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培故居
人稱“詩言志”,其實齋名也言志。愛國民主人士、現代著名學者黃炎培的書房名“非有齋”就彰了其舍身取義、獻身 國家的高尚品格。
黃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川沙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早年抱著教育救國的志向,創(chuàng)辦廣明小學,主持浦東中學,成績卓著,有“北有南開,南有浦東”之譽。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蘇省教育司長。袁世凱竊國后,他憤而辭去江蘇省教育司長之職。后北洋政府曾兩次電請他就任教育總長,他都辭而不就。 1915年赴美考察,回國后,于1917年創(chuàng)辦中華職業(yè)教育社,任理事長。次年創(chuàng)辦職業(yè)指導學校,以“敬業(yè)樂郡”為校訓。抗戰(zhàn)時期,曾任國民參政員。1940年底,參與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5年7月訪問延安。同年底,發(fā)起建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著有《延安歸來》、《黃炎培家譜》、《黃炎培日記》等。
黃炎培早年父母雙亡。1887年隨外祖父發(fā)蒙,1899年時在松江府以第一名中秀才。后因鼓吹反清被逮捕,在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1914年任《申報》記者,在上海南市先后賃租西門黃家闕大吉路和林蔭路的陋室居住。他取莊子《知北游》中“吾身非吾有”之意,給自己的斗室取名“非有齋”,以表自己舍身取義、獻身 社會的志向。并撰寫對聯一幅掛于書齋:
毋忘孤苦出身,看諸兒繞膝相依,已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過分,聞到處向隅而泣,試問你獨樂可心?
黃炎培對“非有齋”,很珍愛,刻了一方“非有齋藏”的齋名藏書印,每有自己中意的好書,收而鈐之。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就有一本鈐有 “非有齋藏”的宋體藍色方形書印的《東北義勇軍概況》,就是黃炎培原先的舊藏。他還自書“非有齋”匾額,但懸掛不久,匾額竟不翼而飛。雖尋找良久,也杳如黃鶴。為此他作小詩一首記其事:
身外我何有?何嘗有我生,林蔭容小住,非有當齋名。
君子梁上來,賞奇負之走。語我以真理,非有非非有。
于是,黃炎培又把書齋改名為“非非有齋”。
1937年,日寇大舉侵犯我國,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戰(zhàn)。1938年11月,時年60歲的黃炎培在成都寫了篇白話詩,題目是《重做人》。這首詩的第三段寫道:“國難來,我再生,誰死誰生,愿與頑敵拼。與人一心, 要入群眾群,打開門戶,爭取民主與和平,燒得我心太陽一般熱,照得我心明月一樣明。‘身非我有’記得此言否?早把我身,獻給人民,獻給國家有。” 黃炎培這種“身非我有,獻給國家有”的 精神,表示了他獻身國家,誓死抗戰(zhàn)的決心。一年春節(jié),撰春聯云:天地示人真善美,山河還我北南東。浩然正氣直面而來。
黃炎培故居書齋一角
1991年,有關部門決定在“內史第”中修繕黃炎培故居。我曾多次踏訪黃炎培故居,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坐北朝南,原有三進院落,現存第三進內宅樓, 共11間房,按原狀修復,并復原臥室、書房及樓下客堂等,其中部分家具系原物。故居庭園內有黃炎培銅像,陳云同志為故居題書“黃炎培故居”,內設有“黃炎培生平事跡陳列室”。在二樓黃炎培的書房內,掛有一副發(fā)人深思的對聯:“臥愁七十未衰年,閑寐萬方多難日”,與“非有齋”的齋名有異曲同工之妙。
地處浦東新區(qū)川沙鎮(zhèn)的 “內史第”是上海近年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故居坐落于上海浦東新區(qū)川沙鎮(zhèn)蘭芬堂74弄1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城王前街“內史第”,是清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之后,“內史第”曾居住過宋氏三姐妹、黃炎培、胡適、黃自等10多位歷史文化名人,現已被修繕一新,內有近2000件展品。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占地面積三百平方米,其中有一間是是他的書房“非有齋”。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chuàng)】)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