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拍攝《長津湖之戰》,應該用中國自己的話語解釋戰爭。”
01
—
日前,一份整理了2019-2022年重點關注國產影片的表格在社交媒體上熱傳,有網友評價:拿著這么一份表格,未來兩三年的觀影計劃都不用發愁了。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的《長津湖之戰》也位列其中。
據相關報道,2013年,時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的黃宏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透露,要把抗美援朝中的長津湖一戰搬上銀幕,拍成一部具有震撼力的史詩片。
同在會場的馮小剛立即主動請戰:“像這樣的電影,黃宏,我先跟你報名。我在《集結號》這里已經訓練一把了,也想到過長津湖之戰。”
雖然黃宏已卸任八一廠廠長,但看來事情還是這么定了。
02
—
偉大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在銀幕上不斷重溫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輝煌勝利,不斷從這場勝利中汲取新的力量,不斷用電影的形式對這場影響深遠的偉大戰爭進行回顧和總結,是無數中國電影觀眾的愿望。
晚近三十多年來,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基本空白,這也是中國電影人的恥辱。
從這個意義上說,八一廠要拍攝《長津湖之戰》,是值得歡迎的。
但馮小剛擔任導演,這就值得琢磨了。
03
—
馮小剛認為他有資格,理由是他拍過《集結號》。
但正是因為他拍過《集結號》,他的資格才大可質疑。
對《集結號》,我已經做過多次評論。
馮小剛在《集結號》中,完全否定了解放戰爭的意義,把解放戰爭表現為一場毫無意義的自相殘殺的戰爭,我們能接受他這樣表現抗美援朝嗎?
馮小剛在《集結號》中,把解放軍內部的關系,表現成了一種爾虞我詐,相互欺騙和出賣的關系,以至于電影上映后“組織不可靠”竟成了流行語,我們能接受他這樣表現中國人民志愿軍嗎?
馮小剛在《集結號》中,塑造了一個被炮彈嚇得尿褲子的指導員形象。朝鮮戰場上美軍的炮火遠比解放戰爭時國軍的炮火要猛烈,志愿軍入朝初期,美軍還擁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誰會是《長津湖之戰》中被嚇得尿褲子的政工干部呢?指導員還是政委?
《集結號》是2007年上映的電影,到今年已經12年了。馮小剛對這些問題有任何反思嗎?我們沒有看到。
我只看到在2017的電影《芳華》中,馮小剛完全延續了《集結號》的思路和主題。
04
—
從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到1953年7月27日,朝中方面和聯合國軍方面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共進行了2年零9個月。
戰爭期間,志愿軍共進行五次大規模的運動戰役和長時間的陣地戰,解放了朝鮮半島北半部,創造了無數輝煌戰例。
可以拍攝的題材數不勝數,馮小剛為什么獨獨鐘情“長津湖之戰”?
比如同樣在第二次戰役中,志愿軍38軍113師在三所里的進行了英勇的阻擊戰,打退了美騎1師十多次沖鋒,使南逃北援之敵相距不到一公里,卻始終無法會師,為西線勝利立下首功。彭德懷司令員在嘉獎令親自寫上“38軍萬歲!”
整個西線作戰,我軍擊潰美第八集團軍,一舉解放平壤的戰斗,可謂氣勢如虹。美軍被打得踉蹌大敗,連續潰退了150公里,被稱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這樣輝煌的勝利,為什么不入馮小剛們的法眼?
一個絕非巧合的原因是,長津湖之戰,恰恰是美韓方面在回顧“韓戰”時最愿意談論的戰斗。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韓戰紀念碑”中那19個身披斗篷的美軍士兵雕塑,就是長津湖之戰中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士兵的形象。
長津湖之戰的勝利,使志愿軍九兵團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將美軍徹底趕出了朝鮮東海岸元山平原地帶,取得了非常有利的戰略態勢,正如毛主席所評價的那樣:“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
但此戰也暴露了志愿軍后勤補給困難、通信不暢、攻堅火力不足、沒有制空權等弱點,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最終在付出重大代價后從我軍包圍圈中成功逃出,避免了被全殲的命運。
因為“敗得漂亮”,美軍因此大肆渲染長津湖戰役,美國海軍甚至吹噓這是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
美韓重視長津湖之戰,這有他們的思考;馮小剛也重視長津湖之戰,包括學界也言必稱長津湖,這是實際上折射出,關于如何表現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話語和視角,而是在盲目追隨美韓方面的話語和視角。
05
—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是輝煌的,參加長津湖戰斗的志愿軍指戰員是英勇的。對這一切,當然應該在銀幕上予以充分的、濃墨重彩的表現。
但是,拍攝《長津湖之戰》,應該是從中國自己的立場出發,用中國自己的話語來解釋這場戰斗。
近年來,中國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最主要的問題是失去了自己的話語,片面追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話語。
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反戰,竟成了軍事題材電影的絕對主題。
《集結號》是反戰,《芳華》是反戰,就連徐克重拍《智取威虎山》,也極為生硬地加裝了一個反戰的主題。
中國的主流電影人似乎沒有稍微用腦想一想這個問題:近代以來西方發動的戰爭,總的來說,要么是帝國爭霸,要么是侵略掠奪,在這些戰爭中,受益的是軍火商、金融資本,付出生命的則是普通百姓。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電影以反戰為主題是有進步意義的。
但是,中國的情況和西方截然相反。
近代以來中國進行的戰爭,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以來進行的戰爭,要么是具有反侵略性質的民族革命戰爭,要么是具有反抗剝削壓迫性質的人民革命戰爭,這樣的戰爭,是有利于大多數人民的,是應該得到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士的支持的,怎么能夠“反”呢?
反對這樣戰爭,豈不是站到侵略者、壓迫者一邊了嗎?
06
—
拍攝《長津湖之戰》,如果不能回歸“正義戰爭/非正義戰爭”的敘事框架,拍成了一部抽象的“反戰”電影,那就是對偉大抗美援朝戰爭和志愿軍英烈的褻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不看好馮小剛執導《長津湖之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