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閱讀信息
蔣高明|《紅旗文摘》:解決人畜爭糧問題的幾點建議
點擊:  作者: 蔣高明    來源:生態家園  發布時間:2017-05-18 08:39:07

 

 

 

        解決人畜爭糧問題需要從源頭調整,即動物們該吃糧的少吃糧,不該吃糧的堅決不給它們吃糧,在生態空間里用天然的飼料喂養,再加上農區大量的秸稈合理利用,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人與動物們吃的糧食用不同方法生產,提高口糧的附加值。為動物生產飼料糧,因為是利用的地上部,可適當放寬對雜草的控制,少用或停用除草劑和農藥,但可以使用部分化肥。這些動物們消費飼料糧后,其排泄物為優質的有機肥,進入為人類生產食物的農田,發展有機農業或綠色農業,為人類生產優質食物。為人類生產食物的農田里,要盡量避免或停止化學物質的投入,優質優價,釋放城市人群的消費潛力,保護自然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通過合理的消費帶動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同時滿足糧食安全。

將部分動物蛋白的生產還原為天然野生。淡水魚、淡水蝦、蟹、泥鰍、黃鱔以及海洋魚,是以天然食物為主的,其食物的獲取是通過食物鏈逐級將營養傳遞到到那些物種體內,人類只是保護它們即可,天然的水產具有更好的市場,質好價優,沒有人工餌料,江、河、湖泊、海洋可避免水土污染,告別水華和赤潮危害,這些生態空間同樣可以地宮豐富的食物。

草原空間的合理利用。我國遼闊的草原,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1%,理應在保障飼料安全和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目前草原的生產和生態功能遠沒有發揮出來。草原可適度開展自由放牧,同時考慮利用生態空間養殖雞、鵝等禽類,減少糧食的投放。這些空間生產出來的肉、蛋、奶等食物宜以有機或綠色為主,區別于農區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產品——因為那里的動物本身就以天然的植物營養尤其植物蛋白、植物纖維、植物脂肪為主,不僅節糧,還保護了草原生態,使得草原能夠繁茂,為國家提供更豐富的光合產物,發揮草原的生態功能。

我國60億畝草地僅承載1.6億人口,而18億畝耕地卻供養著近8億人口,并為4億城市人口提供絕大多數的糧食、蔬菜、肉、蛋、奶等;全國耕地生產的地上生物產量(秸稈 + 糧食)高達14億噸,而草地生物產量僅3億噸,為農田的25%。測算表明,我國草地的生活供給能力僅為耕地的4~5%;如果將其提高到耕地的10%,那么就相當于新增“耕地”6億畝,能養活3.5~4億人。因此,我國草地的生產潛力巨大。

農區秸稈部分替代糧食。我國農區秸稈約7-8億噸,大量秸稈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可以轉變為動物的優質飼料,可替代很多糧食。除此之外,在一些邊際農田,人工種植一些優質牧草如苜蓿、桑樹等粗蛋白含量高的植物,也會減少人畜爭糧壓力。我們進行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農區能夠利用的粗飼料養牛養羊等反芻動物,可得到1億噸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計算,可獲5400萬噸牛羊肉,或2.7億噸糧食(1斤肉等于5斤糧的營養和熱量),扣除育肥過程中消耗的1億噸糧,凈增加1.7億噸糧食。因此,通過反芻動物向秸稈要糧,其潛力也是巨大的。

調整動物養殖比例。2015年,我國肉類總產量為8500萬噸,但肉類生產以豬肉為主,每年消耗豬肉5487萬噸,占64.5%,而消耗秸稈或天然草的牛羊肉的比例不到15%。每生產一斤豬肉平均需消耗3.5斤糧食,其對糧食的消費是非常大的,約占1.6億噸糧。這就是說,在中國豬吃的糧食已逼近人類消費的糧食。因適度發展反芻動物,壓縮豬的數量。當然,這與中國的傳統飲水文化傳統有關,需要做非常細致的工作才能夠適度調整。即使不能一下子減少下來,恢復喂養豬粗飼料的生態養殖傳統(豬可吃三分之一糠),可減少糧食5432萬噸,節糧的空間也是很大的。

