顆粒結構粗糙,原有的養分元素流失,很難回到之前的通氣而肥沃的旱地高產土壤性狀了。

4. 增加水稻種植成本。旱改水大多數是要建設提水配套工程,大大增加水稻生產成本。歷史已證實,南方丘陵地區的稻田面積少,電灌提水工程費用高,成本加大,已不適宜作水田種植水稻等水生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種植比較經濟效益低,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把部分自流灌溉的水田改種經濟效益高的旱作物,加上地方政府為了經濟效益目標,制定優惠政策,對發展種植經濟作物的給予財政補貼,大力調動鼓勵農民利用水田種植水果、桑葉、甘蔗、藥材、牧草、養魚等高效益經濟作物,大片大片的水田被占用。最明顯的是鄉村到處是葡萄、香蕉、橙了、柚子、火龍果等高經濟水果作物。原有的水田95%以上是靠水庫水利渠道自然流水灌溉,如此的便利人們都還不太愿意種植水稻,而現在旱改水大多都是靠電站提水灌溉,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形成了一邊把水田改種經濟作物,另一邊卻花大錢去實施旱地改水田,不是背道而馳就是瞎折騰、勞民傷財了。

5. 旱地耕作種植指數大于水田。從實際情況看,當前的旱地種植指數要高于水田。原因:一是水田長期灌水處于厭氧狀態,土塊成團板結,通透性差,只適宜種植耐水的作物,種植旱作物產量不高。二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都進城打工,農村就有老年和婦女在家干農活,由于水田種植勞動強度大、成本高,經濟效益又低,大多數農戶種田主要是維持自家的口糧,有的地方出現了丟荒水田的現象,而旱地種植作物技術要求不高,季節性不強,適應性廣,開個小穴就可點種玉米、黃豆、花生、瓜果、蔬菜等旱作物都可以,實在沒能力就種植省工省肥的水果,甚至種植經濟林,一種可連續收獲數年,比種水田輕松且效益高。

6. 警惕一些地方借旱改水搞名堂。對原本種植過水稻、因處于水尾或源頭來水少而改種旱作的、或者是水旱雜花地整片籠統劃歸為旱地進行旱改水,套取國家補助資金。而這些所謂的旱地只要水源充足,完全可以直接更換為水田種植。如此折騰操作,不但勞民傷財,且破壞耕地原有的耕作性狀。如果化那吉村部分旱地在分田到戶前是種植水稻的,果化灌區的水利渠道(還留有舊跡)也修到那央屯,由于地處水尾,群眾才改種植旱作(玉米、甘蔗等)。

7. 減少耕作面積。所謂的旱地是因為過去以來因自流水利設施灌溉不到的高位耕地,長期以來以種植旱作物為主,旱坡地大多都是呈圓形或斜坡,其表面積都比平面面積大。因為,大部分旱地大多都是分布在圓形土坡或波浪式起伏的土丘,把它推平成平地,其面積相當于球體一半表面積與橫切面面積之差,一般相差四分之一左右,坡度大的旱地甚至更多,改為平面的水田后耕作面積就相對減少了許多。

至于有人說,旱地改水田具有實現基礎建設所占用耕地的歸還和填補功能(耕地占補平衡),這其實是一種數字游戲的自圓其說,或是自我心里安慰罷了,說白了是自欺欺人。不是嘛?占用的已占用了,用來補充的早就存在那里了(一般只是平整改變地形、地貌),何來占補平衡之說?正如毛主席在談到財政與金融的關系時說,就像李先念(時任財政部長)把錢從左邊口袋拿到右邊口袋一樣,左手掏右手掏有什么區別?

8. 施工緩慢,耽誤農業生產。旱改水工程量大,政府部門一般都是發包給老板開發,老板為了攬工,整片包攬下來,先鏟表土層一遍后就申領工錢,由于政府往往不能按時付款,老板就有理由停工下來等錢,延誤了生產。如,平果市旱改水工作從2020年開始實施,至2021年時間已過去一年多了,有的整治片的耕地只見一堆堆泥土,還未整出一塊田來,數萬畝旱地已少了兩季作物的種植,損失可想而知。筆者敢情說,估計一年后都難整出田塊來,那損失更嚴重。為配合鄉村振興,國家實施土地提質增效(旱改水),建設經費保障,所以各地加大開發力度,如當地不論是坡地還是山腰旱地,十多萬畝旱地幾乎同一年發包出去,各有承包商主了。筆者認為旱改水要循序漸進,一片一片地整,暫時還整不到的應先讓農民種植作物,減少損失。到目前為止,大多的旱改水基本都整出了水田的形狀,因耕作層多是挖新土回填,有機質含量少,微生物群尚未形成,肥力低,加上新土是滋生雜草的溫床,所以種植水稻多都被雜草覆蓋,產量低,當地都是雙季稻生產,有的旱改水田一年只種一造,應付驗收。

