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最近,東海軍事對峙的緊張局勢升級,火藥味兒越來越濃,中日會不會開戰成為熱門話題。筆者從軍事經濟角度談點看法。
從軍事與經濟關系看,軍事都是為經濟服務的。恩格斯說過:“暴力僅僅是手段,相反地,經濟利益是目的。”在世界性金融危機影響下,某些原先實力較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子不好過,為擺脫經濟困境,擴張軍事需求的動因膨發起來,甚至不惜戰爭。這種情況在世界戰爭史上屢見不鮮。現在日本安倍是個典型,想重走軍國主義道路,他的名言是“如果大家想把我叫作右翼的軍國主義者,那就請便吧!”美國也有持冷戰思維的右翼瘋狂叫囂。從一定意義上說,今天中國東南海緊張局勢的形成及美日諸國表現,都是特定時期這些國家經濟狀況及其利益需求所使然。
就美國而言,一個財政經濟上日子不好過又有靠戰爭發財機器的國家,你要它不在軍事需求上找出路是不可能的。幾乎每任總統都要找地方打一兩仗,奧巴馬到現在沒打不容易了。奧巴馬“再平衡”戰略,說白了,就是看到中國發展勢頭和亞太重要性,進行一種擴張性的軍事戰略調整,開拓新的軍事需求增長點。如果戰爭對它有利,不會錯過機會。所以,對美不能抱和平幻想。
但如今畢竟不同以往。一是世界實力對比與前蘇解體時的“一超獨大”格局不完全一樣。美非昨日之美,華非昨日之華,俄也非昨日之俄,新的力量制衡正在形成,不是輕易能改變的;二是中國對世界大國的合作聯系及滲透力影響力與過去不同。美國與中國經濟之間并非簡單的消長關系,也有很強的依賴關系;三是大國交戰代價太大,后果難測。歷史上美軍與我軍在武器裝備強弱極不對稱的情況下交手,都沒有占過便宜,何況今日中國軍事實力和戰爭經濟潛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強得多,還有老一輩留給我們的戰略紅利——“核底牌”。美國出手,若不能速決全勝,控制住對方經濟,相反還有巨大風險,這樣的仗是不值得打的。保險的辦法,還是讓人家鬧矛盾,他賣軍火發財。美國現在是“兩難”中選擇,亞太平安無事他不樂意,真打起來對他也不利,最好是把局面控制在一個不安定的狀況下,既扼制中國,又左右亞洲,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我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我航母戰斗群赴南海等一系列軍事行為上,美國所反應的態度包括這次副總統拜登的表現,都是不奇怪的。
日本就不一樣了。安倍是真想靠軍國主義來救日本,走出經濟低迷不振局面。他在釣魚島問題上“押寶”,表面上替美國“挑事”,實際上是想逼美國“上套”,其意圖不在“爭島”,而在“松綁”,恢復“正常國家”待遇,然后就可以擺脫美國控制,明目張膽地全面推進軍事擴張,實現海洋戰略野心,稱霸亞太和世界,重振帝國淫威。如果其陰謀得逞,受傷害的不僅是中國和周邊國家,美國將是最大的利益受損者,不僅會失去一個“附屬國”,而且可能造就一個“復仇對手”。
安倍是在不斷地走險,挑戰中國的底線,也試探美國的底線,試探周邊國家的底線,試探他本國在野黨和民眾的底線。這種危險路線,全世界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有識之士都是堅決反對的。這次他強行通過“特定保密法案”,為搞法西斯軍國主義開路,就在國內引起了強烈憤慨,越來越多的人識破他的面目。
其實,現在中日韓三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非常高,經貿交往聯系非常緊密,在亞太是起支柱作用的。日本如果與中國互利合作、和平發展,對兩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有好處,完全沒有必要走軍國主義的死路絕路。
在這種情況下,仗會不會打起來?
首先,取決于美國有沒有清醒頭腦。日本跳得再兇,如果沒有美國支持,即便有點擦槍走火乃至沖突升級,也鬧不到兩國宣戰的程度。目前看,美國開始聰明起來了。
其次,取決于安倍政府會不會喪失理智。其實, 從經濟上講,日本并沒有到非動武不可的程度。一個在經濟上極度外向型的彈丸之國,內里是非常脆弱的。日本對中國市場依存度遠遠高于中國對日本。盡管近年兩國貿易受到一些影響,但日本對華貿易額占其外貿總額比重始終保持在20%以上,中國仍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日本電子、機械、汽車、家電、零售業等很多行業主要靠在中國賺錢,從中國進口的則主要是日本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和為日本加工生產的制成品,如果日本對中國貿易減少,找其他國家市場替代的空間很有限;而中國的出口市場主要在歐美,減少對日本的進出口,還可以擴大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且中國國內市場的回旋余地很大,有補救辦法,對當前擴內需、調結構、促進自主產業發展也大有益處。所以,從貿易結構和市場影響的角度分析,日本對于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的確超過中國對日本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果中國啟動經濟反制措施,日本經濟受到的損害肯定遠遠大于中國,中國可把對自己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而在日本勢必會引起國內慌亂,甚至陷入企業關閉、經濟崩潰、政府下馬之厄運。現在兩國對峙緊張狀況,離真正開戰還要有若干中間環節,如果真要打,經濟手段制裁是免不了的。
從中國方面講,目前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客觀上的確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國不想打仗,不希望改變和平發展的大局,因此總是以最大的誠意,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但中國也不怕打仗,不怕你挑起事端,因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是底線,是沒有退路的。你不鬧,我還得有耐心;你要鬧了,對我解決問題反而有理有利,你購島我巡航,你設防我劃區,你要是駐島我就只能占領,針鋒相對,奉陪到底。
筆者曾撰文有言,“適度軍事對抗,對中國發展未必是壞事”。因為從一定意義講,有了外部威脅,我們才更有理由加強軍力,走自主強國之路。對正義防衛者來說,軍事需求亦是一種社會必要的安全需求和發展需求。軍事投入和消費,并非純消耗,而是有產出,有回報的,不但可為本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保證,且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需求牽引和支撐,與經濟建設互補相長。由于軍事需求的特殊性,它在促進科技創新、教育發展、產業換代、產品升級、經濟增長、就業增加、收入提高和軍地利用轉換等方面,具有聚變式的綜合拉動功能,發生“乘數”效應。前蘇聯國力就是在與美對峙中發展起來的,若不是思想上交槍,政治上自垮,軍事上經濟上美國都奈何不得。美國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軍費投入仍始終保持世界第一,并沒人逼它,是它自己拿軍事需求當經濟發動機,沒有威脅也要找點威脅,始終保持軍費高投入,非但沒把經濟拉垮,相反成了經濟出路,成了科技不斷創新、經濟不斷起飛的新增長點。當然,我們加強軍力建設,要注意軍地經濟結構比例的平衡協調,防止失衡影響人民生活消費。所以,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我們希望能控制住軍事對峙,不要無限升級,但我們不怕對峙,也不怕你升級,“來而無往非禮也”,亦“非利”也。
對愛好和平的國家、人民和軍隊來說,打不打仗,打什么樣的仗,永遠不是由我們自己來選擇的。我們能選擇的是不怕打仗,準備打仗,要打就打到底,不打勝決不罷休。
我們的軍隊必須做好隨時應對戰爭的準備,而戰略的較量,絕不只是軍隊的事。毛澤東主席早就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這也是在新中國的防衛戰爭歷史上被反復證明的結論,誰要是喪心病狂、孤注一擲,與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為敵,那決不會有好下場。
(作者為昆侖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本文是在《環球時報》2014年會上的發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