科學飲食,少肉多素。美國高熱量、高蛋白的農業生產其實造成了很多健康問題與社會問題,他們的農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的主流農業科學家,總是希望事事要學美國,即將土地連片種植,讓少數人養活多數人,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其實美國的農業模式是失敗的,美國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肥胖人群,說明了該國的農業模式與食物結構都是不合理的。既然美國失敗了,我們就不要在盲目學了。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已超過國際平均水平,但還有專家認為我們的肉類消耗是還不到美國的一半,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難道將中國肥胖人口也超過美國才是成功么?其實科學的膳食應以五谷雜糧、蔬菜為主,配合適當的肉蛋奶,少肉多素才是科學的。

2030年時,我國人口如能控制在15億,人均糧食消費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則需要糧食7.5億噸,與現有產量相差1.8億噸,即使可以進口0.9億噸(約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40%,幾乎是進口極限),仍需要國內增產0.9億噸。這樣大的消費需求,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耕地作保障,幾乎是無法滿足的。

人畜爭糧的核心是對動物蛋白的剛性需求造成的,然而這種剛性需求可能原本不存在合理性,在狹小空間里以糧食換回來的肉可能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多吃肉增加了肥胖人群還會造成其他的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解決人畜爭糧問題,必須從源頭解決動物蛋白來源問題,讓動物該吃草的吃草,而對于人類本身,少肉多素、調整養殖動物的數量比例,也是解決人畜爭糧的一些具體做法

本文原始博文如下

人畜爭糧何時休

蔣高明

一、問題的嚴重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加上大量化學物質使用,耕地里生產出來的糧食越來越多了。據農業部的說法,我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十二連增,2015年中國18億畝耕地上產出了6.2億畝糧。

然而,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宣布糧食逐年增多,一方面人吃的糧食在減少,可另一方面還要大量進口糧食。這是怎么回事呢?據筆者分析,一個原因很可能我們沒有生產出6億噸糧來,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人吃得少了,但動物們實實在在吃得多了。

對于第一個話題,前文已經專門論述過,不再贅述。這里來探討一下人畜爭糧問題。到底動物們吃了多少糧呢?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1978年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顯著特征是糧食等主食顯著減少。過去30年來,年人均消費糧食由227公斤減至119公斤,減少了47%;而肉奶蛋等動物性食品顯著增加,年人均消費量由18公斤增至47公斤,增加了161%。在糧食總消耗中,居民糧食消耗量逐年減少,2015年僅占27%,很大一部分糧食作為飼料被消耗了。

當前,老百姓餐桌越來越豐盛,大部分國人的餐飲結構已從溫飽型躍入小康型,主食消費逐年下降,肉蛋奶酒等副食消費逐年上升。副食是由更多的主食轉化而來,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糧食消費猛增。2003年,國產糧食4.3億噸,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34公斤,超過國際平均水平。2015年,國產糧食達到歷史最高峰的6.2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76公斤,反而卻不夠吃了。

2015年凈進口糧食1.2億噸,加上我國已有的6.2億噸,人均糧食消費量已突破569公斤,早已突破了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即可滿足營養均衡”的目標了。我們的糧食哪里去了?有專家估計,每年全國40%的糧食被牲畜吃了,我們自產的6.2億噸糧(如果有的話),再加上進口的1.2億噸糧,共2.96億噸糧進入了動物的腸胃,遠遠高于人類的消耗的2億噸糧。

