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現自己手機上安裝的很多APP存在頻繁自啟動,訪問、讀取手機信息的現象。其中一款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兩萬五千次;另一款辦公軟件“TIM”一小時內嘗試自啟動近7000次。(人民日報 6月8日)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手機早已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而軟件又是手機發揮其功能的主要載體。各式軟件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愈發方便快捷。外賣軟件可以讓人足不出戶品嘗美食,新聞軟件讓人輕劃手指知天下事。但是在方便的同時,這些軟件帶來的用戶個人信息的泄露讓人不堪其煩。注冊某個軟件之后,便經常收到陌生電話,垃圾信息,讓人不禁疑惑,信息從何泄露?
現在絕大部分軟件,安裝完都要獲取用戶的位置、通訊錄、相冊甚至用戶指紋等各種權限:社交軟件需要訪問通訊錄,拍照軟件需要相機權限……但是,有些軟件所需要的不僅是與之運行相關的權限,甚至需要很多“多余”的權限。比如,修圖軟件需要訪問位置信息,閱讀軟件需要訪問相機等等。然而,用戶個人重視隱私是沒有成效的,因為不同意軟件的霸王條款,軟件就會強制退出,無法正常使用。
其實,APP 請求各種訪問權限,大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證產品運營,服務用戶,甚至是保證產品的安全性。但用戶之所以越來越警覺,越來越容易反感并不是沒有道理。用戶抵觸獲取權限的軟件,主要原因是軟件申請權限的時候沒有明確的向用戶說明為什么需要這項權限以及該項權限的用途,大多數都是直接跳出申請彈窗而不做解釋,這就會讓用戶留下軟件竊取個人隱私的印象。實際上,開發者可能只是需要手機的一些信息進行數據的統計,方便后續的性能優化和漏洞修改。
因此,軟件開發者應該根據軟件的核心功能和擴展功能明示個人信息收集范圍,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還應盡可能少的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此外,希望相關部門也能加大整治力度與審查力度,防患于未然,把問題軟件“扼殺在搖籃里”。
作者:李青青 河北省泊頭市寺門村鎮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