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毛澤東的偉大情感: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點擊:3654  作者:王宏甲    來源:宏甲文章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06-27 12:53:24

 

導語情感有偉大的嗎?有。毛澤東對人民的情感,就是偉大的情感。情感不是思想,卻是思想的母親。對人民有深厚的情感,才會產生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對人民的情感和對人民力量的認識,是毛澤東一生最為鮮明的特征。

 

下面的文章摘自王宏甲《走向鄉村振興》一書。

 

 

毛澤東的偉大情感: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王宏甲

 

 

 

因病致貧,是當今貧困戶檔案中最常見的致貧原因。但深入調研,造成特困與返貧的不僅是因病致貧,更大因素是因醫致貧。此現象很普遍,不能忽視。他們所患的病雖不同,但每到一個醫院,一系列檢驗是必須的。從縣醫院到地市醫院再到省城……都必須經歷重復而又重復的檢驗。農民賣豬的、賣牛的、賣血的、賣房的錢都快用完了,背著一大摞檢驗報告單,像進京告狀般來到北京詢問更高級的醫院在哪里?我曾見一個西北農民帶著兒子到北京治病,他背了一袋饃來,自己每餐吃白開水配饃,饃吃完了就到病房外的垃圾桶里找食物,那里有住院者丟棄的食物……最后,他在那所大醫院的垃圾桶前痛哭,孩子沒了,他拿錢換來的這一大摞片子和報告單還舍不得扔掉……

一批貧困戶已經脫貧達標了,一場病就返貧了。在建檔貧困戶中,畢節因病返貧2017年占返貧總戶數的58.41%2019年仍占56.25%,令鄉村干部感嘆如此返貧,真難控!這是醫院病了!難道無藥可救?我國醫療衛生有過比今天的貧困地區都困難得多的時期。新中國建立之初,窮、傳染病滋生,像流血的傷口那樣敞露在農村。全國嬰兒病死率為200/1000,孕產婦病死率1500/10萬。這是什么概念?這是一億個育齡婦女懷孕生產,要死亡150萬個母親。新中國迫切需要解決人民健康問題。

 

 

血吸蟲病人

 

新中國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四大衛生工作方針。建立了覆蓋到全國的縣級防疫站和公社衛生院,許多人受培訓參加到公共衛生事業中來;通過愛國衛生運動,控制住了瘧疾、血吸蟲病等主要地方病的傳染源,消滅了性病;通過注射多種預防針,使人們免受天花、白喉、肺結核、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等傳染病的侵害。到1965年,毛主席看到城鄉醫療衛生人員與資源的配置出現很大差距,在“6·26”指示中指出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嚴厲批評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毛主席還說:現在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適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五億多農民。最后幾乎是喊出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嘛!

 

 

此后赤腳醫生”“合作醫療在農村涌現。全國形成了集預防、醫療、保健功能于一體的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城市和解放軍醫務人員經常下農村巡回醫療,高等醫藥院校畢業生70%以上分配到農村。全國5萬多個人民公社把先前的衛生所發展成衛生院,農村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

 

 

論改革,新中國預防為主而非治療為主的方式,是在西方醫療模式已經影響全球的大背景下,針對中國廣大人民的實際需要所進行的改革創新,被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為以最少投入獲得了最大健康收益中國模式。新中國在1951年就建立了對國家干部和大中專學生提供的公費醫療制度。1951年還建立了勞保醫療制度,為企業工人和職員承擔全額醫療費用,并為職工家庭成員承擔50%的醫療費。隨著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全面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之一。

 

 

那時的醫務人員是怎樣的?以下是我自己少年時印象深深的記憶。我的父親在1957年被縣衛生局派到一個叫徐市的小鎮去創辦衛生所,任所長。我的母親是助產士。為了改變鄉村很高的母嬰死亡率,衛生所辦起了產院,動員遠遠近近村莊里的孕婦來產院生孩子。早晨醒來,看到床頭一張紙條寫著帶妹妹去食堂吃飯,我就知道父親被急診叫走了,母親連夜下鄉了(鄉下又有沒送來產院的婦女生孩子難產了)。衛生所變衛生院后,我的父親是院長了,人們仍然叫他王所長。父親比母親更經常下鄉,迄今我夢中的父親仍然是頭戴草帽,褲管綰到膝蓋的形象。那時候,父母拿固定工資,沒獎金一說,他們不必為從醫賺錢費腦筋,只想著如何能把病人的病治好。他們還經常組織群眾大掃除,這也不是賺錢的事。想想1949年中國嬰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率,想想我在那兒長大的小鎮20世紀50年代還流行的多種傳染病,我看到了父母在那個年代繁忙的意義,明白父親母親在那里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青年時光。寫下這些,不因為這是我父母的往事。那個年代的醫生護士們都是這樣工作的。

 

 

