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戰略支援部隊某部的通信女兵們的餃子宴。
軍營的餃子蘊含著特殊的味道,裹挾著的是攜手同行的戰斗姿態。春節假期用一場團圓的餃子宴將女兵們凝聚在一起,剁肉餡、揉面團,搟餃子皮,大家忙的不亦樂乎。盡管包成的餃子形狀千差萬別,相互之間的心情只有歡樂。飯堂內,官兵的笑聲滿堂,吃軍營的餃子,一樣有家里的味道。
軍營的兄弟們來自五湖四海,過年聚在一起包餃子,別有韻味。迎接新年的到來。
2. 戰略支援部隊某部司務長手把手教你包餃子
司務長化身包餃子速成班小教員,為大家講解包餃子全過程。
部分新戰友包起餃子來輕車熟路。
徐光耀政委手把手教新兵包餃子。
包餃子是個“技術活兒”,別看戰士們平時都雷厲風行,來到案臺前卻發了怵,第一次參加包餃子的戰士們包出了各種“版本”的餃子,有的露了餡,有的皮兒太厚。
政委講解很細致,兵哥哥聽得認真。
兵哥與女朋友一起包餃子,有沒有感覺很溫暖!
“新春走軍營”采訪小分隊的同志們,掐面段、搟餃子皮配合十分默契。
比一比,賽一賽看看誰的餃子最好看
(轉載來源戰略支援部隊公眾號)
二
那是新兵連結束后,
到老連隊
過第一個春節。
那個年代,連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干部、戰士每人每天四毛五分錢的伙食費。平時吃的最多的就是米飯,還有玉米面發糕。也許是品種的原因,蒸出來的米飯很硬,幾乎是一粒一粒的,沒有一點粘性。偶爾吃頓面食,或饅頭,或面條,連包子都很少,就別提餃子了。這對我們這些北方兵來說,很不習慣。
終于到春節了。除夕的下午,指導員宣布,今晚吃餃子,各班自己包,自己煮。炊食班辛苦一年了,讓他們也休息休息。我們班新兵多,在家大多都沒包過餃子,雖然有老兵指導,但老兵是南方的,包餃子的手藝也一般。所以我們班的餃子,個兒有大有小,皮兒有厚有薄,但總算把餡包進去了。
該煮餃子了,大家都說沒干過這活。我不知那來的勇氣,自告奮勇地說我來煮。實際在家我也沒有煮過餃子。我想,那有什么難的。炊食班的鍋很大,我手拿炒菜用的鐵鍬,和幾個戰友圍著鍋臺。那架式倒像在干一場轟轟烈烈的什么大事。水開了,把餃子倒進鍋里,用鐵鍬攪動了幾下,也沒蓋鍋蓋。
我們連隊在山區,燒的是木柴。過了一會兒,還不見鍋開,有人喊快加柴。燒火的也是新兵,沒有經驗,就抱了一捆扔進灶里,一下子把已經著了火也快壓滅了。最后用鐵鉤子又是扒拉又是捅的,總算火旺了,鍋開了。等餃子浮起水面的時候,有的張著口,有的破了皮,有的只剩餡。
我不好意思地對大家說,真對不起了,大過年的讓大家吃破餃子。一位老兵扳著臉,一字一句地說,這那是破餃子,是碎餃子!我更覺得無地自容,滿臉通紅。老兵笑了,碎餃子好呀,歲歲平安呀!張口的叫開口樂,破皮的是樂開了花。兩秒鐘的沉寂之后,“噢......” 大家一起哄了起來。
我不知道是哄我的拙笨呢,還是贊美老兵的口才。也許兩者都有吧。
(原創:老兵老趙投稿)
三
都說好吃不如餃子!
