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毛澤東時代,中國以成功發展革新性的醫療體制和強調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體系給全世界以深刻印象。而自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出現重大變化,毛澤東時代的醫療衛生體系發生了“大逆轉”。
正文>
毛澤東時代:史無前例的醫療革命
選擇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醫療模式
新中國接手了一個爛攤子——民眾中疾病肆虐,醫療水平相當低。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的醫療模式多被效仿——依賴通過昂貴財力投入培養高技術專科醫生;強調較高的醫療技術水準;治療為主的導向;關注個人醫療服務,而非建設公共衛生計劃。
但新中國卻選擇了完全異于西方資本主義的醫療模式,發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衛生體系。
1952年,新中國的衛生工作方針確定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
醫療工作為工農兵服務,預防為主
建國前,農民和工人在社會經濟地位上處于最弱勢,各類疾病在工農群體中肆虐。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把工人、農民、士兵作為最重要的服務對象,這一點也反映在醫療衛生體系的發展方向上。
新中國同時強調預防為主,而非治療為主,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預防。全國發動了公共衛生運動:消滅“四害”;消滅性病;控制住了瘧疾、血吸蟲病等主要地方病的傳染源;給民眾注射多種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疫苗。
為此,還在全國范圍內發展以預防為主的基層組織。傳染病預防中心或防疫站同生產隊衛生站、公社衛生院以及其它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緊密配合,成功執行公共衛生計劃。
“6·26”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1950年代,,公共衛生工作者、醫療衛生設施都集中在城市中。這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滿。1955年,毛主席批評國家衛生部只關注城市醫療,而不管農村的醫療需要。
60年代中期,還只有20-40%的醫生呆在農村,而農村人口當時占到總人口的85%。1965年,毛主席著名的 “6·26”指示再次嚴厲批評,并指出以農村為主體的指導方針。
“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這15%中主要還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生,二無藥。 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
“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嘛!”
“6·26”指示后,國家開始更加關注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中央政府在文革之后有60%的衛生預算花費在農村。這與1965年之前的20-30%形成鮮明對比。
赤腳醫生向陽花
在“6·26”指示前,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
毛主席稱,要“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隨后,經短暫培訓的農村稍有文化的赤腳醫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到1978年,中國農村活躍著180萬赤腳醫生,平均每個生產大隊有3個。
養得起、用得動、留得住——赤腳醫生首先是農民,放下藥箱下地,背起藥箱出診,靠生產隊的工分生活,養得起;他們生活在村民中間,不分時間地點天氣隨叫隨到,用得動;他們戶口、家眷、社會關系都在村里,不像巡回醫療隊來去匆匆,留得住。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治療靠銀針,藥物山里尋。”以中醫、草藥為主要治療手段的赤腳醫生更適合農村的實際,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甚至民間土法土方,幾乎沒有什么成本。
《赤腳醫生手冊》——這個“全科醫療醫藥”寶典,在長達30年歲月里為解決幾億人的醫療問題立下汗馬功勞,發行量僅次于《毛澤東選集》。它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
赤腳醫生制度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譽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國際上無論左中右的人士,無論懂醫的不懂醫的,一聽到“Barefoot doctors”這個詞,眼睛就發亮。
合作醫療——醫療戰線一場大革命
赤腳醫生的興起與當時在全國普遍開展的農村合作醫療密不可分。
新中國合作醫療的典型是一個叫覃祥官的赤腳醫生在鄂西長陽土家山寨創造的。1966年,他的合作醫療,農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醫療費,大隊再從集體公益金中人均提留5角錢作為合作醫療基金。群眾看病每次只交5分錢的掛號費,看病吃藥就不要錢了。
這種農民看病吃藥不花錢的合作醫療制度,被毛主席稱為“醫療衛生戰線上的一場大革命”。從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革期間,合作醫療制度被迅速推廣到全國90%以上的農村,億萬農民的就醫用藥難題得以初步解決。
19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在的一份考察報告中高度評價到:“中國農村實行的合作醫療制度,是發展中國家群體解決衛生保障的唯一范例”。
而在城市里,存在兩種主要的醫療資金籌措和支付體系,分別是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前者面向國家干部和學生提供醫療服務,后者面向工廠中的工人和職員。
醫療衛生工作中的群眾運動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衛生方面的群眾路線,貫徹了中國式的“自力更生”政策,群眾被動員起來自己解決自己的衛生問題——廣泛參與到全國范圍的“愛國衛生運動”中。
衛生運動每年會有四到五次,在各級,都有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負責運動執行。
衛生運動的重點在于預防疾病,包括預防注射,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昆蟲等。在運動期間,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如報紙,收音機,小冊子,墻報等等)都用來鼓動人們參與到簡單的公共衛生行動中。
中醫與西醫的結合
新中國將“中西醫結合”定為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之一,但中醫自19世紀末以來,整體被貶抑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1954年,毛主席曾說,衛生部門有宗派主義情緒,對扶植中醫不積極,導致中西醫沒有團結好,責任主要在西醫。
毛主席支持中醫,是因為國家醫療資源嚴重傾斜在城市,傾斜向高收入人群。而低廉有效的中醫又受西醫排斥。
“6·26指示” 認為西醫教育和診療手段不適合農村。毛主席說:“現在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適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五億多農民。”
后來的赤腳醫生在醫療活動中,大量使用了成本低廉的中醫中藥。這既降低了醫療成本,滿足了農民需求,同時也建立起廣泛覆蓋、低水平、及時有效的醫療保健制度。
毛主席“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即使在今天,在欠發達地區也獲得了很好的實踐,如甘肅醫改之路。
國際認可的醫療衛生體系
1949年后,中國人民健康狀況方面的改善在世界范圍內有目共睹:很多流行性疾病得到徹底消除,寄生蟲病得到大幅度削減。平均壽命增加到了80年代早期的70歲。出生嬰兒死亡率也減少到1981年的低于50‰。
世界銀行的報告直呼中國的成功為“中國第一次衛生保健革命”。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丟棄傳統的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發展出了一套有創意、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成功的醫療衛生體制。這一成就得到國際公認。1978年,在著名的阿馬阿塔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推崇為世界范圍內基層衛生推動計劃的模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