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主流媒體的理論宣傳文章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話語:“在中國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大問題……”
建什么樣的經濟體制,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幸福,關系到最廣泛的工農勞動階級掌握國家的經濟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就在“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大問題”,并非僅“改革開放后”。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中,就已經對新中國經濟體制有了初步思考,堅持“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到合作生產等等主張。
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過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十九大評價前30年時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科學表述了前后30年關系。
只講近階段,意味著只講創新,忽視繼承,容易產生割斷歷史的片面性,包含了另起爐灶,忘記初心的危險。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應當從這類慣常的,也是危險的歷史虛無中解放出來!
⑵
一些主流媒體在敘述歷史談到改革開放時提出,“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這是一種習慣性違背史實的主觀提法。此處的“封閉半封閉”,應該是在反對帝修反斗爭中,用自力更生,團結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廣泛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反制面臨的封鎖和半封鎖。這也是在黨史學習中該回歸史實,清除歷史虛無主義,需嚴肅糾正的重要一點。
早在1950年8月2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尚未跨過鴨綠江時,毛澤東主席在會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有兩個基本條件使我們完全可以合作:一、都要和平,不愿打仗;二、各人搞自己的建設,因此也要做生意。和平、通商,這總是可以取得同意的。美國人做的事太不像樣子,他們支持蔣介石差不多每天都騷擾大陸。所以你們最好勸勸美國人把第七艦隊拿走。他們是違反國際形勢、違反歷史的”。
1956年4月29日,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后,毛澤東主席對外賓表示,“對任何國家也是這樣,不管多反動,只要愿意和我們做生意、建立外交關系的,我們都爭取。”(以上均引自同日《毛澤東年譜》)
但抗美援朝以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了“半月”形軍事圍堵。
在經濟上,通過1949年11月成立的巴黎統籌會進行嚴格的技術和貿易封鎖。巴統會由美國提議秘密成立,該協商團體的執行機構定名為"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COCOM),大部分主要成員,也是入侵朝鮮十七國聯合國軍的骨干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是巴統組織的創始國,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前,盧森堡、挪威、丹麥、加拿大、西德、葡萄牙、日本、希臘、土耳其先后加入。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1952年,抗美援朝戰火正酣,巴統會成立中國委員會,對農業國中國,比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適用的國際禁單項目多500余種,貿易管制中心從蘇聯和東歐轉向中國。
1959年后,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變本加厲,和中國產生原則性政治分歧,蘇聯也加入到對華經濟封鎖中。1962年美蘇竟然支持印度侵略中國領土,蔣介石在臺灣蠢蠢欲動,叫囂反攻大陸。
遭受了百年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一旦獨立自主,面臨的是帝修反的反華大合唱,和嚴酷的封鎖。這樣環境下,把中國人民的反封鎖反強權的斗爭,說成是封閉和半封閉,對不了解歷史的人,是一種“何不食肉糜”式的晉惠帝思維;對于親身經歷者,縱容這種說法,只能是一種路線矛盾斗爭需要的故意歪曲,是一種敗壞黨風的行為!
在各種反動勢力長期封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1972年贏得反封鎖勝利轉折,利用美帝和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爭霸矛盾,審時度勢,以尼克松訪華為契機,《上海公報》肯定中美貿易,巴統會有限解禁。中國在第一時間,完成了自斯大林蘇聯援華156個項目后的第二次大規模工業引進。七十年代也是新中國建交最多的年代。
如果說第一次的工業引進是通過抗美援朝的鮮血,贏得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尊重換來的,第二次引進則是長期反對帝修反斗爭的勝利成果。
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26個大型工業項目(華為的任正非1973年在遼陽化纖工地的時候,是改開前還是改開后?)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基礎。其中大慶的部分石油被規模化生產為化肥化纖,成為80年代我國從自然農業轉型為石油農業,取消糧票布票的基礎。
蘇聯解體后,巴統會隨之中止,但這種禁運和制裁,至今仍陰魂未散。對中國,美歐壟斷資本雖然重新進入了百年垂涎的,列寧說過“世界上所知道的最大的潛在富源”的中國市場,但對中國崛起,從來沒有一天放松遏制和顛覆圖謀。瓦森納協定在某種程度上行使巴統功能,對華武器禁運,包括光刻機限購,這些手段和特朗普、拜登對華全方位的新冷戰,完全是帝國主義本性表現。
改革開放以后,在所謂“晚年錯誤”立論基礎上,一種膚淺觀點認為,西方對華封鎖是由于斗爭擴大化原因,提出中美配偶關系論,罔顧近代以來帝國主義覬覦中國市場歷史,罔顧“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現實,卑躬屈膝而不自知。美國全面遏華的新冷戰,是這種思維的最好反面教員。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抗美援朝講話中指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這是歷史覺醒和復歸。在這種歷史視野下,不談反帝斗爭,空談“全方位開放”,就會失去底線,不談反帝反修,空談“偉大轉折”,就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
⑶
1979年“首次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這種習慣性提法也不準確。按西方經濟學解釋,市場經濟就是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市場交易利潤刺激下,商品生產者牟利交易。在近代世界經濟史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先后出現了自由競爭型、壟斷競爭型和國家干預下的壟斷競爭型三種模式。宣布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主觀愿望上顯然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宣言,而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早在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就提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也像大約三十年以前當列寧宣布必須以全力擴展商品流通時一樣,仍是必要的東西”。
毛澤東50年代針對黨內左傾“共產風”進行思想批評,指出“有的同志謹慎小心,避開使用還有積極意義的資本主義范疇——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價值法則等來為社會主義服務”(《毛澤東年譜》1958.11.10)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經濟。
說1979年我黨才提出社會主義商品(市場)經濟,這是流傳甚廣的歷史虛無誤解!長期以來,也被用來作為西方鼓動我黨走入資本主義歧途,演變我黨的重要工具。
改革開放40年來,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堅持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史觀,總結基本史實,從社會主義發展史角度觀察、總結改革開放史,才能樹立正確的道路自信,按照科學社會主義堅持改革,在與帝國主義的壟斷霸權斗爭中堅持開放!
文章來源于紫虬視野 ,作者紫虬 轉自愛特龍江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