在獐子島當兵,除了吃的糧食是大陸供給,蔬菜副食全部由守島部隊自給自足。菜地是守島部隊的傳家寶。大的地塊不過兩三畝,小的僅僅臉盆大小,只能種一棵南瓜。連隊最好的一塊地,就是全連官兵在1968年冬天,硬是用雙肩抬土,海邊背石,在亂石灘上墊出來的。官兵們對海島的土地珍惜的不得了,在六、七十年代,每天除了雷打不動的天天讀,天天練,其余的時間全部用在菜地里。
我們通信連各個小單位,都有各自的菜地,相互之間都暗暗較勁,誰都不甘落后,挑水施肥,除草捉蟲,爭取為連隊多種菜,種好菜。那時候種菜,沒有化肥,全部都是用連隊豬圈的豬糞和廁肥。夏天的蔬菜,即採即食,都是真正的綠色有機蔬菜。一冬天的白菜,蘿卜,土豆更是自給自足。白菜蘿卜的貯存,海島不像東北,要挖菜窖,獐子島更加省事,直接埋在地里。
別看海島的土壤,與北大荒的完全沒有可比性。可是,種出來的蘿卜,個頭絕對超出你的想象。青蘿卜各個都能長一尺多長,上綠下白,水靈靈,甭提多喜人。
有一年,北京兵王鐵鷹,王鐵鵬兄弟兩個,從家里寄來北京特產“心里美”蘿卜籽,單獨種在坑道口旁邊,山坡上的一塊菜地里。地里的“心里美”從外觀看,與普通的蘿卜一模一樣。
一天,我在山坡上,找我們電話站養的兔子,無意中發現了他們哥倆的秘密。原來,連隊的毛驢啃食了他倆的“心里美”,暴露了紫紅色的蘿卜芯。我偷吃了一個他們哥倆種的“心里美”。沒想到,在獐子島能品嘗到北京的蘿卜,味道微甜、水分大。
從一個連隊的豬圈,就可以看出該連隊的伙食。我們通信連,歷任飼養員兢兢業業,在連首長的關心,和全連官兵的呵護下,通信連的豬圈,不算小豬仔,常年維持的肥豬有三十幾口。
那時,通信連最大的豬超過500斤,達標的豬是二百斤以上。海島的豬都是自繁自養,每個連隊都有繁育母豬。我們連隊基本上能夠一個月殺一口豬。這在野戰軍部隊,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77年,連隊來了四十多個女兵,從此,為了鍛煉她們,殺豬的任務,特意交給女兵來完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島吃魚更是得天獨厚。很多連隊都有打魚組,一條小船,配一臺12馬力柴油機。只要老天配合,海況允許,連隊隔三差五,都能吃到新鮮的海魚。加上在公社水產購買一些,除了冬天,基本上鮮魚不斷。那時的海島沒有電,更不知冰箱是何物,只能將當天來不及做的魚,用鹽腌一晚。第二天再吃時,老兵們一口不動,說是味道不對。這些老兵,整個都被“慣壞了”。至于海島養雞,另有故事,見《悲慘的70年兵一一連隊養雞的故事》,這里不表。
我們通信連編制比較特殊,百人的連隊,干部就有四十多人。干部多,細糧就多。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通信連從來沒有吃過純高粱米飯,除了大米飯饅頭,全部都是二米飯,這要比普通連隊又強很多。
說起連隊吃飯的故事,什么“四快一慢”,什么“三三制”,說也說不完。
