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前后,我在網上看到了“中央情報局的十條誡令”,于是在課堂上就講到了這個東西。我做的有關課件好像也傳到了網上,或者是通過其他方式傳到了網上。當時的具體情況,我也有點記不清了。后來,我在網上看到對我與這十條誡令有關的評論。其中絕大多數評論都認為,這十條誡令是假的,是我不知道從哪里弄出來的,甚至認為這是我自己編造的。我自己哪里會有這樣的本事? 我當時確實也忘記了,這個“十條誡令”到底是從哪里看到的。不過,我還是想找出來,這“十條誡令”出現在國內媒體上的根源。后來我在2001年7月份的一張《參考消息》上找到了出處,我心里就踏實了。如果有人再問我這東西是從哪里報道出來的,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是從《參考消息》上看到的。不過,我原來一直對誡令的說法不太明白。按我現在的理解,誡的意思是主要是訓誡,即上級對下級頒發的指令。我原來總以為,誡這個字跟佛教中的戒有點關系。而佛教中的戒就是不準做的意思。但顯然,這十條誡令中的誡沒有這樣的意思,而是必須做的意思。而且,如果從訓誡的角度來說,這應該是中情局對其下屬所下達的指令,如果這樣來理解這個誡字,可能就說得通了。我原來的理解不準確。前不久,看到網上一位名為劉沖的博主發表了許多視頻。其中有一段講到美國或者西方用他們那里的流行音樂或者流行歌曲來對中國進行滲透和污染,他也提到了這十條誡令。他還說,美國當年向中國傳播所謂麥當娜、邁克·杰克遜等歌手,就是要讓他們所唱的流行歌曲來影響中國青年一代。我查了一下,在十條誡令中的第二條,是這樣表述的: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這里并沒有提到要用西方的音樂和歌曲來影響中國的青年。雖然誡令中沒有提到音樂與流行歌曲這一塊,但是西方的流行音樂與流行歌曲的確也同誡令中所說的電影、書籍、電視、廣播(即無線電)這些東西一樣,能夠發揮中情局所期待發揮的作用。這讓我想起在八十年代初,一大批港臺歌手和他們唱的流行歌曲突然之間來涌入了大陸。后來,大陸上出現了這樣的說法,說“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就是大陸人白天在聽鄧小平講話,晚上在聽鄧麗君的歌曲。有人說,這是在大陸流行的說法,我不能確定。我估計是有人編出來的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要突出小鄧所唱歌曲的所謂影響力。小鄧的歌,我聽著也就那么回事。如果是她唱的中國民歌,或者從民歌改編過來的,還算勉強說得過去。但即便如此,這類所謂民歌總帶著濃厚的脂粉氣,甚至青樓氣,而缺少民歌本身的純樸。而她唱的那些創作歌曲,無非男男女女,實在不堪一聽,況且,小鄧還是國民黨的軍情人員,這事雖然有報道過,但是大陸的絕大多數娛樂媒體似乎從來不太想提這件事。到了1992年,當時的港臺歌曲如潮水般突然涌進大陸,隨之而來的則是對明星們的各種娛樂報道。當時很多中學生對此非常津津樂道,什么明星的生日,愛好、星座之類,我就非常弄不懂。后來我算明白了,這就是港臺娛樂資本大力推進的結果。大陸的娛樂媒體要想吃上這碗飯,吃好這碗飯,不跟著港臺娛樂資本所希望的路子走,就不可能端好這個飯碗。大陸的娛樂媒體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而港臺娛樂資本的所作所為,除了要大陸這里賺到大量的金錢之外,不排除他們就想把那邊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向大陸青年一代進行滲透的險惡用心。對于港臺流行歌曲的霸道入侵,大陸上的一些音樂人也很不甘心,想創作自己的這一類流行歌曲與之抗爭。這期間,固然有谷建芬等人創作的一些輕松的歌曲,聽起來確實相當不錯,也能傳唱一時。但是面對港臺娛樂資本的氣勢洶洶,大陸的這一股子清新的音樂歌曲很快就被淹沒了。