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躍進大別山
《孫子兵法》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毛澤東用兵真如神,中國革命的實踐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今天 ,我們且以解放戰爭時期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說明之。
“劉鄧千里挺進大別山”無疑是解放戰爭的精彩華章,它拉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于此劉伯承、鄧小平功莫大焉,然而,作出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的,且排除干擾,一以貫之堅持的,卻是毛澤東!
那么,毛澤東是如何作出“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的?
毛澤東指揮革命戰爭,歷來是高瞻遠矚,多妙計良策,能跳出一地一時,從長遠、全局出謀劃策,讓敵人模不著頭腦。他不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深謀遠慮,能籌劃千日之后態勢。毛澤東是解放戰爭的統帥,正如王震將軍所言,毛主席是戰略家,至少比我們早看五十年。早在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 說:“我們只有使自己操持得高人一等,才有戰略勝利的可能性。” 并明確指出,戰略反攻“是一個長過程,是防御戰的最精彩最活躍的階段,也就是防御戰的最后階段。所謂積極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這種帶決戰性的戰略的反攻”。(《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14~215頁)在戰略全局上把戰略防御導向戰略反攻,由戰略內線作戰轉入戰略外線作戰,視機與敵人主力進行戰略決戰,最后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對解放戰爭打到外線作戰的問題,毛澤東早在確定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軍隊進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謀劃。1946年6月22日,全面內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在給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等的電報中,就開始考慮部隊外線出擊的問題,提出:在內線作戰基礎上,“如形勢有利,可考慮以太行、山東兩區主力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之線前進。”(《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第284頁),“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設想,已經初步形成。這種戰略預見,這種軍事才能,堪比歷史上的諸葛亮、劉伯溫。
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6年7月13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給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的電報中,指出:“我黨決心粉碎反動派的進攻,爭取勝利,取得和平。我中原軍之任務是以機動靈活之行動,在鄂豫皖川陜廣大地境內,在外線牽制反動派大量軍隊,幫助我內線作戰部隊取得勝利,是為作戰之第一階段;然后我內線部隊渡淮向南,與中原軍會合,奪取信陽、大別山、安慶之線,是為第二階段。”(《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第338頁)可見“千里挺進大別山”此時已經成熟。開始毛主席是考慮將此任務交于中原軍區,后來,根據戰爭形勢變化,毛澤東決定將“挺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交“太行”軍區的劉鄧部隊執行,要求劉鄧部隊“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10月29日,中共中央致電劉鄧征詢意見問:“內線作戰,殲滅敵人一半左右,失地大部收復之后,應照前計劃以主力向中原出動。此計劃約在何時可以實現?”11月1日劉鄧在回電中說:“打開局面,收復大部失地,三四月實現此計劃是可能的,屆時可向南發展。”兩天后,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要求劉鄧,“來年春或初夏向中原出擊”,并要求他們“須先密籌經費,主要是衣服、油、鹽、小菜錢”。還特別強調,豫東一帶是將來戰略機動的轉換樞紐,應加以擴大和鞏固。豫東之豫皖蘇地區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區,是將來劉鄧大軍外線出擊、兵出中原的必經之地??梢?,此時“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計劃,毛澤東已經深思熟慮,甚至為劉鄧大軍向中原出擊選好了時間和前進基地。
常言道: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但這是將軍的常規動作。真正的軍事天才是青萍之末風乍起就能預見到,于無聲處聽驚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能夠在抗日戰爭的硝煙剛起,就能預見到抗戰不能速勝,而是場持久戰,會經歷戰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階段,最后取得勝利,這就是本事,這就是雄才大略。遼沈戰役開戰不久,毛主席就能慧眼大開,看出奪取錦州,是打勝這場戰役的關鍵所在。他在《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中對林彪明確指出 :“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求得盡可能迅速地攻克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要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果然,當排除干擾,果斷拿下錦州后,遼沈戰役就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主動權轉到了我方手里,整盤棋走活了。而不聽主席的話,就往往會吃苦頭,招致失敗。蘇區第五次“圍剿”失敗,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是當時的臨時中央放棄了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推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導致連連失敗。待到1933年底,毛澤東曾獻上一計,結果未被采納,失去了最后翻身的機會。原來1933年11月20日,駐福建省的國民黨軍第19路軍發動了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慌忙從參與“圍剿”的北路軍中抽調11個師前往鎮壓。毛澤東敏銳地看出這是一個反敗為勝的轉機,向臨時中央獻上一著妙計: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紅軍主力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縱橫馳騁于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紅軍的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之機,變被動為主動??上?,當時負責軍事指揮的李德顧問是個平庸之輩,不識此計之妙,拒絕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堅持關門主義,堅持搞什么“御敵于國門之外”那一套,結果使紅軍喪失了打破“圍剿”的最后良機。
