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他山之石 > 閱讀信息
張樹華:私有化和休克療法究竟給俄羅斯帶來了什么?
點擊:  作者:張樹華    來源:“北京觀瀾書院”  發布時間:2019-09-08 09:01:38

 

1.webp (21).jpg

 

私有化的社會經濟后果

 

私有化給俄羅斯社會帶來了極其慘重的后果。1990-1995年,俄羅斯的經濟下降幅度達38%,超過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工業生產下降了50%,涉及95%的商品門類。其中:
機械制造業下滑65%-80%;

 

高新技術產品下降90%;

 

日用消費品下降55%;

 

70%的食品需要進口;

 

農業、機械、儀表、電子、道路建設等部門或行業幾乎全軍覆沒。

國際上,曾一度熱衷于對中俄兩國不同的改革道路和社會結果進行比較和評論。在此問題上,俄羅斯社會內部更是莫衷一是,中俄改革比較成為報刊文章、大學講臺,甚至議會論壇的熱門話題。1996年4月18日,《真理報》發表了駐北京記者克魯申斯基搜集的一組數字(見表9-1)。

 

1.webp (22).jpg

 

俄羅斯居民普遍認為,“休克療法”的社會效果不佳,主要表現為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貧富分化、治安狀況惡化等幾個方面。同時,持續幾年的經濟危機也對俄羅斯社會的人口、健康以及就業形勢等產生了嚴重影響。

 

1.人口減少、壽命降低。1992年,俄羅斯社會的死亡率超過了出生率。這是自1942年“二戰”以來,俄羅斯人口生產首次出現負增長,特別是人口自然減少的幅度增大。由于民族沖突不斷,戰爭使沖突地區的居民顛沛流離,紛紛舉家遷移至遼闊的俄羅斯內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口減少的缺額,但俄羅斯社會上下對未來的人口形勢表示憂慮。如今,受生活所迫,俄羅斯許多年輕家庭放棄了生孩子的打算,人口增長急劇下降。根據最樂觀的估計,在經濟形勢好轉的情況下,俄羅斯人口恢復增長,要經過15-20年的時間。否則,俄羅斯人口將銳減,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惡化。1995年,俄羅斯男性居民的平均壽命約57歲,而女性則為71歲。

 

2.居民健康狀況惡化。俄羅斯物價放開后,藥品、醫療費用的上漲幅度最大。過去,蘇聯實行的是免費醫療制度,甚至病人住院期間的飯費也由國家支付。現在,俄羅斯廣泛推行有償醫療,實行強制醫療保險制度。有關資料顯示,許多退休的老人大部分的積蓄和退休金都用在求醫買藥上。社會中酗酒、吸毒的人數增加,每年因酒精中毒而死的人數約為4萬。因為生活的壓力,精神和心理疾病發病率顯著提高,自殺比例上升,1995年自殺人數超過6萬。

 

3.失業嚴重。一方面經濟改革大大增加了俄羅斯人自由擇業的機會,人員流動、職業變更次數增多;另一方面,在生產萎縮、經濟下降的條件下,社會失業、半失業情況嚴重。1994年正值私有化的高潮時期,俄羅斯的失業率一度達到10.4%,而非官方估計的數字為13%左右,失業人口超過880萬。職工待業期連續拉長,1992-1994年3年的時間里,待業期分別為4.5個月、4.7個月和5.2個月。在失業的人群中,婦女的失業比例高于男性,占65%-70%。16-29歲的青年人口流動頻繁。在地區分布上,大都市就業機會多于中小城市,特別是在邊遠民族地區和產業單一的地區,大多數企業不得不停產關門,職工下崗失業現象嚴重。私有化導致的大量失業現象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首先,失業造成了貧困階層人口增加。其次,失業大軍的存在,影響著社會的穩定。俄羅斯一些煤礦工人不斷罷工、抗議。失業人口,特別是青年人往往成為黑社會勢力招募的對象。為生活所迫,俄羅斯不少體育明星、退役軍人和警察也流入犯罪集團的隊伍。所有這些都增加了社會的危險因素。最后,居民廣泛從事第二職業,地下經濟盛行,灰色收入的比重上升。日益蔓延的“地下經濟行為”成為俄羅斯社會的一道風景線。

 

