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這些年,不知道你注意沒有,中央主要領導下基層,都是直奔社區,甚至直奔村莊農戶。習近平總書記但凡下基層,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盛夏三伏,一般都是到村莊、到社區、到邊關、到基層。這些情景,人民群眾耳聞目睹,記憶猶新。
話又說回來,中央領導如此率先垂范為了什么?說白了,就是為了告訴我們的各級干部:我們不能離開群眾,不能離開人民,要時時刻刻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一定要懂得了解最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要時時感受他們的心理脈動。這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黨樹立的好傳統。離開了人民,我們就將一事無成。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中央領導同志走了后,那些陪同的省市各級大員們,是否把中央領導的這種示范作用學好用好,是否把下基層、走村莊、進社區,作為牢固不變的經常性的一種干部工作制度,這個事沒人注意,估計也少有相關部門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和統計。但這個問題我認為事關重大,應該引起各級部門的特別注意,因為它直接關聯的是我們當下干部作風建設和與人民是否保持密切聯系的重大考驗。
不瞞你說,對這個問題,我是心存憂慮的。最近到一些地市走走轉轉,發現這個方面的工作存在不少問題。
有些地方群眾反映,這些年老百姓見個干部已經很不容易了,不知道為什么?想跟領導說句知心話,反映點想法,都成了被排斥的困難事,找不著他們。這就提出一個問題,當干部的都在哪里?老百姓批評得非常直接,在哪里呢?一般都是:白天多數在會場上,吃飯在飯店或餐廳里,晚上開車回到了位于他們縣城自己家里。百姓不要說見縣級領導,就是見鄉一級干部也是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如果你提這個意見,有的干部不接受,還覺得非常冤枉,因為他們也是叫苦不迭,覺得忙得很。一個鄉級部門,幾十年前幾個十幾個公社干部啥都干了,現在光機構都幾十個,可是好像每天忙得苦不堪言。這里邊肯定有問題的。
過去毛主席要求干部與群眾“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跟老百姓能坐一個炕頭拉家常,能夠同吃一鍋飯,能夠同睡一床鋪,那時講究調查研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現在可好,鄉一級干部都在縣城置地買房了,下午早早一下班,屁股一溜煙都奔回了縣城。至于縣、市級別的那些干部,百姓要想見,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
這個問題,除了管理體制需要改進之外,最為重要的恐怕還是作風建設。
我們縣的焦裕祿展覽館里,記得過去有一輛破自行車,是那時的縣委干部下鄉用的。別看車子破,書記焦裕祿騎過,縣長張欽禮騎過,縣里其它領導都騎過。但凡下鄉,這輛除了鈴鐺不響其它都吱吱響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就是縣領導的主要標配坐騎。于是,不論是焦裕祿還是張欽禮,只要下鄉,草帽一戴,挎包一背,幾個窩窩頭一揣,便出現在蘭考的鄉間土路田間地頭。這樣的干部,百姓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貼心人,當作自家親人,知心的話兒都愿意給他們說。這就像那首歌唱的“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這樣的作風和歌曲從井岡山一直“唱”到到新中國成立后,唱到了風風火火建設社會主義的年代。
再后來,焦裕祿同志去世了,這種作風一直延續下去。地委領導出于對張欽禮等一些老同志的關愛,硬是給配了一輛吉普車,供幾位領導下鄉用。可當時縣里經費確實太吃緊,要啥沒啥,張欽禮說兩條腿和自行車已經習慣了,這樣距離群眾更近,心里也更加踏實,沒必要坐吉普車,讓群眾看著有心理距離了,于是硬是把這輛吉普變賣了,填補當時農機發展的資金急需。
這就是那時候那一代的干部作風。所以不論是焦裕祿還是張欽禮,在去世后人民都深深懷念他們,焦裕祿墓前緬懷的人整天絡繹不絕。張欽禮墓前普通百姓自發的為他們的好縣長好書記立碑紀念,如今已經豎立起了一百多塊碑,形成了一片碑林,表達著老百姓對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崇敬和思念,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展示干群關系的一個標志。這就是那時我們共產黨的作風,這就是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共產黨人。現在新一代蘭考班子實行的點對點干部掛靠制度,也是對那個年代這種良好作風的一種很好的傳承。
