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承諾,到2020年,中國七千多萬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而在貴州的一個小村莊——塘約村,短短三年間就發生了奇跡。
這個村子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何明明踏出一條脫貧道路,卻又有一些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塘約村脫貧的秘籍究竟是什么?塘約經驗是否具有復制性?
貴州省委黨校副校長羅凌來揭秘塘約經驗:
一、塘約村的美麗嬗變
塘約村,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81畝,11個村民組,總人口921戶3393人。
塘約村在2013年的時候,還是全省最貧困的村子之一。那么,為什么要聚焦它?
首先,這個村莊它有普遍性,也就是它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背景下公平和效率的關系。
同時,這個村莊它有探討性——
有人認為它動搖了家庭承包經營的祖宗之法;
也有人認為它的經驗不好復制、很難學習;
甚至還有人認為,塘約村能有今天,是得益于2014年6月那一場大洪水之后國家的投入。
那么,塘約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村莊呢?它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又有著怎樣的美麗嬗變呢?
2014年6月洪水之前的塘約村是這樣的一個狀況
——農民收入很低,不到4000元;
——貧困人口很多,有貧困戶138戶600人;
——農村的“三留守”現象(指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很突出,村莊空心化很嚴重。村莊有3393人,外出打工的,最多時候就有1100多人,也就是說,每3個塘約人就有1個外出打工,而且絕大多數還是青壯年;
——村莊的集體經濟很弱,集體是沒有積累的,就是一個空殼村。村干部沒有威信,說話沒有人聽,做事沒人跟,也沒人愿意當村干部。村民都想當貧困戶,都想當低保戶,因為戴著這頂帽子有好處,這頂帽子冬暖夏涼;
——亂辦酒席,鋪張浪費,很多村民因為人情支出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村莊的環境也很差;
——種地是不賺錢的,三分之一的耕地是撂荒著的,特別是2014年6月那一場洪水對村莊打擊巨大,莊稼沒收成了,房屋被淹沒了,道路也被沖毀了。
然而,就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這個村莊發生了一個巨變:
——村莊變美了;
——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增加6000多元,突破了10000元。
如果我們用“農民富不富、村莊美不美、風氣好不好”來看昨天的塘約和今天的塘約,我們就會深深地感到,昨天的塘約是農民不富、村莊不美、風氣也不好。而今天的塘約呢?農民富了、村莊美了、風氣也好了,集體也強了。
它的集體經濟從空殼到了200萬元,這一下,村干部說話威信來了,農業產業示范園也建起來了,集體合作社內部組建了建筑公司、運輸公司、勞務輸出公司,全村的勞動力都能充分就業。
我問過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
“你這個村莊,1100多個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來了,那么,村莊的將近5千畝土地,能夠消化這1100個勞動力嗎?”
左文學說:
“不能消化。全村將近5000畝土地只需要100號勞動力,1100號勞動力減去100個還有1000號。”
怎么辦?他說,就是組建公司。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塘約村組建的公司,它和現階段農民的勞動力素質是相適應的。建筑公司也好,運輸公司也好,勞務輸出公司也好,都是農民一干就會、一學就成。如果他選擇的產業不當,可能效果也不會有這么好。
二、塘約經驗
2018年9月21號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塘約村走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
那么,塘約經驗的核心要義到底在哪兒?關鍵在于它抓住了農村改革這個“牛鼻子”,根本在于它有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這就是塘約經驗的核心要義,具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抓“農村產權制度”這個基礎性的改革,做好了“地”的文章。實行“七權”同確,讓分散的資源聚集化、模糊的產權清晰化、集體的資產市場化;同時,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第二,抓“農業經營”這個關鍵性的改革,做好了“錢”的文章。組織老百姓合股聯營,豐富和完善雙層經營“統”的功能,推進農民由“分”到更高層次的“合”。
第三,在讓農民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的同時,抓“鄉村治理”這個保障性的改革,來做好“人”的文章。優化“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的鄉村治理結構,在黨的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從而推動村民抱團發展、抱團致富。出臺了《紅九條》,規范村民行為,讓村莊向好的風氣轉變。
那么,讓我們繼續觀察一下塘約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四步曲。
第一步,摸清家底,確權頒證。通過精準丈量、“七權”同確來摸清家底,同時通過“確權議事會”來化解在土地確權當中面臨的矛盾和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步,盤活資產,折價入股。一個是土地入股,全村4881畝土地全部入股,股權總數5230股,募集股東921戶;再一個是水權入股,28處小型水利工程評估1542萬元。集體合作社與農村信用社共同構建了一個“3+X”支農扶農信貸新模式,提供抵押、擔保貸款。“3+X”:“3”指農村信用社、村委會、集體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等主體。
第三步,戶戶入社,戶戶帶股。村支兩委與合作社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按田每畝700元、地每畝500元、坡耕地每畝300元計算,每500元一股入股;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和他人捐贈形式的集體資產,平均量化到每個成員;民主管理,建章立制,建立股權管理制度、股東個人檔案,發放股權證書。
第四步,集體經營,防范風險。集體合作社形成土地流轉中心“1+6”一體化服務體系,實行資金統一核算、土地統一規劃、農產品統一銷售、紅白喜事統一操辦以及從每年的利潤分紅中抽取20%作為村級金融擔保基金。同時,內部組建了運輸公司、建筑公司等實體,培訓200多名駕駛員、800多名其他技術人員并就地就業。
三、一個平臺:“村社一體”
我們認為,塘約村的“村社一體”是一種新型的村集體組織,其特征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以自愿互利為原則,實行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相結合,實行“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的分配機制。
這個“村社一體”平臺搭建以后取得了什么效果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進行一個觀察。
第一,農村“三留守”、空心化問題解決了。2014年2月,我第一次走進塘約村的時候,它還是一個貧困村。當天,我見到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孩,大概有十來歲,小的是男孩,大概有四五歲。他們倆在村頭瞭望,起初,我以為他們是什么東西掉了、在找什么東西,于是,我走近和他們交談。他們告訴我不是在找東西,而是在等他們的爸爸媽媽回家。他們說爸爸媽媽到廣東打工去了。我問是今天回來嗎?那個大的女孩說不知道,反正要過年了,應該就是這兩天要回來了。當時我的眼淚差一點就下來了。
第二,老年農業、婦女農業的狀況改變了。我在貴州遵義播州區調研的時候,合作社有一個負責人跟我說:現在干農業的是一些什么人啊,一二十歲不想干,二三十歲朦朧干,三四十歲勉強干,五六十歲拼命干。自從塘約村搭建“村社一體”的平臺后,土地撂荒的難題消化了,村民的就業充分地實現了,人回不去、資本又進不來的這個矛盾也解決了。
第三,塘約村“村社一體”平臺的搭建也實現了多贏。群眾有了監督的興趣,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有了發揮作用的陣地,合作經濟有了聚合人心的平臺,小農戶也有了對接現代農業發展的介面。
四、大膽探索,多元發展
通過“村社一體”,集體想“統”無抓手、農戶單干無出路的狀況改變了,土地向集體合作社流轉(合股聯營)從而實現價值,更進一步形成了“規模牽引——產業牽引——技術牽引——人才牽引——開放牽引”的模式。
塘約人能夠成功,就在于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也就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說一千道一萬,它就是一個新時代的改革,各地的情況是不同的,應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所以,我們要大膽探索,差異化、多元化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把中央的精神具體化、外地的經驗本地化、本地的做法特色化。我們才能夠結合實際,推動我們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作者系貴州省委黨校副校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原載“中國鄉村發現網”,轉發時有修改)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