4.生活消費水平倒退20年。俄羅斯科學院居民社會經濟問題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休克療法”嚴重影響了大多數居民的生活。社會為激進的變革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1992年,也就是“休克療法”實行的第一年,俄羅斯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了56%,國民收入下降到1976年的水平,居民的消費水平倒退了二十多年,降至60年代的水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居民的存款大幅度貶值。1990-1991年,俄羅斯居民的儲蓄總額占居民總收入的56%以上。1992年,居民儲蓄貶值,原來俄羅斯人手中的1盧布到年底貶值為0.04盧布,也就是4戈比。政府的失策,使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俄羅斯專家估計,老百姓存款貶值所受到的損失要超過5000億盧布,涉及200多萬個儲戶。

 

2.居民的大部分收入用于糊口,食品消費比重增大。聯合國糧農組織使用恩格爾系數,通過統計食品在居民全部消費中所占比重來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說來,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費支出中的比例越小,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相對富裕;30%以下富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食品消費的比重一般不超過20%。在1990年以前,俄羅斯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30%,而1995年為53%,一些貧困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更高,達80%-90%。

 

3.居民的膳食結構中,高蛋白的食品消費量減少,而淀粉類食物的攝入量增加。“休克療法”后,在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一個明顯標志是,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消費量減少,而面包、土豆等淀粉類食物消費量增多。俄羅斯居民人均肉和肉制品的消費量從1991年的66公斤減少到1996年的51公斤;奶和奶制品從1991年的349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247公斤;雞蛋從1991年的229個下降到1996年的196個;魚類消費從1991年的14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9公斤;土豆則從1991年的98公斤上升到1996年的114公斤。

 

4.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增加且占總人口的比重高。1992年,俄羅斯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了11倍,但消費品價格上漲了25倍,而且由于工資拖欠現象十分嚴重,有相當多的職工長期領不到工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比年初下降了55%。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使居民實際收入總體下降了約43%,實際工資收入下降了60%,退休金下降了45%。截至1999年底,全俄羅斯有1/3的人口(約5000萬人)生活在官方公布的37美元/月的貧困線以下,失業人數達870萬。

 

私有化沖擊社會安全底線

 

俄羅斯學者認為,改革不同于革命。為達到革命的目的,可以不計手段;而改革則不同,改革既然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就應計算改革的代價。蘇聯末期,經濟改革淺嘗輒止,政治改革卻狂飆突進,最終沖垮了蘇共,瓦解了蘇聯。幾年后,在私有化運動高歌猛進之時,俄羅斯社會又跌入災難性的危機之中

表9-2是俄羅斯科學院社會政治研究所發布的俄羅斯社會危機指標監測數據。

 

1.webp (23).jpg
1.webp (24).jpg
1.webp (25).jpg
1.webp (26).jpg

 

俄羅斯人如何評價私有化

 

以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俄羅斯經濟改革究竟給俄羅斯人帶來了什么?俄羅斯人民如何看待自己身邊發生的一切?大量的社會調查資料顯示,在許多問題上俄羅斯人民表現出十分復雜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俄羅斯人要求改革;另一方面,卻不能接受改革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俄羅斯人民懷戀舊制度下的無憂無慮,又不希望共產黨重新執政。老百姓厭煩了無法無天、治安混亂以及虛假的民主形式,但又不愿見到舊體制回頭。

 

從以下表格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數俄羅斯人對幾年來的改革并不滿意。老百姓對葉利欽推行的改革的評判,主要出自于切身的生活感受。現實生活中失望多于希望,這種態度可以在俄羅斯民眾看待政治制度、經濟私有化等重大問題的態度上體現出來。(見表9-3、表9-4、表9-5)

 

1.webp (27).jpg
1.webp (28).jpg

如今,許多俄羅斯人稱20世紀90年代為充滿苦難的“瘋狂年代”,就連著名的自由市場經濟代表人物俄聯邦原政府總理米·米·卡西亞諾夫也不得不承認:“90年代確實是一個很難的時期,俄羅斯民眾承受了這場苦難。這場苦難把居民的收入和存款突然化為零……使居民的收入、物質生活水平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2007年4月23日,葉利欽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6歲。此時的民意調查表明,從尼古拉二世以來20世紀俄羅斯所有領導人當中,對葉利欽的評價最差,甚至比對戈爾巴喬夫的評價還差,愿意生活在葉利欽時代的人只有1%

