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文老師教寫議論文的時候,總把引用偉人的話、名人名言作為引論,然后分析引論, 作為論證。這種寫法正確嗎?
聽人說,毛主席寫文章,桌子上除了紙墨筆硯什么也沒有,光憑他肚里的墨水來寫,起初認為那是毛主席水平高的緣故,后來常讀毛主席的著作,發現他極少引用馬恩列斯的話。毛主席讀《共產黨宣言》按他自己說不下300遍,但是,你見他寫文章引用過《共產黨宣言》的原話嗎?甚至連“消滅私有制”我也沒有看見他引用過。然而,他革命的一生就是遵照《共產黨宣言》進行革命的一生。反觀我們寫文章,不引用偉人的話就沒有切實有力的話的話可說,更有甚者,離開參考材料,就不能成文。即使掌握寫作材料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干部,也是弄著一些定義來回地扣材料,而不是從分析材料入手,挖掘出本質的東西來。近讀《向毛澤東同志學習辯證法》,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院長,不能說寫作材料不豐富吧,然而他沒有把這篇文章寫好,什么原因呢?就是不分析材料得出結論而是用結論來扣材料,整篇文章就是毛主席在什么什么方面運用了辯證法,怎么運用的絲毫不加分析。毛主席批評過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說:“這本書寫法不好,總是從概念入手。研究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出發,來研究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矛盾。”
本刊登載了一篇文章——《毛主席極力推崇的調查報告:把那些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掃掉》,雖然沒有看到這篇報告,但從文章引用的報告的實例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幾個特點:1、通過調查,掌握的材料翔實;2、通過材料,準確地發現問題;3、抓住問題,直擊“靶心”;4、沒有“穿靴戴帽”,直入主題;5、準確鮮明,一目了然;6、語言簡潔。平實自然;7、無半點高談闊論、沒有絲毫的夸夸其談。
我看,寫文章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開藥方,醫生總不能上來把把脈就搖著頭說:“哎呀,晚了,到北京檢查檢查去吧。”病人一聽,這準是癌癥,沒有病也得嚇出病來。古代醫生將診脈放在望、聞、問之后,通過望、聞、問已經了解了病人大概的病情,然后診診脈印證一下病情。如果一個病人一看他 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一聽他說吃不少喝不少就是經常感到全身疲勞、沒有勁,身上還好疼痛,再一看他的舌苔呈青紫色,這說明氣血不暢,陰陽兩虛,你就可以判斷這病人可能有癌癥,再把脈,細如絲線,軟弱無力,若有若無,這說明病人氣血俱損、陰陽俱虛,印證了你的判斷——可能有癌瘤,這才叫他到北京檢查檢查去。要分析病癥、驗證病情,然后才能確定什么病,再對癥下藥,寫文章不和這個一樣嗎?不分析,不講道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就下什么結論行嗎?
毛主席教導說:寫文章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對作者起碼的要求,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絕對寫不好文章。
《昆侖策》的文章大多是鴻篇巨制,我這八十九歲的老漢看著實在費勁,《實踐論》我能一口氣讀完,《昆侖策》的文章我兩口氣也讀不完。你那么長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多的內容嗎?你的文章比《實踐論》的內容都豐富嗎?《實踐論》只有九千多字啊。
魯迅先生告誡我們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2024年1月5日
作者:吳尚達;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彭國偉:前三十年到底是苦,還是甜?——謹以此文敬獻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2024-01-04陳先義:再現毛主席戰爭指揮藝術的得意之筆——評電影《絕地重生》
2024-01-04?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