我這樣說,可能有人會說,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還延續這些困難時期的老黃歷干嘛?生活水平總要提高嘛,講這個問題是不識時務。連老百姓都開車了,連當年焦裕祿不讓填的那個大坑都填了,縣委也已經搬家了,如果講傳統,這都不能干,為什么我們非要延續過去。需要說明的是,我還真不是這個意思,心里裝沒裝群眾,不在于你穿什么樣的衣服、坐什么樣的車、住什么樣的房子,而在于你心里是否把百姓當作衣食父母,心里裝沒裝群眾的冷暖。
現在群眾反映干部深入基層存在問題,說明我們的干部管理確確實實在這個方面有缺憾了。如果作為一名領導干部,眼里如果只有上級,心里只想政績,工作只為往上挪位置,思想上只想自己的事,那么如果常常蹲在田間地頭,像焦裕祿、張欽禮一樣,整天就是只在風沙里鉆,就不容易干出露臉出彩的大成就,因為基層需要扎扎實實的工作,有時需要時間。不像招商引資那樣立竿見影。這與整個衡量干部的標準密切相關。上級只要GDP的話,這個情況就很難改變。
作為高級別的領導干部,經常與村寨社區百姓保持密切聯系,就更加重要了。如果那么做了,就不會閉目塞聽。很多事情你如果對百姓的事不聞不問,群眾對你工作的建議和意見,你聽不到,甚至啥也不知道,就沒有不出問題的。比如,因為你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你的決策與中央的抗疫20條新規有沖突,比如有的干部搞一刀切在城市街頭拉起鐵皮堵住交通要道,群眾有意見又反應不上去,私下對你批評時,叫你“什么什么鐵皮”。還有個干部為了搞面子工程,不顧地域經濟狀況,大搞什么花園工程,花冤枉錢,人家叫你一個“什么什么花園”,你就得要能夠聽得進去。你如果經常對群眾呼聲了如指掌,你聽了批評就不會耿耿于懷,就會認真去聽一聽群眾呼聲,認真改進自己工作。就不會裝聾作啞,對群眾反映不聞不問。
這個問題,毛主席當年在延安,對待罵了自己“遭雷劈”的那個農民,采取的是把他請進窯洞促膝談心,從而聽取意見,推出了南泥灣大生產減少百姓負擔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很多領導同志認真讀一讀。不能怕提意見,怕聽意見,對待百姓意見和批評像是洪水猛獸,那不是我們黨的作風。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經常在基層撲下身子,對下情就會了如指掌,下級對成績的虛報瞞報你就不會一無所知。最近在河南豫中某地我聽到有群眾反映前些年一件事,就覺得非常奇怪。那是上級某領導要來檢查某鄉鎮牛羊示范點的養殖情況,無奈這個鄉牛羊數量遠遠不夠規模,怎么辦?于是當地干部為了撐門面,別出心裁,干脆“借牛借羊”,怎么個借法呢?把三個鄉的牛羊集中一起,這些牛羊每個還配以名片,編上號,還給畜生們扎了小辮,一切準備好,沒想到這些本不是一個集體的牛羊到了一起,亂踢亂打鬧。怎么辦?有干部奇思妙想,把這些畜生都喂了安眠藥,于是吃了安眠藥的牛羊們都臥在那兒一片整整齊齊,一動不動,上級來了,甚為高興,于是握握手,拍拍照,報紙有了文字,電視有了影像,皆大歡喜。但事后群眾編順口溜批評,說是這些牛羊:“頭上扎小辮,身上戴名片,吃得好喝的好,天天見領導”。
話說回來,如果來檢查的上級領導是一個經常下基層熟悉農村熟悉養殖了解下情的干部,肯定就會提出質疑:這些牛羊都應該是活蹦亂跳的大活物,怎么會齊刷刷躺在地下一片呢?再說你如果經常深入基層與農民交朋友,就會有農民朋友把這個弄虛作假的事悄悄向你報告,就不會受這類假相的騙,更不會上撈政績的人的當。一些群眾說,這樣的事多了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說回來,只要你是一個經常深入底層的人,就不會對底層的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能不能深入底層,不是一個小問題,它關乎一個領導干部的政治思想素養,關乎一個領導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大問題。為此,在各級干部中,我認為應該叫響一個口號,這個口號叫:到村莊農戶去,到社區去,到老百姓需要你的地方去。不要空洞的GDP,要實實在在的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們的各級干部,一定要有一種危機感,沒有這種危機感,那我們離開人民的日子就不會遠了。但愿這個問題會引起我們各級組織的特別注意。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