 

官方對私有化的評估與結論

 

第二任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席伏·波列瓦諾夫在1995年初向政府提交的私有化階段性總結報告,在社會上引起震動。該報告稱,俄羅斯私有化在其實施的過程中“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方法和手段也過于簡單,在規定的私有化七個目標中,除第七項目標基本實現、第一項部分實現以外,其余五項均未完成。

 

(一)私有化沒有增加財政預算收入

 

俄羅斯社會中大多數意見認為,俄羅斯國有資產的私有化未能改善財政狀況,預算資金收入也微乎其微。

 

在1992-1994年的兩年時間里,俄羅斯共計有64829個企業進行了私有化改造,占四年間私有化企業總數的一半以上,而在這期間,私有化提供的各級財政預算收入為1萬億盧布左右,僅為匈牙利的一半。另一個東歐國家——捷克,通過“小私有化”獲得的收入為12億美元。捷克25000個小企業的平均售價為48000美元,而俄羅斯小企業私有化的平均收入不足25000美元。

 

1996年初,俄羅斯總統第292號令中提出,私有化及聯邦政府移交地方股權應得的預算收入為11.4萬億盧布,而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僅完成了1/10多一點,即1.374萬億盧布,這是俄羅斯私有化領導班子在1996年總結報告中承認的數字。可面對社會各方的指責,俄羅斯私有化運動的領導班子此時卻堅決反對“將私有化作為增加財政預算收入的手段”。在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羅斯私有化的收入只占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0.02%-0.04%,占預算收入的0.13%-0.16%。

 

(二)私有化沒有提高經濟效益

 

私有化后的企業與原國有時的經營狀況相差無幾,經濟效益差別不甚明顯。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在經營管理、勞動態度等方面,反倒是一些新成立的私營企業大大區別于私有化的企業和國有企業。

 

俄羅斯學者認為,僅僅改變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證經濟效益的提高,將“無主的公有”變為“少數人私有”只是為增加效益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改革企業內部管理、加強市場調研、更新設備、改善工藝等都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俄羅斯國家杜馬稽查委員會在一次對私有化的專門調查中指出,1992-1994年俄羅斯中央一級所屬的1 666家機器制造企業中有1389家被股份化,占83.4%。在這期間,1992年生產下降幅度為11.5%,1993年為14.9%,1994年竟達到43.9%。

 

(三)私有化并沒完成反壟斷和增強競爭力的任務

 

事實上,由于近幾年來國外產品特別是西方舶來品的沖擊,俄羅斯企業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場:機械產品生產連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達45%,日用消費品生產下降了一半以上,俄羅斯80%的食品依靠進口。

 

在反壟斷方面,一些有利可圖的石油工業、航空運輸和原料部門分離出不少公司,例如原來統一的“蘇聯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門仍被特大型金融工業集團控制。“反壟斷”的旗號被用來當作利益均沾、你爭我奪的掩護。由于某些反壟斷措施“操之過急”,結果破壞了原來固有的經濟聯系,特別是對農工綜合體、森林工業和冶金工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四)私有化并沒能有效地吸引外資

 

在吸引外資方面,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顯。1994年正值俄羅斯私有化的高潮時期,1994年前9個月的外國投資僅為7.68億美元,而1993年為29.2億美元。但是不少外資,特別是金融“游資”投放到證券市場,投機意味大于投資。多數外國投資集中于原料采掘部門。幾年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的國外投資成倍增長,而機器制造、建筑業的外資增長卻大幅度回落。

 

(五)私有化并沒能造就大批中產者

 

1994年6月底,葉利欽總統宣布俄羅斯已有70%的工業企業實行了私有化,俄羅斯社會4000萬人成為股票持有者。然而,社會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人并不認為私有化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所有者”。1993年4月,俄羅斯居民有15%的被調查者認為“證券私有化”能使自己變為所有者,到1993年底這一比例一度增至19%,然而一年之后卻降至9.6%。與此同時,俄羅斯64%的居民認為私有化只不過是“政治手腕”,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大多數股票持有者根本不可能,也無法參與企業管理,而取得紅利的人數也微乎其微

 