有人說,目前中國人均動物性蛋白質攝食量目前相當于日本1960年代水平,韓國1980年代水平,今后1520年內還將快速增加,然后進入緩慢增長期;當前中國人食物構成是1份人用口糧和2.5份畜用飼料,即口糧與飼料的比例是1:2.5 。以此概算,我國的農業結構應是2億噸口糧,5億噸飼料。動物們吃掉的糧食,因對肉蛋奶等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已經遠超人類,實實在在的人畜爭糧事實出現了。

目前,我國存在人畜爭糧的尷尬。2015,我國大豆進口8169萬噸,如果不進口,飼料就不夠用,中國就沒有肉吃,沒有奶喝。在現代農業模式下,人類僅取作物光合產物中的40%左右(糧食)用作飼料,造成了地上生物產量的巨大浪費。人畜爭糧趨勢仍將持續下去,顯然會讓18億畝耕地不堪重負的。

我國的農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并未適應這一變化,仍沿襲過去“以糧為綱”的生產方式,即強化口糧生產,卻忽視了動物飼料糧的供應問題。我國有占世界22%的人口,卻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和8%的淡水資源,資源約束和人口壓力對我國的農業生產提出了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政策過分重視谷物生產,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導致了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態問題。生產耗糧型家畜要耗費的糧食數量已超過了口糧,并將隨著我國對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需求的持續增長而繼續增加。中國糧食安全的真正壓力來自于飼料用糧,且人吃的糧食和動物們吃的糧食都是用同樣的方法生產的,都是在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基礎上生產的,這樣的做法本身就存在食物安全問題和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必須尋找給動物生產食物的途徑和空間,將人吃的糧食與動物吃的“糧食”(飼料)分類生產。

失衡的農業結構產生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第一,導致動物飼草(飼料)嚴重不足,只能用營養效能低下的谷物即主糧來替補,這不僅嚴重浪費我國本來就十分匱乏的水土等自然資源,導致我國優質飼料嚴重依賴進口,影響我國食物安全;第二,在追求糧食增產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對江河湖泊和土壤造成污染,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第三,對草業重視不夠、投入過低,導致草原牧區生產力十分低下;草原牧區的“三牧”和“三生”問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吃肉難、吃肉貴”已成為一些牧區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二、料肉比算法科學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任繼周教授是最早關注“人畜爭糧”這個問題的。他以以飼料轉化效率最高的豬為例(雞、魚轉化率更高,但不屬畜類),算了一筆賬。肥豬的肉料比大約是1:3,即每1千克豬肉,需花費3千克飼料的“食物單位”(包含糧食和牧草)。要維持一個可以產生足夠數量肥育豬的群體,即包括大、小、公、母,其肉料比約為1:3.5。我國2011年人均豬肉消耗38.9公斤,39.9×3.5=139.6公斤,這就是人均消耗的豬肉所需飼料的“食物當量”。如果全用糧食做飼料,僅此一項就比人均糧食消耗量124.7千克還要多出11%。我國城鄉居民年還消耗牛羊肉7.8千克,禽肉21千克,蛋20千克和牛奶33.5千克,這些動物蛋白的獲得都要通過糧食轉化。

任先生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人對肉蛋奶的需求快速上升,而對糧食的需求急劇下降,食物結構正在與世界接軌。中國是全球歷史上唯一一個在多數歷史時期不飲奶的古文明類型,如今也要開始消耗更多的牛羊肉了。幾千年來,我們大部分時間以農耕為主,強調我們的人體結構生來就適合吃素食,這才保障了糧食的基本供應,而今天大量肉類需求,客觀造成了人畜爭糧。

在養殖行業有個說法叫料肉比,這個比例有兩種算法。在養殖戶那里的算法是以市場標準為主的,即吃下每斤料可以換成的動物活體重,因為他們是出售活的動物的;在專家那里,就在真正的料肉比,即能夠換回的真實的肉重。有人說,要吃一斤牛肉需要消耗8斤糧食,育肥牛的料肉比是1:8,這是嚴格意義上的料肉比。