里挺進大別山路線圖
我們再回到“千里挺進大別山”這一妙計上來。為什么毛澤東會選挺進大別山區,而不是其他地區呢?我看至少有三點原因。一是大別山地區是革命老區。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建立了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這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劉伯承一雙兒女就出生于此,故取名劉太行、劉華北。經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大別山人民始終堅持紅旗不倒。有這樣的政治基礎,就便于迅速立足,建立革命根據地。二是大別山區地居鄂豫皖蘇四省交界處,根椐井岡山革命的經驗,幾省交界處往往會形成“三不管”之態,便于我們穿插回旋,開展革命斗爭。三大別山區地勢險要,它地處中原地帶,是國民黨的心腹之地,正如劉伯承指出的:“我軍占據大別山,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蔣介石必然要調動其進攻山東、陜北的部隊回援,同我們爭奪這塊戰略要地,這就恰恰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戰略目的。”(《劉伯承軍事文選》第761頁)1948年4月,鄧小平在豫陜鄂前委和后委聯席會議上回顧挺進大別山時也曾說:“大別山,敵人必爭,我也必爭,……現在,中原吸引了蔣介石南線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證了其他地區的勝利展開。雖然在全國范圍吃苦頭最多,付出了代價,但換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取得了全局的勝利。”(《鄧小平軍事文集》第2卷,第94頁),進軍大別山等于在敵人的心腹之地打進一個楔子,埋伏進一支奇兵,讓敵人寢食不安,這樣當然有利于打亂蔣介石的重點進攻,解除山東、陜北之危。
當時陜北之危確實嚴峻,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占延安,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與20余萬敵軍周旋、輾轉陜北的大山之中,處在“前有黃河,后有追兵”的嚴峻形勢之中,曾幾次遇到險情。最嚴重的一次離胡宗南集團主力劉勘部只隔一個山頭,連敵人的說話聲都可聽見。為確保毛澤東和中央前委的安全,電臺都停止工作幾天。
解除危機有多種辦法,可以直接調兵支援,也可以采取“調虎離山”,但毛主席不顧自身安危,果斷采取了讓敵人最想不到的“聲東擊西”法——十萬大軍挺進大別山!
實施“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計劃有兩步:一是強渡黃河。主席原定1947年6月10日強渡黃河,劉鄧匯報,6月10日渡黃河實在來不及,為避免倉促行動,影響今后任務,建議推遲于6月底準時渡過黃河。結果劉鄧于1947年6月30日晚,率領四個縱隊12萬余人,在山東省的臨濮集至張秋鎮150公里的地段上,一舉突破天險,強渡黃河。此舉不僅使蔣介石驚恐萬分,而且也使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驚呼其為“六三0事件”,認為“六三0事件決非好兆頭”。事實確實如此。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后,兵出魯西南,接連勝利,迫使蔣介石從陜北、山東、豫北各地抽調8個整編師馳援魯西南,從而打亂了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陜北、山東兩戰場我軍粉碎敵重點進攻的作戰,拉開了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大別山脈
二是奔襲大別山。毛澤東在1947年7月23日的電報中,明確提出“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宏謀大略,提議劉鄧率部于8月初挺進大別山。在這期間,毛澤東對陳(賡)謝(富治)兵團和華東野戰軍如何配合劉鄧大軍直出大別山,都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對于中央的電報,劉鄧在經反復思考研究之后,給中央回電,一方面表示擁護軍委提出的方針,另一方面如實陳述了部隊目前存在的困難,希望能在內線繼續作戰方案一個時期,待時機更為有利時再向大別山挺進。這樣,經過休整后,8月7日黃昏,劉伯承、鄧小平率12萬大軍,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佯動配合下,乘各路敵軍代表團圈將攏未攏之際,兵分三路,從魯西南巨野、鄆城地區出發,開始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壯舉。一路上以銳不可當之勢,粉碎了敵人數十萬大軍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了隴海線、渦河、黃泛區、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礙,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終于在八月末先后進入大別山區域。8月30日,劉伯承、鄧小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這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毛主席秘書胡喬木回憶說,此時,劉鄧大軍出動后心情極不平靜的毛澤東看了電報,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臉上露出輕松的微笑。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跳到外線作戰,直搗國民黨軍統治中心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為之后的淮海戰役合圍蔣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這么說,"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澤東妙計定乾坤,毛澤東的這一大智大勇的壯舉,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是中國軍事史上光耀千古的范例。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朱亞夫:毛主席妙計定乾坤 —— “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是怎樣作出的?
2024-06-1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