我是在經歷很長歲月后才理解,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的遠不止是經濟建設,人民體格健康起來,精神奮發向上,新中國造就出一代意氣風發的人民,這是最重要的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的醫療衛生事業四大方針廢止后,變成醫療為主,而且醫療迅速向大城市轉移。先前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就像一個遙遠的神話,今天的農村青年已經難以相信。 2003年非典最嚴峻的時期,我在中宣部、中國作協的支持下到疫區調查采訪,后來寫出一本書《非典啟示錄》。正是那次調查,我看到中國所有城市在非典面前都暴露出輕忽公共衛生和偏重醫療的傾向,縣鄉村曾有的三級防疫網已成瓦解狀態,這種瓦解帶來的災難,遠超非典帶來的災難。為什么?當預防為主被忽視,當各地防疫站也要靠自己去創收來補貼工薪,邊遠地區就有很多農民沒打預防針,甚至在發病致殘致死之后,也不知道如果早打一支預防針就可以終生不得此病。

 

 

我們天天說要重視科學技術,但科學技術在防疫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有很多沒有惠及那些窮鄉僻壤的孩子。傳統的傳染病在那些醫療資源薄弱的地方,在農村孩子和成人身上找到肆虐的場所,這是造成大量貧困戶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非典給了我們嚴厲的教訓。這一年進行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農村一些地區的貧困人口中三分之二是由疾病所致。國家因此在農村重建醫療保障體系。那年采訪,我為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感動,曾寫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種傳染病像非典這樣如此集中而猛烈地攻擊醫護人員,主治醫生倒下了,護士長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醫生護士繼續與親人告別,奔赴抗疫前線!整個民族都在呼嘯陣陣的抗疫救危中奮起。我們這個民族,每每就在危難中從許許多多平凡的人們身上發出耀眼的光芒,使更多的民眾在熱淚盈眶中經歷靈魂的洗禮,發現自己身上也有高尚的呼應。

 

 

那時,人們對冒著生命危險救死扶傷的醫生護士多么崇敬!可是非典過后不久,就出現了醫患矛盾,乃至出現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從未有過的醫鬧,這是什么原因?真正的災難是:醫療市場化是制造不必要的檢驗過度醫療的溫床,盈利驅動與專業壟斷結合,導致因醫致貧的不止是農民。當一些不必要的檢驗和治療手段被視為常規,醫生護士患病也不能幸免。近幾十年中國醫學主要是從美國引進醫療檢驗設備、藥品和配套技術,形成一系列按美國方式來發展醫療的模式。美國模式是醫療器材和藥品制造商主導的,科技發明的檢驗設備不斷人為地制造出檢查需求,從而制造出巨大的檢驗市場和不必要的治療市場。當美國醫療模式統治中國的醫療體系,中醫中藥屢被貶為不科學遭排斥,不但難以繼承,而且不斷丟失了深厚的傳統優勢,這對中國的損失、對人類的損失都是巨大的。

 

 

2020年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我國醫生護士奔赴抗疫前線救死扶傷,再次受到全國人民至高的崇敬!疫情過后,通行在醫院里的過度檢驗過度醫療,能在人們對醫護人員的敬愛和期望中改善嗎?如果醫院工作仍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為成就,如果醫護人員的收入仍然同他們創造的效益掛鉤……非典過后出現的醫患矛盾就會重新登場。多年前,我聽文懷沙先生在講課中說:一個地主用土地欺負人是可恥的,一個資本家用金錢欺負人是可恥的,一個知識分子用知識欺負人,也是可恥的!我聽了感到震撼,但還難以想象,怎樣用知識欺負人呢?現在我清晰地看到,過度檢驗過度醫療就是活生生地用知識欺負人!而且,這已經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個多么巨大的群體行為。

 

 

醫院的創收同醫護人員的收入掛鉤,能把人靈魂深處最丑惡的東西勾出來。正是這種情況在撕裂紅十字精神,在撕裂患者和醫者原有的親切關系。中國醫生自古受人尊敬,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我相信,中國醫生自古廣受社會尊敬一定不是只有這些蒼生大醫,而是有廣大醫生群體繼承著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偉大傳統,才有我們民族普遍尊敬醫生的群體意識。可以說,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上,醫患關系就是親人關系。

 

 

當醫患關系破裂成醫鬧,對雙方造成的傷害都多么巨大。自古廣受全民族尊敬的醫生,若失去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和自尊,是整個民族的損失,這是每個醫護人員和我們大家都應該去捍衛的。我們偉大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是公益事業,不是賺錢的產業。

 

精準扶貧要做到的三保障之一是基本醫療有保障。由于全國貧困村致貧返貧占比最高的因素是因病,做好基本醫療保障極其重要。畢節下決心給全市所有行政村建醫療所,配備醫護人員,且必須是正規醫療衛生院校畢業的醫護人員。不是階段性的配備,是為村莊配備永遠不走的醫療設施和醫護人員,以保障小病不出村,及時就醫。畢節有3704個行政村,哪里去找這么多醫護人員,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畢節做到了,在2020年秋天到來的時候。

 

畢節為所有行政村配備的醫護人員超過了八千人。

 

這是畢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怎能做到,怎么保證可持續?近幾年,畢節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初高中畢業生的扶持力度,推選他們到衛生院校學醫,并為他們返鄉就業創造條件。可以說,這是對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面向工農兵的繼承和發揚。

 

做到這一點,就值得向畢節致敬!

 

 

圖為畢節建在威寧縣小海鎮鄉村的衛生室之一

 

本文出自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走向鄉村振興》一書。書中第十一章《鄉村振興不只是鄉村的事》有更多描述。

 

作者:王宏甲 來源: 宏甲文章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