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長征一號火箭。
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嫦娥四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研和體育等領域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中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舉國體制”。這一體制,一是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和五年規劃,并通過人大上升為國家意志之后,利用強有力的總攬全局和組織協調機制,有效調動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推進各層級各地區各部門形成合力,最終完成既定目標。二是充分發揮了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國家利用行政資源和政策手段,傾全國之力,在一定時限內或特定條件下,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資源向既定戰略目標領域集中或調配,從而完成重大戰略任務或解決急迫科技課題。
正是在這種體制實施下,中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就能夠展開以“156項工程”為核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鑄就了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在新時期又取得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高鐵項目、南水北調、西氣東輸、5G網絡、“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等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此外,在奧運奪冠、98抗洪、03抗“非典”、08抗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舉國體制”這種迅速、有效的組織、協調、動員機制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補齊短板、跟蹤發展、超前布局,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需要科研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和自主創新。科技體制是制約科技創新的關鍵問題。與傳統“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具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獨特優勢。
一是更加注重弘揚科學精神、尊重科研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規律可循,自然科學和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也都離不開科學精神。中國曾經吃過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導致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出現波折的虧,因此要避免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壞事”的一些弊端,降低決策失誤糾偏、糾錯的成本,就必須弘揚科學精神、尊重科研規律,用科學的思想觀察問題、用科學的機制解決問題,從而使新型舉國體制更加科學、高效。
二是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新型舉國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探索發展的,除了要發揮社會主義黨和政府組織協調管理的“高效力”,還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國家則更多地是利用科技產業政策和行政、稅收等手段加以引導,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讓市場驅動和經濟手段解決科技創新工程或戰略項目立項、決策、預算、利益分配等問題。
三是更加注重激發科技主體的創新活力。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傳統舉國體制較為注重技術端的目的取向,主要訴求戰略目標的實現,而相對忽視成果價值端的利益訴求,從而在科研人才的激勵機制方面有所欠缺。新型舉國體制對忽視市場效益和企業、人員相關方利益分配的問題進行了改革,落實了黨中央要以人為本,尊重創新創造價值的精神,將科研管理體制從政府管理走向政府、市場、企業、科研機構和人員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從而激發企事業單位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更多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創新團隊勇立潮頭、銳意進取,以實干創造新業績,在推進國家科技進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當前,中國正在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決定中國發展未來的重大戰略。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科技創新又是發展的新動源。而科技創新必須依托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要讓科技創新的活力迸發,還必須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只有堅持全面創新與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才能繼續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孫應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室主任,海外網特約作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