在這里抄錄《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里的一首《復陂謠》,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大意是說:毀陂的是誰?是翟子威(翟方進)。用什么來做飯?用什么來做湯?世事反復無常理,兩只黃鵠告訴你。原來,西漢時期,河南一帶翟方進的家鄉有很多湖泊,人們臨水而居,在當時稱得上魚米之鄉。但不時也受到汛情影響而發生洪水災害,即“陂溢為害”,對當地群眾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時任宰相的翟方進視察災害情況后,以為挖開湖泊的堤壩就能減少災害的發生和程度,于是下令把堤壩打開將湖水排空,不但減少修建堤壩的費用,還可以填土造田,一舉兩得。誰知,破湖造田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引發一系列的生態災害。造出的田地因土質差、土壤中的養分不全,種植的作物長勢弱,特別是常受干旱天氣影響而失收,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湖泊又被破壞了……于是,人們就編出了這首童謠,抱怨甚至詛咒翟方進。其實,翟方進并不是什么的庸官或貪腐之徒,在一些后世史書中還被稱為一代儒宗,他破堤原本是想降低災害發生頻度,保護人民財產免遭損失,但卻缺乏對大自然環境生存發展法則的認識。天地萬物皆順應時序生存發展,田地也一樣,是經過數十年上百年的耕作熟化才形成特定的耕作層,其中所含的生物群種類、土壤結構、養分成分、滲透系數等要素,人工在幾年十幾年內是難以合成的。人可以靠智慧戰天斗天,但違背客觀規律,搞瞎指揮,結果適得其反。翟方進好心辦成了壞事,招惹民怨,這與以貪腐為目的行為截然不同。

不得不指出,當前桂西南丘陵山區以提質增效為名而實施的旱地改水田項目,其實只達到平整耕地、小塊并大塊、修建配套灌溉渠道等幾個功能,這些常規性措施只是改變耕地的現狀,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且在平整過程中打散了原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種而形成的成熟耕作層,增設的灌溉設施都是電動提水灌溉,大大增加了水田生產成本。本來種田的比較經濟效益就低,再增加成本開支,必然挫傷農民的種田積極性。由此得出結論:最后難以實現項目設計的預期效果,甚至有可能出現爛尾現象。

農業生產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鑒。比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興修建地頭水柜,要求二三塊旱地就建一座地頭水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無源頭水補充的情況下,僅靠幾米十幾米寬的水池口等天集雨,連水池本身都難儲滿水,哪來有水灌溉?結果沒有出效益來,卻留下一堆堆(座座)石砌的碉堡似的水池,不但白白占用耕地面積,還阻礙著農田耕作生產。又如,以前引進速生桉前業界也開展激烈的討論評估,但受利益集團的掌控,主張派獲勝,全國各地大批量大批量地引種速生桉樹種植。現在回過頭來看怎么樣了?種植速生桉的地方水源渾濁不清,土壤貧瘠干裂,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影響。再如,以高蛋白質動物類為名引進福壽螺來繁殖搞食用加工,結果其肉質根本不符合人類的口味,而福壽螺生長繁殖速度極快,對水稻植株直接吞食,危害極大,幾年時間就泛濫成災。說這些似乎與旱改水關系不大,但對農業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應用卻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農業生產應采取科學的態度,沒有捷徑可走,要遵循先試驗成功后再推廣的必經路徑。筆者不反對實施農田基本建設提質增效改造,但作為一個長期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的技術員,對于這些不難看出問題的問題如鯁在喉,真的有點不吐不快的感覺,從而提出了個人一些不成熟的建議,望能引起業界同行的關注。
【作者簡介】陸章流,筆名章彰,男,壯族,平果榜圩人,19609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百色市作協會員,政工師。長期以來潛心研究毛澤東思想。寫過新聞通訊、調研材料、工作報告、講話稿、敘事散文、隨筆、雜談、農業科普和專業論文等類型文稿,散見于一些省市報刊和公眾號,多年獲得各級報刊(社)獎勵。主要有《那年,五七中學搬出深山》《P縣炭疽病風波》《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露天電影》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記憶》《常有歲月可回頭》、新聞報道集《業余,我堅持報道平果數十年》等。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