連隊炊事班做飯,偶爾也有走眼的時候。有時飯做少了,不夠吃,現做又來不及,只有去兄弟連隊借飯。借飯,在海島連隊之間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部隊的訓練,生產任務重,戰士們年輕,消耗大,飯量也大,每頓飯不吃到嗓子眼不會停下來。飯不夠吃時,連隊大部分人實際已經吃飽,少數人也吃得七八分飽,僅僅差一點點而已,實話實說不吃也罷,但是大家還想再吃點好的。于是一些人起哄架秧子,都嚷嚷說沒吃飽。吃飽吃好,是連隊建設的基礎。這種情況下,炊事班只好下山去借飯。
離我們通信連最近的連隊,是海軍觀通站和海軍岸炮連。別看他們是海軍,但是,同我們陸軍一樣,伙食標準都是每天六角錢。炊事員下山后,等待吃飯的人不在食堂待著,紛紛拿著碗,走到籃球場邊上,向山下觀望,用眼睛瞄著返回的炊事員。遠遠望見炊事員了,若見飯盆里的飯是白顏色,就興高采烈的等;若是看見飯盆里面是紅顏色,就一哄而散,該干嘛干嘛去了。
過年吃餃子,這是連隊的傳統。我們連隊吃餃子的標準是,每人豬肉、白菜、白面各一斤。這在當年,每個人人均三斤餡、面的餃子,一頓也剩不下幾個。包餃子的當天,連隊殺豬。各個小單位在各自吃飯的飯桌上開始忙活。
干部戰士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和面的,剁菜的,拌餡的,無事可做的就在各桌之間竄來竄去。炊事班沒有這么多的菜刀,很多單位都去海島漁民家里借。沒有搟面棍,只能用啤酒瓶,訓練用的手榴彈木柄,來搟餃子皮。
北方兵,在家庭的熏陶下,早早就學會了包餃子。可悲又可笑的南方兵,先不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餃子,不會干活,還和你較勁,非要跟著我們亂摻和,讓他們吃現成的,不讓他們勞動都不行。看他們包的餃子,慘不忍睹,“肚子”里沒有餡不說,外表也極其難看,一個個沒有餃子的模樣,癟癟的趴在桌子上。再看那包餃子的面,和的不是軟了就是硬了。即使是這樣,各個都顯擺自己是行家里手,一邊搟皮,一邊念念有詞,“軟面餃子、硬面湯”。
剛剛殺的,帶著體溫的豬肉,分到各班。那豬肉肥的多,瘦的少。半透明的肥肉,顫顫悠悠,就像剛剛做好的豆腐。剁出來的肉餡白花花,水汲汲。本來就肥的肉餡,再加上分配的豆油,油膩膩,從小不吃肥肉的我,看著就沒有食欲。連隊的條件有限,除了鹽,醬油和五香面,沒有其它調料可用。
畢竟誰都沒有經驗,調好的餃子餡沒有不出湯汁的,對本來就笨手笨腳的小伙子們,更是雪上加霜,亂上填亂,餃子更加包不進去餡料。不僅如此,很多餃子發生滲漏,聰明的人,自以為是,在餃子下面墊上報紙。炊事班的戰士不愧是高手,見餃子餡出水,一把干面粉撒進去,攪一攪,立竿見影,可是那餃子……。
你想想,用啤酒瓶搟出來的餃子皮得有多大,當兵的包餃子必定要比家里的餃子大。而且大得不止一星半點,一個就有倆仨大。每個飯桌都忙忙碌碌,爭分奪秒,各個臺站都爭取煮頭一鍋 。其結果,自然是欲速則不達。包的餃子質量極差,大小胖瘦,皺皺巴巴。
再看炊事班的大鍋,開水表面,滿是浮油和前面煮完餃子漏出來的餃子餡。最可悲的是,下餃子的時候,因為粘連和忙亂,經常出現連同墊餃子的報紙一起下鍋的“事故”,眾人大呼小叫的同時,手忙腳亂的從鍋里往外撈報紙。
餃子最終煮熟上桌,看起來完整的餃子與煮爛餃子各占一半,根本談不上薄皮大餡,多是餡小皮厚。眾人七手八腳將餃子撈在碗里,再看盆中,基本上就剩片湯了。至于餃子的味道,實在不敢恭維,不僅油膩,還腥。肥肉多,肯定油膩,但是腥從何來?
