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熱搜引起了小妹的注意。
#國產劇豆瓣9分的含金量#
的確,內娛苦爛劇久矣。
然而相信很多人興致勃勃點開這個詞條,卻發現了一個陌生的劇名——《山花爛漫時》。
畢竟這部劇沒有流量加持,也不是什么熱門題材。
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山花爛漫時》在觀眾的低預期中,以王炸之態逆襲拿下了今年國劇最高分。
無他,自來水安利。
這部劇的主人公大家并不陌生——
張桂梅。
一位傳奇女性,有人稱她為拯救大山女孩的“神”。
在她的努力推動之下,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為2000多位貧困家庭的女孩逆天改命。
1
人物的準度和深度
對于張桂梅的塑造,之前已經有了很多影視劇,為什么唯獨劇版《山花爛漫時》能如此被觀眾青睞。
在小妹看來,真實感極為加分。
張桂梅想辦女校的契機很簡單,她就是讓這群本該在校園里學習知識的女娃們有書讀。
因為“只有一個女孩走出這條路來,那就讓其他人看見,一傳十、十傳百。人和人之間,那是會相互影響的。”
《山花爛漫時》在劇情處理上的精湛之處,確實體現在對人物塑造的深刻與真實上。通過一系列具體而生動的事件,揭示了她作為女性引路人的溫柔與堅韌。
首先,劇集開篇通過家訪的真實場景,直接而有力地揭示了大山孩子們艱難的求學現狀,這一設置不僅迅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也為后續張桂梅決定建立女校提供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在探討“如何建,怎么建”的問題時,劇集沒有回避現實中的困難和挑戰,而是真實地展現了張桂梅老師為籌集資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無論是跑政府、求企業,還是在酒桌上拼酒、拿錦旗堵人,這些情節都生動地刻畫了張桂梅老師性子急、說話直接、脾氣火爆的性格特點。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劇集在展現張桂梅老師嚴肅認真一面的同時,也不忘穿插一些輕松幽默的情節。
如她與大半夜翻墻的男生“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或是扛著一大捆甘蔗去感謝領導等,這些笑點不僅調節了氛圍,也讓張桂梅老師的形象更加立體和鮮活,讓觀眾在感動之余也能會心一笑。
在對待因家庭原因退學的學生時,張桂梅老師的態度更是充滿了理解和關懷。
她沒有一味地責備或失望,而是深知這些女孩背后的苦難和局限,因此更加堅定了她要通過教育改變她們命運的信念。
這正是張桂梅老師角色的靈魂所在。
她不僅是教育理想的踐行者,更是點燃大山女孩希望之光的引路人。她堅信教育能夠成為打破貧困代際傳遞、改變女性命運的強大武器。
2
鄉村教育的藍圖
《山花爛漫時》不僅僅是張桂梅的故事,也是一群改變命運的女孩子的故事。
前幾集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不加過多修飾地展現了當時部分地區發展落后、教育資源不平衡以及貧苦女孩求學困難等社會現實問題。
像是被父母以彩禮錢逼迫嫁人;因病致窮不得不輟學;甚至父母雙亡的孤兒……
劇中還展現了社會各界對華坪女高的不同態度和反應。
有的老師吃不了苦最終選擇離開,有的企業老板答應了捐款結果出爾反爾,但也有一些人在關鍵時刻伸出了援手。
比如市里的局長和領導雖然這件事難如登天,但最終還是為了華坪女校的資金問題而努力奔走。
勵志題材創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溫暖現實主義。
顧名思義,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融入了一抹溫暖的色彩。這些情節雖然看似與溫暖現實主義的基調有所沖突。
但實際上,它們正是構成這種基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溫暖現實主義不僅僅關注人性中的美好和溫暖,也直面社會現實中的問題和挑戰。
谷雨作為華坪女高的001號學生,她的經歷充滿了坎坷與不易。
母親的早逝、父親的酗酒和逼迫,讓她在年幼時就承受了生活的重壓。然而,正是這些磨難,鑄就了她不屈不撓的性格。
張桂梅老師的出現,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為她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讓她看到了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希望。
因此當重返學校遭到拒絕后,她就在校門口用廢紙板搭帳篷,用手電筒當臺燈,愣是靠自學完成了缺失的課程。
蔡桂芝的故事則是另一個關于責任與堅持的典范。面對家庭的變故和生活的壓力,她不得不在學業和生計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
但她并沒有因此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張桂梅老師的不拋棄、不放棄,以及學生們自身的堅韌和毅力,共同構成了《山花爛漫時》中最動人的風景線。
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和性別平等,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逆境中綻放的女性力量。
這些故事不僅是對華坪女高的學生們的一種激勵和鼓舞,更是對所有女性的一種啟示和召喚:
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面臨何種挑戰,都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幸福。
3
好劇的正確創作方式
對于傳記題材的故事片《山花爛漫時》而言,人物塑造與故事共鳴的完美結合,無疑是其成功的關鍵。
張桂梅常掛在嘴邊的那句“不上學就沒有出路”,雖簡單直白,卻飽含深情與期待,成為激勵孩子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
故事共鳴方面,《山花爛漫時》通過真實而質樸的敘事手法,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世界。
本劇沒有華麗的運鏡和虛幻的情調,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那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力量的瞬間。
無論是學生們在簡陋的教室里刻苦學習的場景,還是張桂梅在教育局里堅定地說出“我的孩子們不是數字”的那一刻,都讓觀眾感受到了那份來自心底的震撼與感動。
最后,影片的高潮部分——第一屆華坪女高的學生們參加高考的情節,更是將整部劇推向了頂點。
這不僅是對學生們多年努力的肯定與回報,更是對張桂梅教育理念的最好詮釋。
她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幾個尖子生的成功,而是所有學生都能有學上、全部上線的目標。
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教育的希望與未來,更讓他們感受到了教育的溫暖與力量。
這也是《山花爛漫時》引發廣泛共鳴的情感核心。
正如網友評價到:
很多人談女權,卻忽視鄉村女性現狀,讓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思想獨立,才是真正的女權。
從“history”到“herstory”的轉變,《山花爛漫時》不僅僅是一部關于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部關于女性力量、教育公平和社會進步的現代史詩。
最為關鍵的是,主創們以至真至純之心細致創作。
這種真誠與純粹不僅體現在這部劇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中,更深深地烙印在觀眾的心中。
或許我們應該這么說,《山花爛漫時》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作者 | 我是影小妹;來源: 電影雜志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