關于料肉比,養殖戶們關注的是如何提高,而不是減少,這就催生了集約化養殖動物或填鴨、速生雞、育肥牛羊產業,在工廠化養殖動方面,雞的料肉比已經下降到了2:1甚至1.61,但這樣生產出來的動物肉存在抗生素、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問題。一味提高料肉比的代價是人類的健康代價,兒童性早熟、肥胖、心臟疾病乃至癌癥的發生,不能不說與工廠化養殖動物有很大的關系。

養殖戶們關注的料是什么呢?主要是兩類,一是玉米,增加的是能量或者熱量;二是豆粕或棉籽粕,增加的是植物蛋白;三是各種添加的礦物鹽類或微量元素或維生素;四是動物蛋白直接添加到飼料里面,如骨粉、魚粉等。這樣的料以糧食為主,飼料糧是人畜爭糧最初的來源。

其實,很多動物們原本是不吃糧食的,牛羊鴨鵝很少吃糧食,豬也吃三分之一的粗飼料。現在生產方法改變了速生需求,對糧食的需求也增多了。現在問題出來了,動物們是否需求那么多糧食?給喂養他們什么食物?誰規定的料必須是糧食呢?草料也是料啊,以粗飼料為主的動物,是不是應當減少糧食的供應呢?還有,那些原本不吃玉米、豆粕的動物們,為什么要喂養它們那么多的糧食?

三、幾點對策

人與動物原本就不是在一個鍋里吃飯的,也根本不會在一個槽子里吃飯,甚至很多動物根本就不是吃糧的,食草動物根本不會吃什么亂七八糟的動物蛋白,動物消耗大量的糧食是人為造成的,是盲目學西方造成的。自然界中的野生魚類、螃蟹類、蚯蚓類、海洋魚類是原本不吃糧的,然而集約化養殖方式,將大量的豆粕和玉米面喂養了這些動物,草原上自由放牧的牛羊也基本以天然草為食,它們原本也很少吃糧,即使豬也會消耗30%作用的粗飼料即糠,而今它們吃100%的糧食。豬消耗的糧食幾乎達到了人類的一半。有人還嫌不夠,要發展10萬頭規模的養豬場,弄得生態環境臭氣沖天,這樣的養殖動物消耗糧方式需要反思了。

解決人畜爭糧問題需要從源頭調整,即動物們該吃糧的少吃糧,不該吃糧的堅決不給它們吃糧,在生態空間里用天然的飼料喂養,再加上農區大量的秸稈合理利用,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人與動物們吃的糧食用不同方法生產,提高口糧的附加值。為動物生產飼料糧,因為是利用的地上部,可適當放寬對雜草的控制,少用或停用除草劑和農藥,但可以使用部分化肥。這些動物們消費飼料糧后,其排泄物為優質的有機肥,進入為人類生產食物的農田,發展有機農業或綠色農業,為人類生產優質食物。為人類生產食物的農田里,要盡量避免或停止化學物質的投入,優質優價,釋放城市人群的消費潛力,保護自然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通過合理的消費帶動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同時滿足糧食安全。

第二,將部分動物蛋白的生產還原為天然野生。淡水魚、淡水蝦、蟹、泥鰍、黃鱔以及海洋魚,是以天然食物為主的,其食物的獲取是通過食物鏈逐級將營養傳遞到到那些物種體內,人類只是保護它們即可,天然的水產具有更好的市場,質好價優,沒有人工餌料,江、河、湖泊、海洋可避免水土污染,告別水華和赤潮危害,這些生態空間同樣可以地宮豐富的食物。

第三,草原空間的合理利用。我國遼闊的草原,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1%,理應在保障飼料安全和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目前草原的生產和生態功能遠沒有發揮出來。草原可適度開展自由放牧,同時考慮利用生態空間養殖雞、鵝等禽類,減少糧食的投放。這些空間生產出來的肉、蛋、奶等食物宜以有機或綠色為主,區別于農區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產品——因為那里的動物本身就以天然的植物營養尤其植物蛋白、植物纖維、植物脂肪為主,不僅節糧,還保護了草原生態,使得草原能夠繁茂,為國家提供更豐富的光合產物,發揮草原的生態功能。