我們那些在五六十年代,以及在七十年代創造的很多優秀的歌曲,在我們的電視和廣播里,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那種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歌曲幾乎成為被嘲笑的對象。在大陸的某些娛樂媒體看來,那時的歌聲實在太low了,根本無法與港臺歌曲抗衡。與此同時,我們有些所謂正統的音樂創作者,也受到這類港臺風的影響。即使在我們進行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斗中,我們的一些音樂作者創作的如《再見吧,媽媽!》以及《血染的風采》也都缺少必要的陽剛之氣。歌詞中“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這一類歌詞聽起來總是有那么一點悲悲戚戚。據說,當時很多前線將士在上戰場之前,明確說明不想聽這樣的歌,太影響士氣了。我們原來部隊音樂工作者曾經創作出那么多優秀的部隊歌曲,每一首都是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能極大的鼓舞士氣。像在解放戰爭時期,在我們部隊中流行的《戰斗進行曲》,就是這樣的歌曲。其中歌詞大致是這樣的:我擦好了三八槍,我子彈上了膛,我背上了子彈帶呀,勇敢上前方。我挎上了手榴彈,要消滅那蔣匪幫,我刺刀拔出了鞘呀,刀刃閃閃亮。別看他武器好,生鐵碰上了鋼。我撂倒一個,俘虜一個,撂倒一個,俘虜一個,繳獲他幾枝美國槍,嘿,我撂倒一個,俘虜一個,撂倒一個,俘虜一個,繳獲他幾枝美國槍。這是什么樣的精氣神? 我們今天還能聽到多少這樣的歌曲?今天的港臺歌曲在大陸的市場已經大大地萎縮了。曾經大陸模仿港臺所創作的音樂歌曲,在今天的大陸也同樣無精打采。前些年,有個所謂中國歌曲排行榜,這個所謂中國歌曲,一抹水地全是流行歌曲。可是令這個排行榜所悲嘆的是,很長時間都找不到一支像樣的歌曲,可見這個領域里創作之荒蕪。脫離人民群眾、脫離現實生活的音樂,必然會走這樣的下坡路。然而這種所謂流行歌曲的風氣,并沒有被更為優秀、更為美好的音樂歌曲所取代。在有的所謂校園歌曲大賽上,學生們唱的還是那種真的說不上好聽的,仿制當年流行音樂的歌曲。這種現象讓要看到,還是感覺心里一片悲涼。在孩子們聽起來,這些歌就算是很好聽的了。在我們這一代人聽起來,這叫什么玩意兒。孩子們真的沒聽過什么叫好聽的歌嗎? 還是他們的口味已經被曾經的娛樂資本給帶歪了,真在聽到美好的歌曲和音樂的時候,反而認為還是那些不倫不類的流行式歌曲更受他們的喜愛。正如一個人吃慣了臭豆腐,任何其他的美食在他的嘴里都比不了這塊臭豆腐。今年,也是在一場校園歌手大賽的場所,附近也有一場小型的演唱會。與大賽的曲目不同,這所小型演唱會是由沈陽音樂學院一支歌唱隊伍所表演的。他們唱的都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屑聽的老歌。聽他們演唱的觀眾并不多,但是觀眾們非常歡迎這支演唱隊歌唱的歌曲。其中有《我為祖國獻石油》、《游擊隊歌》等。沈陽音樂學院真不愧是從延安魯藝走過來的團隊,還真有著革命傳統。當年的麥當娜和邁克·杰克遜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上估計也不再有多少粉絲了。然而當年的年輕人,今天的中年人還是會對他們年輕時聽到的港臺歌手唱過的歌頗為懷念。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們年輕時聽過的這類歌,對他們的影響實在太深了,正如今天的有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在他們年輕時是聽樣板戲長大的。所以他們聽到樣板戲的唱段就感到格外親切。所以,我們今天的媒體,無論是電視、電臺,還是網絡,還是要創作更多的真正健康、向上的、優秀的音樂或歌曲,給今天的孩子們留下寶貴的和美好的印象。這對他們的未來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