1994年,只有4%-5%的股民獲得“分紅”,實際上由于企業大部分停工或開工不足,“股東”已名不副實。俄羅斯私有化第一階段的公式為:一張私有化證券=俄羅斯70年社會資產總量÷全體居民總數=10000盧布。兩年后變為:一張私有化證券=面值10000盧布=7美元=1千克香腸。在社會心理方面,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分得的不是國有財產,而是微不足道的“補助”,或是一張“彩票”。俄羅斯學者指出,這種“平均分配”國家資產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欺騙”,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在經濟上也是徒勞無益的,大多數居民沒能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者或所有者”。隨著“大眾私有化”階段的結束,“貨幣私有化”的開始,俄羅斯一些“油水”企業紛紛拍賣、招標,絕大部分居民更是與之無緣,只能做“看客”。

 

俄羅斯自由派改革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社會政治目的是剝奪官僚機構手中的“國家財產支配權”,造就新的所有者階層。私有化的結果,卻是舊官僚、“影子經濟”等成為真正的贏家

 

俄羅斯學者指出,權貴的私有化進程早在戈爾巴喬夫掌權時期就開始了。隨著經濟管理權的下放,一些經濟管理機構或企業領導人截留權力,積極投身于“影子經濟”,著名的“共青團經濟幫”就是此時形成的。隨著私有化進程的展開,官員們已不滿足分享經濟權力,撈取一時的經濟好處。于是分割國有資產、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成了俄羅斯未來商界精英的追逐目標,例如,一些部委改為康采恩或集團公司,各種利用國家資本出現的私人銀行,大批由國有供銷機構改造而來的商品交易所等。俄羅斯報刊稱之為“隱形私有化”,其結果是“管理權變成了所有權”,形成了俄羅斯商界精英中的“紅色資本家”階層。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紅色資本家”,還是暴發的“新俄羅斯人”,雖然他們手中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因為這些并非他們經營或勞動的積累,所以他們并不珍惜。他們既缺少市場知識,又沒有現代管理經驗,具有很強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葉利欽總統承認,私有化造就了一批“所有者”,卻未出現“管理者”。此外,俄羅斯社會所期望的動力階層——“中產階級”也尚未形成。官僚資本、新興的壟斷、官員的腐敗、沉重的稅賦以及黑社會勢力的敲詐都嚴重阻礙著中小企業、私人經濟的順利發展。

 

(六)私有化給俄羅斯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俄羅斯有關部門認為,私有化綱領沒有顧及國家的經濟安全、國防安全保密,過急的實施辦法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社會局勢緊張,嚴重影響了國家和社會安全。

 

損害經濟安全。大量材料顯示,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私有化為少數人提供了絕好的斂財機會,無法統計的國有財產被變相轉手或侵吞,削弱了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1992年,私有化運動開始之時,俄羅斯全社會70年積累的國有資產總量(不含居民住房)估價為1.5萬億盧布,這個數字是按1991年物價改革前的價格統計的,到1992年發放私有化證券時價格上漲已達20倍,然而相應的資產重估卻未進行。這樣一來,一些證券投資公司大量低價收購私有化證券,結果是國有資產幾乎被無償地變賣。莫斯科“吉爾”汽車制造廠資產總量約合10億美元,一家私人財團購得價格僅為400萬美元,后因經營不利、負債累累,莫斯科又重新將之收歸國有。莫斯科市化工進修學院的房產及設施價值約1億美元,被某公司僅以800萬盧布的價格購買。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被賤賣的事例很多,俄羅斯報刊對此經常披露。除有形資產外,私有化過程中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流失更是難以統計。

 

俄羅斯國家杜馬稽查委員會的特別調查報告指出,私有化不但沒能使轉軌政府的財政預算增加,反而使國家失去了對一些大型企業,甚至工業部門的控制。俄羅斯私有化的實踐表明,私有化步伐快的領域,往往是利潤豐厚、前景誘人的部門。俄羅斯境內外的灰色經濟勢力的目標從港口指向陸地,從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屬等原料部門,航空和軍工企業都成為各種資本勢力爭奪的對象。俄羅斯安全機構的報告顯示,俄羅斯2/3的具有豐富資源和經濟潛力的地區已被各種灰色經濟勢力、黑手黨組織所控制,對俄羅斯的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損害國防安全。在俄羅斯私有化的后期,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防工業企業一般不納入私有化的范圍,重要軍工企業私有化的名單由政府和議會審查決定。但俄羅斯安全情報部門的報告指出,外國商人或通過俄方公司購買軍工企業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資企業等形式,竊取尖端技術,達到進入或控制這些企業的目的。類似的事件已發生多起,特別是涉及航空航天、導彈制造等軍工企業。