當時,條件所限,連隊殺完豬就吃肉,大家還說剛殺的豬,肉香,實際大錯。現在知道,宰殺的牲畜必須經過排酸過程,才能好吃。
排酸肉,又叫冷鮮肉、冷卻排酸肉,是現代肉品衛生學及營養學所提倡的一種肉品后成熟工藝。排酸肉是活牲畜屠宰經自然冷卻至常溫后, 將兩片胴體送入冷卻間,豬肉始終保持在-2℃~ 4℃之間。這樣在低溫下經過24~48小時的冷卻,肉完成了“成熟過程”(亦稱排酸過程),肉中的淀粉酶將肉中的動物淀粉和葡萄糖變為乳酸,乳酸可嫩化肉的結締組織。這種完成成熟過程的肉稱為“冷卻排酸肉”。
經過排酸后的肉的口感得到了極大改善,味道鮮嫩,肉的酸堿度被改變,新陳代謝產物被最大程度地分解和排出,從而達到無害化。同時改變了肉的分子結構,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和消化。
我國素有“半夜宰豬,早市賣肉”的習俗,現在看來是不科學的。這種傳統屠宰方式的缺點,肉沒有經過排酸,還存在原始的腥臊味道,自然就不如排酸以后的好吃。連隊的豬,都是殺了就吃,怪不得有股腥味。
自從知道豬肉必須經過排酸后才好吃,我始終有一個疑問,活雞,活魚按道理也應該經過排酸,才更好吃,可是在實際中,還是現殺現做的好吃。都說豬牛羊肉要排酸,沒有人解釋雞鴨魚要不要排酸。困惑多年的問題,直到一次出差,在火車上與一個農業大學的教授偶遇,經請教才弄明白。
原來,排酸的過程與動物的體重成正比,體重越重,排酸的過程就越長。雞,魚的體重輕,排酸的時間就短,在宰殺后至烹調前,這段時間剛剛好,相當于經過了排酸的過程。活雞、魚宰殺后,若放一天以后再做成菜肴,肯定是不會好吃。
一年又一年,年年包餃子。連隊雖然每年只吃一次餃子,雖然包餃子的人每年都有變化,但是連隊的餃子內容沒有改變,都是白菜豬肉餡。而且每年包餃子的過程都是上一年的復制,煮報紙的“事故”,幾乎年年發生。我曾經感嘆,有這么多的肉、菜、面,好好做一頓打鹵面,那該有多么香啊!
1976年春節,我和電報站張青舜,和不吃豬肉的南雁一起,用給他過年的咸鴨蛋與面粉,做了一頓面條。我最拿手的手搟面,配上用生的咸鴨蛋炒熟做鹵。啊!比連隊的大鍋面條好吃太多!那頓面條,永遠都不會忘記。
餃子好不好吃,全在餡里,調餡是關鍵。包餃子有很多的訣竅。現在的經驗,餃子餡,肉菜比例1:1為最佳;肉餡要瘦多肥少;肉餡里面加上鹽與蔥姜調料以后,要多次打水,上勁兒;油必須放在菜餡里面,攪拌均勻,以油包菜,以免拌餡時出水……。
就連煮餃子也有訣竅。2006年,我們自駕車去西藏,在去察隅的途中,飯點時間,看見一個“河南餃子館”。“咱們就吃餃子吧”。因為沒有他人,我們與老板一起動手,現包現煮。
用壓力鍋煮餃子,在高原是標配。但是老板很是奇怪,每煮一鍋餃子都要將煮餃子的水倒掉,重新涼水燒開再煮餃子。我很是好奇,這樣子豈不是有點浪費。老板說,高原特點,不換水,餃子容易煮爛。我想了一下,和老板說,你這里大蔥便宜還是咸鹽便宜。老板說是鹽便宜。我對她說,你不妨試一試,煮餃子的水里面加一小勺鹽或一根蔥,保證不會煮爛餃子。老板試了一試,果然有效,高興的說,太好了!以后不用老換水了。
一次參加要塞區會議,住在小樓招待所。會議閑暇時間,我去食堂幫廚。看見炊事員正在包鲅魚餡餃子。我伸手相助,炊事員好奇的問我,你當過炊事員?呵呵,可見我包餃子的技術和速度與專業的炊事員不相上下。
餃子吃過無數次,永遠忘不了的,是連隊的餃子。那深深的戰友情,那濃濃的過年味,都包在那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餃子里。
哈哈,無論如何,念念不忘連隊的餃子,也是因為,那是我吃過的,最難吃的餃子啊。餃子雖然難吃,但是,連隊包餃子的故事,卻長久的留在腦海中,離開海島后,每當包餃子時,總要與他人分享,我們當年在獐子島包餃子的樂趣。
(轉載來源于軍旅警營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