我國60億畝草地僅承載1.6億人口,而18億畝耕地卻供養著近8億人口,并為4億城市人口提供絕大多數的糧食、蔬菜、肉、蛋、奶等;全國耕地生產的地上生物產量(秸稈 + 糧食)高達14億噸,而草地生物產量僅3億噸,為農田的25%。測算表明,我國草地的生活供給能力僅為耕地的4~5%;如果將其提高到耕地的10%,那么就相當于新增“耕地”6億畝,能養活3.5~4億人。因此,我國草地的生產潛力巨大。

第四,農區秸稈部分替代糧食。我國農區秸稈約7-8億噸,大量秸稈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可以轉變為動物的優質飼料,可替代很多糧食。除此之外,在一些邊際農田,人工種植一些優質牧草如苜蓿、桑樹等粗蛋白含量高的植物,也會減少人畜爭糧壓力。我們進行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農區能夠利用的粗飼料養牛養羊等反芻動物,可得到1億噸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計算,可獲5400萬噸牛羊肉,或2.7億噸糧食(1斤肉等于5斤糧的營養和熱量),扣除育肥過程中消耗的1億噸糧,凈增加1.7億噸糧食。因此,通過反芻動物向秸稈要糧,其潛力也是巨大的。

第五,調整動物養殖比例。2015年,我國肉類總產量為8500萬噸,但肉類生產以豬肉為主,每年消耗豬肉5487萬噸,占64.5%,而消耗秸稈或天然草的牛羊肉的比例不到15%。每生產一斤豬肉平均需消耗3.5斤糧食,其對糧食的消費是非常大的,約占1.6億噸糧。這就是說,在中國豬吃的糧食已逼近人類消費的糧食。因適度發展反芻動物,壓縮豬的數量。當然,這與中國的傳統飲水文化傳統有關,需要做非常細致的工作才能夠適度調整。即使不能一下子減少下來,恢復喂養豬粗飼料的生態養殖傳統(豬可吃三分之一糠),可減少糧食5432萬噸,節糧的空間也是很大的。

第六,科學飲食,少肉多素。美國高熱量、高蛋白的農業生產其實造成了很多健康問題與社會問題,他們的農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的主流農業科學家,總是希望事事要學美國,即將土地連片種植,讓少數人養活多數人,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其實美國的農業模式是失敗的,美國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肥胖人群,說明了該國的農業模式與食物結構都是不合理的。既然美國失敗了,我們就不要在盲目學了。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已超過國際平均水平,但還有專家認為我們的肉類消耗是還不到美國的一半,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難道將中國肥胖人口也超過美國才是成功么?其實科學的膳食應以五谷雜糧、蔬菜為主,配合適當的肉蛋奶,少肉多素才是科學的。

2030年時,我國人口如能控制在15億,人均糧食消費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則需要糧食7.5億噸,與現有產量相差1.8億噸,即使可以進口0.9億噸(約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40%,幾乎是進口極限),仍需要國內增產0.9億噸。這樣大的消費需求,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耕地作保障,幾乎是無法滿足的。

總之,人畜爭糧的核心是對動物蛋白的剛性需求造成的,然而這種剛性需求可能原本不存在合理性,在狹小空間里以糧食換回來的肉可能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多吃肉增加了肥胖人群還會造成其他的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解決人畜爭糧問題,必須從源頭解決動物蛋白來源問題,讓動物該吃草的吃草,而對于人類本身,少肉多素、調整養殖動物的數量比例,也是解決人畜爭糧的一些具體做法。

本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55170.html 

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弘毅生態農場創始人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