 

(七)私有化導致犯罪猖獗

 

近幾年,俄羅斯社會治安狀況急劇惡化,經濟領域犯罪猖獗。俄羅斯內務部及總檢察院的報告中一致認為,在企業私有化過程中,犯罪案件激增。

 

僅1996年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記在案,而自私有化運動開展以來,共發案30000余起。1997年初,俄羅斯聯邦內務部將題為《俄羅斯聯邦反經濟犯罪和貪污的情況與措施的報告》提呈葉利欽總統,報告中援引俄羅斯科學院分析中心的材料指出,在私有化過程中約有55%的資本和80%的有表決權的股票落入俄羅斯境內外犯罪集團手中。

 

私有化過程中最為普遍的犯罪活動是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受賄以及欺詐行為等更為嚴重的是私有化的主管部門——各級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丑聞”不斷,僅1996年就有152位該部門官員,6000名負責拍賣、招標的人員被檢察機關起訴。特別是1997年夏天揭露出的涉及俄羅斯幾任私有化領導班子的“9萬美元稿費丑聞”,導致了副總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席等7位“私有化高官”的解職。稿費丑聞同俄羅斯私有化歷史上最大的一樁拍賣——“電信投資”有直接的關系。俄羅斯輿論稱,稿費丑聞可作為窺視私有化的“一面鏡子”。

 

之后,隨著像石油、軍工等一些“肥缺”企業被拍賣,巨型金融工業集團之間的利益爭奪戰更為激烈。私有化成為俄羅斯傳統壟斷部門和新興的金融財團爭奪利益的“舞臺”。西方學者指出,權力和金錢絞在一起,使俄羅斯私有化進程步入迷途。

 

私有化的社會遺害

 

俄羅斯當局本想通過私有化建立穩定的“公民社會”基礎,但事與愿違。經過幾年轟轟烈烈的私有化,社會上充斥著犯罪和權錢交易現象,結果導致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兩極分化嚴重。作為一場急風暴雨式的財產爭奪戰,俄羅斯私有化觸及社會各階層的切身利益,改變了社會的利益格局,激化了本已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成為經濟主管官員、新舊企業主、外資、私有化主管部門、普通職工之間社會沖突的導火索。

 

在許多俄羅斯居民看來,葉利欽時期的私有化猶如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民主化”和“新思維”一樣,又是“一場改革鬧劇”。自由派許諾的“公平分配社會財產”的迷霧漸漸散去,俄羅斯老百姓發現,身邊的少數人一夜之間暴富。而在這場以“私有化證券”為賭注的賭局中,大多數百姓是輸家,真正的贏家是原廠長經理階層,還有一些暴發的地下經濟勢力。俄羅斯私有化一開始就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斗爭,每項私有化綱領的出臺都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爭論的焦點。私有化不僅引起左翼反對派的抗議,而且導致當權的自由派內部的分裂。當然,俄羅斯經濟私有化最嚴重的政治后果是催生了少數私人財閥,豢養了一小撮金融寡頭,這也是激進的經濟私有化遺留下來的最沉重的政治遺產。

 

俄羅斯私有化的失敗是必然的,其社會后果十分嚴重。一方面私有化打著“全民私有化”的旗號,實際上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民根本沒有明白、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參與到經濟私有化的過程,“全民私有化”只不過是當局打出的欺騙性的口號。葉利欽提出的通過私有化在俄羅斯“建立廣大私有者階層”的計劃也流產夭折。另一方面,通過急速的私有化運動,俄羅斯私人財團“爆炸式”的膨脹卻成為現實。短短的幾年時間,有不到5%的俄羅斯人乘私有化之機,聚斂了無數的財產,短時間內暴富,數量更少的一小撮人成為私人財閥。在葉利欽掌權的后期,他們當中最著名的七大財閥大肆干預政治,獨攬權力,演變成橫行一時的俄羅斯寡頭。

 

1.webp (30).jpg

(來源:本文摘錄自《俄羅斯之路30年:國家變革與制度選擇》,張樹華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7月;昆侖策網轉自“北京觀瀾書院”)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