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26講話中習總書記指出,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經濟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基礎性的部分。作為其中的標識性概念,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以后可能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經濟建設是最大的政治
7.26講話指出,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寧德地區工作了兩年。《擺脫貧困》一書,就是這個時期他智慧的結晶。寧德九縣市是貧困地區。習近平離任時,閩東成功脫離貧困線。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面臨扶貧脫貧的嚴峻挑戰。他的經驗就是,貧困地區要改變面貌,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從治山治水這個“笨”工作上下功夫。
廣大干部要對經濟建設就是最大的政治這一點要加深理解。正如習近平所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只有在生產力的解放中,在國力的快速增強中,在人民生活的極大改善中,在與外部世界日益廣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最充分體現。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沒有經濟建設的物質成果,就不能給人民實實在在的好處,就難以爭取民心。中國的成功點,恰在于我們重視經濟建設的話說得早,事做得快,業立得牢。這樣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說話才有分量。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貧困地區的發展最根本的要靠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要領導就要有威信,領導的威信只有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為人民辦事,才能逐步地樹立起來。領導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只要我們密切聯系人民,真正與民同苦、與民同憂,我們必定會重鑄我們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必定會贏得全體人民的同心同德。
二、新常態是大邏輯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遠,必須開辟新的發展路徑,激發經濟潛力,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用了“新常態”這樣一個提法。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的新聞報道中,“新常態”一詞在公眾視野里第一次出現。2014年7月29日,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他首次對“新常態”一詞進行了系統闡述。“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速度、結構、動力構成“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內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悉中國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判斷,帶來黨中央經濟工作思路的重大調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尋找發展新動力、挖掘新動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加速的頂層設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統部署和強力推動下,中國正在跨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又一次世界科技革命已經呈現突破的先兆。以創新之力撬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早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焦點。2015年3月,他就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5年11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創新”作為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發布。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是釋放創新人才的最大潛力,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熱情。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創業,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歸潮。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應了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干什么”。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就要“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讓絕對過剩的產能退燒去熱;去杠桿,消除瘀堵虛腫,讓資金血脈暢行;去庫存,消除困擾發展的炎癥病痛;降成本,減稅降費,為企業休養生息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補短板,提升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培育發展新產業,讓經濟社會發展強身健體。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進一步拓展,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國制造,在這場從“有”到“優”的供給側大變革中書寫著轉型升級的故事。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實現領跑,滿足新需求、吸納就業更多的服務業不斷壯大。中國經濟的新動能蓬勃而出,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56%,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等一大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接連取得突破。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次著力點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結構之變的關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旗幟鮮明地提出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四、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目前,我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44萬億元,在國民經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國企改革要優化國有企業布局,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攜手共同發展。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這成為深入推進國企改革的定盤星。“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增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力量,以不斷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我們要增強鄉村兩級的集體經濟。應該讓人們親身體會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優越性,感受到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休戚與共的關系,從而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信心——這對道德的進步、思想覺悟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以此為統領,國企分類、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加強黨的領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多個配套文件出臺,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被列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要按照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的要求,推動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國有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要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加以明確,具體的工作方式也要制度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央企已從115家減少到101家。11家中央企業完成重組,優化了核心競爭力,提高了國有資本效率。10家企業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國有資本、國有經濟在優化中壯大,公有制基礎更加牢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回答了對中國經濟“怎么看”的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則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徑。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這一系列重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經濟發展理念這篇大文章,需要我們在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努力寫好。
(作者劉德中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來源:中工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