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尚達
“對象化”這個概念是馬克思論述工人的生產,以及對象即工人的產品在對象化中的異化、喪失提出來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個問題比較生疏,但是,說透了也就覺著不那么深奧了。按我的理解,再談一談這個問題。無力論述,不能展開,只作為一點學習心得說說。
對象,就是指的我們要認識的客觀事物。那么,這里面有什么神秘的東西呢?
馬克思有一句話引起我的興趣,他說: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這里邊有深刻的道理,為了追求真理便產生了探究的興趣。
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私有制就是一切以 “我” 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必然影響對事物的正確的全面地認識。馬克思舉例說:“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
”貧窮的人呢?饑不擇食,食物只是一個抽象的存在。你要問他吃的是什么,他不知道。窮人對美麗的景色沒有感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對象,是我們感覺到的事物。怎么認識“這個事物”呢?列寧說:“這個事物是對其他事物多種多樣的關系的總合。”人也是一樣,為什么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合呢?以上說了個什么主要的意思呢?就是說人對對象的感覺,只從自己需要出發(fā),那么這樣的感覺必定是片面的。人不從相互聯(lián)系中認識事物,永遠不能真正的認識事物。目前對996工作制的討論,可以充分證明私有制度使一些人變得多么愚蠢和片面。
人與感覺的對象形成一種對象性的關系,即人的能動作用和人的受動作用。人手是自然造成的,人手又改造著自然。自然與人互相成為對象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即常說的,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
馬克思指出,囿于自己的需要感覺對象,意義是有限的。不少人覺著就是需要錢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因此,對眼前的事物,熟視無睹、漠不關心。難道這個社會真的要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了嗎?
毛主席說:感覺到的,你才真正認識它;真正認識了它,你才真正感覺它。這也是對對象化的一種透徹的解釋。這就是認識論。當你還沒有讀過馬恩列斯經典時,你認為你已經認識了馬克主義;當你真正認識了馬克思主義,傲氣全消、才知道自己充其量是馬克思主義學校剛入學的的一個小學生。我想,人感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個客觀存在的“對象”,像對你的熱戀中的對象那樣感覺也就差不多了。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論。歡迎討論,歡迎行家指教。
2019年4月23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